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诗的意象
文/高塬
诗词的艺术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抒发感情,这是诗词的审本质特征,它是以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我们把凝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称之为“意象”。意象有多种形式:
一是物象。内涵丰富的诗词中往往出现大量的物象。就是物的形象。如诗“冬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诗中的云物形象,作为诗人抒情的寄托。又如苏轼到临安,写下了三首饱含哀思的《陌上花》,诗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苏轼有感于临安原知府恩爱夫妻情投意合,知书达理,诗信书写“陌上花”,暗示夫人归宁。他每到此地就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借助于“陌上花”“蝴蝶”等物象,书写的都是由知府诗催夫人“迟迟归”生发出来的感受。
我在写24节气律诗时,深切感受到,没有花鸟鱼虫、阳光风云,雷电雨雪这些物象的寄托,就没有节气诗。反之亦然。自古以来,农人耕作就是靠看云识天气,凭借观察候鸟迁徙,辨识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的,以便不误农时,还总结出“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等大量的谚语。所以,玄鸟、布谷、大雁等就成为诗中必不可少的意象。
观察掌握物象须下一番功夫不可。我原先并不是为了写诗,而是作为农家子弟,没有掌握节气规律,非弥补这一课不可。退居二线前几个月,无所事事,垂钓中在河堤种植油菜花海,诗情画意悠然自在,第一首诗脱口而出:“桃花菜花次第开,休闲便往槐林来。吊桥悠悠渭水流,伊人眺望蒹葭台”。
二是人象。这个用的最多。“洞房昨夜停红烛”就是人象,一个新嫁娘的形象。
三是景象。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完全是一个风景的画面,是景象。这个也比较多。诗人往往不是只使用一种形象,大多是人象、物象、景象兼而有之,结合使用。
四是心象。即心理形象,没有人物、景物,只是心理描写,用心理形象映射出人物的形象。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写一个**的心理状态。还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也是心理形象的描写。
五是事象。写一件事,其中人物的形象不太明显,只是一件事的过程。这在律诗中比较少,在古风里比较多。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客如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也是以事象传情的。
六是暗象。就是诗里好像没有什么明确的形象,但给人的印象非常清晰深刻,我们称其为暗象。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这是歌颂项羽的英雄气概,而不是对项羽人物形象的描写。但在读者面前,项羽的高大形象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种手法我们称暗象,这是一种较高的艺术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