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第三极》作者:张亚明 (萧枫)

著名作家杨晓升在《探秘第三极》审稿会上的发言
(2015 年 6 月 25 日)
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青藏高原”长篇报告文学审稿会。我是第一次走进咱们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院,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地质科学家,首先对在座的各位科学家表示敬意,尤其是听了诸位的发言,我觉得在座的不仅仅是优秀科学家,而且对文学也很懂行,提出的意见都很到位很专业,使我心生敬意。
《探秘第三极》这部书稿,我认真地看了前面那一稿,就是那个彩色封面的,这个白色封面的我又大致看了一遍,因为特别忙,看得不是特别细,但总体感觉是有的。《探秘第三极》我认为有广泛的读者基础。表面上看是个地质题材,事实上是个带有国际性的重大题材,现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资源争夺与控制来展开的。所以,这个题材的深层次是应对共和国资源危机,地质人进行的“摸家底”行动 ;地点又是在令人关注的青藏高原,是生命禁区,国家的安全屏障,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神秘色彩,在国际话题里一直很敏感。 同时在地质科学方面,一个是资源环境的聚宝盆,一个是地质填图的空白区,又是一个地质科学上的高度,既是前无古人的,也是带有世界性的,所以我认为是个重大题材,值得我们作家去写,更值得我们读者关注。 我长期从事杂志编辑和管理工作,我认为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重大题材,找什么样的作家去写,是很有讲究的,不是任何一个作家都适合 写这个题材的,现在作家很多,如果是写小说、诗歌、散文的,可能有的作家 适合写,更多的人就不适合写,哪怕作家名气很大。报告文学相比于其他文体 的写作,因为需要采访,需要对人物、事件、问题、历史、现状等等多方面的 把握,对作家素质的要求,比如视野、格局、经验、修养等等综合素质的要求 更高。像一些散文、小说、诗歌,可能中学生就能写,但驾驭报告文学很不容易, 需要丰富的阅历和修养,需要综合的文学水平,需要有综合素养的作家来把握。 实话说,我知道张亚明这个名字,但对他并不了解,我编这么长时间的《北京文学》,每期都发报告文学作品,但他从来没有作品给我,所以一直没有进入我的视野。这次他自己找上门来让我提意见,到今天为止是第二次见面。他给我的感觉是非常低调朴实,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还有种韧性韧劲,锲而不舍。 他送给我好几本书,写了几百万字,那么多,让我很吃惊。光是这部书稿,厚厚的就是几十万字,这么厚一本书要付出多少精力多少代价?要有多少知识积累知识储备?所以我觉得中国地调局能够找到张亚明来写是非常有眼光的。客观的真实如何与文学嫁接,是很复杂的事情,我读了这部书稿,里面那么多的专业知识,技术知识,国家政策,战略决策,既有思想性,也有知识性,感觉张亚明可能原来是从事地质矿产工作的,要么对地质矿产工作有充分了解,没有这些准备、没有宏观的认知、丰富的阅历、没有对地质工作的了解,我觉得要把握好这个题材是很难的。另外前面说了,报告文学最辛苦的在于采访过程,材料收集过程,这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很多作家现在都不愿意去做这个事了。特别是到青藏高原采访,很不容易,好像是美国作家斯诺说过 :“当你到高原找真实时,可能不幸找到死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张亚明敢拿下这个事,愿意接受这个任务,愿意去写这么重大的一个题材,他所做的一切, 他的付出,他的意义,我觉得不亚于在座的各位科学家对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所做的付出。我是这么感觉的。 我看了这个稿,虽然长达50 多万字,但他是用文学的语言来写的,没有那种业余作者常见的毛病,一上来就是那种大白话,写总结材料的那种,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夫恐怕是不行的。因为他没有公文材料的堆砌,因为他深刻的思想蕴涵、鲜活的形象塑造、富有激情而又有理性的表述,高屋建瓴地写出了中国地质人在生命禁区的奉献,填补了中国地质调查史上的空白,缓解了国家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地质工作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承受了超乎常人的压力,洋洋洒洒写了几十万字,让我真的很震撼,因为以前对此不了解。 我的总体感觉是,这是一部成熟的作品,一部有厚重感、历史感的作品。 作者宏观布局把握得好,从架构到表述到具体内容,站得高看得远,用生动形象来写作,可以说是宏大叙事波澜壮阔,既有激情又有理性,既有面又有点,有宏观有微观,里面写了青藏高原的前世今生,也写了青藏科考的历史风云,上到中南海总理一级的战略决策,下至地质科学家和普通地质人的奉献追求, 还有地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地质系统内部的改革,应该说有质感有灵魂,很全面很完整,就像一座优美的立体建筑,环环相扣又很丰富生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地质人的英雄群像,读下来的感觉,用厚重大器来描述绝不为过,真正写出了青藏高原是地域海拔的高地,也是精神成长的高地,又是科研层次很高的地学高地。地质科学家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这么一个特殊气候、特殊环境里面,有这么一种特殊的奉献,确实可歌可泣,作者用真实的纪事反映美的本真,激情的抒写汇聚时代精神,抓住读者阅读的感知、审美的欲望进行心灵碰撞,实在令人感动和震撼。总体上,我要打分的话,我认为应该是接近 90 分了。 当然,这部作品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加完善。刚才很多科学家提的建议很到位,从专业的角度,怎么样更严谨,材料怎么取舍,我觉得还有探讨价值。关于“青藏高原地质大会战”的提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面有位老师说不要叫“大会战”,我的认为是,内容决定形式,不管他叫不叫“会战”,反正这么重大的一个战略决策,这么重大的一个国家行动,怎么能够更好地更准确地来归纳这一次行动,作者借用“大会战”来表现地质精神,把最实质的核心提炼出来,把特别响亮的口号,最崇高的精神内涵放在书的扉页,我觉得这样的艺术传播,对于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可能会更好一些。 正像刚才傅老师所说的,作品的语言很有激情,很大器,高大上,很有感染力,题材也很有新鲜感,深入到人物内心有血有肉的章节,这些我一直都在关注。但从整本书比例来看,前面是较大篇幅的描述,地质人物、科学家都集中在后面,虽然这是一种结构的表现方式,但大的东西多了,细的深层次展现地质工作者精神面貌、灵魂深处的东西就稍嫌少了一些。 我不知道中国地调局要写什么,不要写什么,作者有作者的标尺,地质局领导有地调局领导的考虑。这么大的国家行动,每年上千人参与,每个人都提到实在不容易,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我认为还是要围绕主要事件写人物,抓住特点写重点人物,主要人物。我印象很深的是,作品里面讲到苦,怎么结合地质工作的特点,多写地质人有别于其他行业的苦,就是地质科学的探索,相比其他行业,它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还是体力上的,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科学探索, 怎么更准确、更有血有肉地表现,修改的时候还可以再下点功夫。 还有小标题,不要拘泥于“什么什么的”,有点常规化,不精彩,不生动。 小标题应该是这一小节里面所描述的主要内容,甚至是人物最闪光的语言,或者最精彩的细节、最核心内容的一种精确形象的高度归纳,因为本身是写地质探索,我刚才讲,这个题材带有大众性甚至是国际性,你的标题就要尽可能用有感染力的标题来体现,这样让人翻开一看小标题能看下去。 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是一部讲述历史的书,但又不仅仅是历史,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又不仅仅是文学,无论是主题开掘、人物塑造,还是艺术表现,都有着不同凡响的审美品格,是近年来报告文学作品中值得关注和珍视的作品。 作为长篇报告文学,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二三百人,内容容量那么大,又下了这么大力气,不管是作为中国地质改革的史诗,还是作为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文学丰碑,这样评价都不为过。至于说写领导与普通地质工作者的内容比例,可以两步走,出书的话,我建议还是尽可能地全面些,丰富一些,让它成为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记录,地质工作者几十年来的奉献画卷。 另一个就是我向中国地调局领导表个态,《北京文学》可以推一个中篇。我们《北京文学》有个“现实中国”栏目,也是我们的品牌,传播很广泛,读者关注度也很高。我认为张亚明这部作品很有价值,地质工作者多年来的奉献, 确实值得让更多的读者来了解,所以我愿意拿出几万字的篇幅浓缩这部长篇,围绕青藏高原会战的核心来展开,把最有血有肉的、最有感染力的内容放在中 篇报告文学里,也算我们《北京文学》为地质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因为这部书是地质人的丰碑,有珍贵的史料和教科书性质,本身就有很大 的感染力 ;地调局又下了这么大力气,作者也付出了这么大力气,是史诗,是丰碑,有史料价值,一定会受到地质人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宣传推广上,可能中国地调局已经有了推广策划,或者新闻发布。我有个建议,书中地质工作者可歌可泣的事迹,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弘扬了时代主旋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行政的力量,运用更多的形式宣传,可以在国土资源系统的内部报刊连载, 也可以主动去联系地质之外的媒体,在大众媒体上推出传播,这样效果更好。 比如说,可以借助行政力量在地质系统的某高校做一些推广工作、签售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有号召力,作家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演讲。如果学生花那么多钱来买可能性小的话,能不能半价,或者作为课外读物,直截了当地发也可以,人手一册,一个是让学地质的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地质发展的现状、国内外地质科研的现状,再一个就是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的内容,地质构造的研究成果,青藏高原历史现实的内容,都值得他们关心和了解,这样可以激发年轻大学生投入地质工作的热情。 我想到的就是这些,仅提供参考。
附录一 著名作家杨晓升在《探秘第三极》审稿会上的发言
著名作家李一鸣在《探秘第三极》 审稿会上的发言(2015 年 6 月 25 日)
第一次来地调局,刚才听到各位地质学家的论述,感觉确实 是地质学家对文学创作提出的意见也齐头并进,最初的感觉是这 项事业让人震撼,这部作品让人震惊,我们的作家让人震动。我也是第一次见亚明同志,我们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本来要来的, 因有事不能离开,就推荐了我。像这样一项事业,文学不能缺席, 作家应该关注,社会应该了解。读了这部大书,我感觉,这是一部大格局、大气象、大情怀、大笔力的、具有诗史性质的大成果 和大作品,揭开了青藏高原的神秘,呈现了地域文化的神奇,引 发了读者美的神往。 我感觉有这样几个特点 :意境高远,意义深厚。作者站在历史的节点,民族高度,用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地质胸襟,来谈地质看地质写地质,拒绝就事论事,不是就这个成果本身来看这个成果,而是切开来,深下去,望过去,浓墨重彩地反映了整个 中国地质事业。 第二个特点,是背景深重,内涵丰富。改革的背景,市场的背景, 开发的背景,资源环境的背景,仅仅从时间上空间上的大跨度来 写。时间上,从古而今而未来。从空间上,有国外有中国,有我 们国家更深层次的聚焦镜头。如我们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主编所 说,有散点的有重点的,有广角镜头,有特写镜头,有最高层的, 有最低层的,有面有点的。背景深准。可以说,整个作品宏观透
李一鸣,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398
399
附录二 著名作家李一鸣在《探秘第三极》审稿会上的发言
视了百年地质的曲折历程,反映出中国地质人不忘初心的苦难辉煌, 第三个特点,是吊古论今,思考深邃。作品对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历史进 行了梳理发掘,有沧桑感的回顾,有时代感的褒贬,有灼痛感的剖析,也有对 未来方向的思考。浓郁的地质文化贯穿跨世纪工程的始终,切入肌理的议论抒 情给人以寻思回虑的理性认知。不仅展示了青藏高原的神秘深奥,也抒写了地 质人的科学探索精神,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第四个特点,是书写深罕,气势恢宏,笔力雄健,激情四溢,语言瑰丽, 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作品。看到这样一部大部头作品,能想到我们的作家与 地质科学家一样,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从而可以想到文学确实是天力的 赋力,定力的较量,体力的跋涉,智力的远行,确实也是思想力的沉淀,情感 力的沸腾,要写出这样一部作品要花费多少的精力,体力,智力,情力,思力。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 :“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这部作品的各个篇章,都饱含着挥之不去的真情实感。作者用炽热的感情抒写, 反映了地质人挑战极限的悲壮与豪迈,也就感染了读者。作品里场景线索很多, 数百个人物,很多重笔浓彩,精心勾勒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家国情怀渗透到 地质人的血脉,场面抒写如睹目前,感人故事催人泪下,读来直抵心灵深处。 每一个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风格,这部作品用散文笔法营造了独特意境和 语言,有许多优秀出彩的地方,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的细节,表现了科 技人物的精魂与胆魄、性格与风采、信念与追求,像第一、第二章非常好,有 叙事,有情节。像细节的描写,像第六章第三节人物的刻画,有血有肉有骨头, 形象很鲜活 ;第九章的第一节、二节,第十章,性格风貌写得非常好,细节让 人怦然心动。一个细节胜过一万句语言。我们说创作是用一根针去画一幅锦, 目的就是用一个细节说出很多话。不少章节成功地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科技 群像,一个个立体人物亲切可感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一部作品写好一个人物并不难,难得是写好一组群像,要是进一步打开修 改空间的话,宣传与报告与文学的结合还可以再密切一些,重点人物的形象还 可以更丰满一些。文学本身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展示人的内心世界, 人物刻画的重点是心理、精神,我建议不要平均用力,可以调动多种手段,多 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刻画重点人物,当然,重点人物不一定就是领导了,甚 至司机、最前沿的普通工人,都可以成为重点人物。 另外,地质工作专业性很强,在科普语言处理上总体不错,既有科学性,
400
第三极—— 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纪事
又有艺术性,内行感兴趣、外行读得懂,但还有地方不如人意,科学语言,科 学数据,科学总结,还要尽量避免罗列,尽量化为形象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 比如,第十四章的第三节,一些枯燥的总结,可以去掉,应该避免。 窥斑可知豹,审微可揽巨。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有价值的作 品,有底蕴的作品,也是较为成熟的作品。我完全赞同杨晓升社长的意见,从 整个地质事业来讲,这么波澜壮阔的战场,这部书太短了,一百万字都不嫌长。 当然作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可以把它拿出来,分成几个中篇的报告文学 作品来绣花,细细地写,深深地挖,慢慢地聊,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凝练,就像大家谈的,更鲜明、更突出地把地质精神写出来,把这部作品打造成一部真正的文艺精品。而时机呢,是地质百年,在地质百年推出这部作品,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很好的时代意义、教育意义。 我就谈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