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为诗人刘年辩护,引爆各种议论!
刘年的这首颇具人性魅力的袖珍型小诗《拥抱》无论从整体构思、艺术直觉,还是从语感张力乃至个别核心词语上的确与广东女诗人周芳如的《勇气》存在灵魂上的雷同,然而,再深挖一下便不难看出,刘年的诗,其外延的侵略性和想象填空点似乎更大一些。倘若从诗意饱满层面乃至深层人文内涵上剖析,刘年的文字无疑更具神祇的力量。
要是真从诡辩这个角度看,刘年可以拿出诸多令人信服的理由。因此,童年给出结论说:刘年技高一筹,不能算是“硬抄袭”。

附注:
●勇气
周芳如
我那么热爱大海
也没有足够的勇气
义无反顾把自己投进去
海浪不停地拍
怒吼
想要撕碎我
我向大海鞠躬
转身奔向你
带着赴死的壮烈
大海有得不到我的悲痛
2021.5.4
原载2022年诗人伊沙主持的《新世纪诗典》

●拥抱
文 / 刘年
她张开双臂的那一刹那
你想到了十字架,想到了救世主
你就有了赴死的心

001
●李然点评:
二诗都有“赴死”概念,并不雷同。投进大海的信仰,与想到十字架,怎能相提并论!《勇气》里大海的凶与《拥抱》里的柔。好比一个去见夜叉,一个去见菩萨。
二者是精神层面的不同。没有什么可以诡辩的。
002
●漠子点评:
我觉得不是抄袭,但是《勇气》诗味足,好诗是能激发人创作灵感的诗,刘年从别一个层面,各有千秋!
003
●沙柳点评:
我认为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意思拟有雷同,但入诗的视角不同,表达的手法及样式不同,应该没有“抄袭”之意。但把赴死的壮烈用“十字架”“救世主”等来表达,落俗,且有渲染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之意,个人认为没啥意思。《勇气》则诗意得多!
004
●叶如钢点评:
想到救世主,和赴死联系不上。而应是被拯救。如果说是想上十字架赴死,和爱又搭不上了。如果就是用上十字架比喻爱,则是对基督教的大不敬了。耶稣在十字架上是受难的。
当然,这首诗仍然有其冲击力。

005
●刚子点评:
不存在抄袭,就表先手法上,就各有千秋,都还有瑕疵,光诗来说,偏看好刘年的,因为我本人就喜欢极简。
006
●寒冬点评:
两桌菜,无论从食材组成上,还是从烹调方式上都迥乎不同。你总不能因为它们都同属“食物”,就认为是同一桌菜吧?仅仅因为同有“赴死”一词,仅仅因为诗的核心内涵有相似之处就认同刘年的诗为抄袭的人,大概应该到小学语文课堂回炉了!
007
●万里路冀东行点评:
我不认为是抄袭,《勇气》面朝大海,似乎少点什么。《拥抱》面对张开的双臂,或许是抉择,这就是刘年!
008
●邢淮北点评:
我觉得,周芳如的《勇气》高于刘年《拥抱》——周芳如不愿投身大海,不是因为不爱,不是因为被吞噬的死。而是,诗人有“转身”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并有赴死的决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而刘年的《拥抱》是带有“异教徒”的宗教跪拜色彩,对于女人展开的双臂“指代爱情吧”他想到的是十字架上耶稣的被信徒出卖、审判的悲壮;对爱情有了宗教般不容置疑的执念。
刘年在《行吟者》中,对佛教的执迷,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了唯心主义的自大“天上无数星星在我的头顶聚集,并通过我信即现实的唯心主义臆想,身后的电线杆可以成为菩提,结满菩提果而拯救众生”他不仅是马列毛泽东思想的背叛者,同时也是历史的背叛者——杜牧《江南春》万里江南绿映红,水廓山寨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009
●雪野点评:
刘年的《拥抱》与周芳如的《勇气》所写不是一个层面的内涵,一个写视死如归舍我其谁的壮怀激烈,一个写面对大海勇敢赴死的精神。从境界上更有高低立判之区别,前者有神子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襟怀与担当,后者只是凡人情愫。刘年之诗翏翏数语,从气韵内涵都高出很多。硬说巜拥抱》抄袭《勇气》实在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诗人的优劣就在格局大小不同。诗格即人格,境界乃胸怀!

010
●砂子点评:
初读,这两首诗似在一唱一和。
《勇气》通过“海”与“你”的对比方式,突出“我”的取舍。为什么舍去“海”?因为“投进去”风险大,可能十死无一生。有理智的都不会“投进去”。所以,“热爱大海”的爱是理智的,不是盲目的或疯狂的。“我向大海鞠躬/转身奔向你”,这一幕,想起了海边玩耍的情侣,有几分优雅有几分娇情又有几分温馨浪漫。由于“你”是代指,没有明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未知性”,(或许诗人内心有所指,只是不明说而已),所以笔者认为“带着赴死的壮烈”更像是情侣式的“宣言”或“诺言”,是对美好未来的浪漫想象。拥抱了“你”似乎就拥抱了美好的未来。“大海有得不到我的悲痛”。真的是这样吗?是否把“我”抬高了?
如果说《勇气》是平缓抒述,那《拥抱》是瞬间穿越。“张开双臂”→“十字架”,形似而质异。生理(自然态)→文化(宗教),里面交织着生理、情欲、宗教等复杂情感,信息含量大。有了宗教支撑,“赴死的心”就有了“信仰”的力量,表现更为坚定。
诗人有勇气赴死,拥抱死,是正视死,从死的角度观照生。但“赴死”的“理据”有所不同,《勇气》为爱为未来,《拥抱》为爱为信仰。前者抒述如文,平缓行进,显得单薄,后者抓住主要特征,瞬间转换突进,多种情感聚焦于一点,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更大。

请大家参与点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