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命之二十:兴趣爱好
初中的学期里有了思想政治课。没有什么具体内容,上课老师都是教导主任以上级别,讲了什么毫无印象,倒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学习了不少。翻看了一些报纸,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个叫纳吉的人,他企图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国内也在批判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各个班级都办有墙报,就在教室的两个窗户间的空墙上。我是具体承办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总编辑,但是,稿件不足,这么高深的东西谁懂啊,绝大部分同学可以说是“目不识丁”,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学习资料,不会写而有办法的同学就会去找到报纸。这样一来,一张报纸,你抄一段,我抄一段,这期抄了下期抄,哪管主题鲜明不鲜明、哪管批判力度够不够啊,只要能抄两页上交就行。交来的材料语句倒是通顺的,我知道这全归于报纸,不是我们有那么高的认识水平和组织材料的能力。班主任也从来不看不管,只要学校检查不受批评就行。
两年多的办墙报机会,我还是很珍惜,也有很大的收获。一方面给我提供了锻炼写毛笔字的机会,增强了我写毛笔字的习性。每一期都要写名字、写墙报的标题,每一次我也就大胆地装模作样地提笔就写,也不怕同学们笑话。其实他们才不关心写得好坏,那时候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懂,只围观不点评。一方面也给我提供了写文章怎么样利用素材的启发。原来,只要你有足够的素材,不管是你大脑里贮备的还是你手边头收集的零散碎片化的东西,只要合理地巧妙地予以加工就可以了。这为我在后来的工作当中注重知识积累,善于记笔记起到了点化作用。现在也明白了“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你套得妙不妙”这句话的道理。
当然,在过去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脑,全靠自己大脑记忆和做笔记。从初三开始到现在,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单位上班工作,我都会随时记录一些好的东西。一句名言、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一些描述风景的话语,我都会记下来。或本子,或一片纸,或是在看的书的页眉页脚,都有我写作的痕迹。高中乃至中专我所用过的课本,不知道是印刷的字多,还是我写的字多。参加工作以后,我的工作笔记本上一多半是我摘抄的其它东西,会议精神、工作安排及要求只是简单的几行。领导现场检查,也常常是一幅惊恐的样子,眼神里更多是问号:这个张怎么能这样呢?我也会莞尔一笑,报以嘴角上扬,意思就是正常啊,上级领导的要求我都记下了,不需要写在本子上。小时候办专栏和墙报,我和同学们没有少抄报纸,现在我却十分反感抄东西。
我有阅读记笔记的习惯,涉猎了大量的报纸、杂志和书籍,近年来,也花时间浏览网页,接触了不少东西。
这一切对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部门任职时,组织安排的读后感、心得体会等政治学习任务,交上来的东西浏览一遍,我就会知道谁是真正的有感而发,谁又是照搬或转录他人的所思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