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推荐 薛玉林


周巷大米分外香
文/韩登榜
位于高邮市东北部的周巷是一个古老的小镇,地域不大,成长条形。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把周巷一劈两半。南北长约八公里,东西宽约五公里。沿着公路向南经过司徒、张轩,直达邮兴公路。向东可去兴化,向西直达高邮市区。沿着公路向北接壤宝应县。就这么块长方形的土地上,长出了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高邮特产“周巷大米”。
周巷人民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水稻成了市场热爆畅销品。无论是附近的扬州、南京,或是远处的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一提到周巷大米,那可真是抢手货。那些市民们谈起周巷大米都会竖起大拇指,无不夸其美好的口感。他们宁可每斤多花几分钱,也要选购周巷大米。
周巷大米之所以受到市场的热捧与抢手,是离不开它独特的魅力的。其香:沁心润肺;其色:晶莹光洁;其味:柔绵甘甜;其质:劲道爽滑。由于具有这些优良的特质,每到秋收季节,各地的客贾、粮商纷至沓来,云集与此。他们纷纷出手抢购,当地村民除了留足口粮,多余部分总是被他们抢购一空。也因此,周巷大米的盛名经久不衰。同时,也引起了附近县、市人们的羡慕。他们弄不明白,同样的种子,同样的种法,一样的施肥,我们的米怎么就比不过周巷?他们感到困惑不解,周巷人是怎样种出周巷大米的呢?
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周巷人民种田确有自己的章法而已。
首先,他们疏浚河道,修整沟渠。多年的老河一一清淤、拓深、加固河堤。渠道全部用水泥瓦覆盖,渠道处处相连、沟沟贯通。汛期排泄顺畅,旱时灌溉快捷,努力打造好旱涝保收的灌溉体系。水利是农业的这根命脉,周巷人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水系建设是一环,选种更是马虎不得。周巷人选种,一是在田里选:他们选择楷杆硬、穗粒多、颗粒饱满的稻田,单独收割,单独脱粒,单独场地铺晒,单独仓库保存,杜绝了与其他稻谷的混杂,待第二年安全使用。二是种子公司推荐。凡昰优质种子种子公司都会第一时间向广大群众宣传、推广,并在实际使用时亲临指导。不疏漏每一个环节,做到随叫随到,细致入微。镇里把每个技术人员进行分片包干,尽力而为,有问必答。有疑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仔细检查,悉心指导,百问不厌。群众称他们为“庄稼的好保姆”。
周巷人从不满足粮田的基础建设进程,他们抓住了农田环境的改造。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做好动员工作,把田边圩埂上的树木全部清零。没有了大树的挡风,没有树叶的遮阳,那种半籽枯的瘪子稻再也见不到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巷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土壤更是决定了大米的特色。周巷的东南角是一片辽阔的荡区,水源丰富,河渠成网,纵横交错。季风在荡区形成一股风潮像扇面一样吹向周巷的每一寸土地,抚爱着村庄,抚爱着田野。给小麦增色,给水稻添氧。充足、富有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一方富饶的水土。这样的泥土有粘性,能使作物扎根牢靠,保湿效果好,土壤中的养份易被农作物吸收,故而保证了农作物生长的稳定性。因此,凡是吃过周巷大米的人都知道:周巷的大米除了具有上文中说到的特点外,更具特色的是——米中带油。
周巷人对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拿捏得十分到位。每到关健时刻镇领导和农技员都亲赴种田现场,面对面指导如何施肥,什么时候施什么肥;何时放水,根据苗期确定不同的水位;何时治虫,用什么农药治虫。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对接。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搞好生产,提高米质,增加产量作为种植水稻的第一要务。周巷大米能优质优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人们端着盛有白莹莹米饭的碗时,嗅到那诱人的喷喷香味,总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到底是周巷大米!周巷的大米太好吃了!
作者简介:
韩登榜:江苏高邮临泽镇周巷社区双马村人,75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现从事商业营销工作。尤爱阅读文学作品,闲暇之余亦喜欢执笔习作,有诗文发表于网络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