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知青学括秧
文/戴桂珍
1968年那年我正在华容五中念初中。有一天,班主任夏俊英老师在课堂上传达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动员同学们报名下乡插队落户。心想,我是初二十四班的班长、共青团员,理应响应号召,再走前面。一下课,我就毫不犹豫地找到夏老师说我报名下乡。班主任很高兴把我的名字作了登记。我第一个报名了。很快,我就被安排到了华容县鲇市公社天娥大队第三生产队。

1968年12月26日,我住进了鲇市天娥大队三生产队刘春湘支部书记家里。刘书记的爱人叫张姣儿,是队上的妇女队长。我叫她姣姐。他们家除了夫妻俩还有三个女一个儿子。孩子们都很小。最大的女八岁,最小的儿两岁多。他们把我当亲人一样看待。专门收拾了一间房给我居住。房子整理得很干净。尽管我带上了行李及日常用品,床上的被褥等,但他们已为我准备得很周全。特别是四个可爱的小孩子,整天围着我转,亲切地喊我“么么”。就是当地俗语姑姑的称呼。我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像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感觉很亲切很温暖。

下到队里,参加的第一个农活就是插秧。我记得很清楚,先天晚上姣姐告诉我,明天队上安排插秧。插秧在农村是男女老少都会的基本农活。但对于我来说,还从来没经历过:晚上翻来覆去想这个事,好久才入睡。
第二天蒙蒙亮,姣姐把我喊醒,我紧跟在姣姐后面来到了田边。只见她很快地脱掉鞋袜,动作十分麻利,一下就跳到田里,我学她的样子,脱掉鞋袜,挽起裤腿,慢慢地下了田。

首先,姣姐递给我一把秧苗,我挨着她身旁边学边插,插下去的秧总是东倒西歪。然后,她就教我怎么样插。她先教我分秧每蔸大概4-6根,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紧直着往下插,要插在泥里,不然蔸会浮起来。同时一定要把秧苗打直,把根插下去,不然会形成烟蔸脑袋,秧苗长不活。
我照着她说的插,动作很慢。她插得很快,每当落后她好远了,她赶紧帮我插到和她平行,不让我掉队。姣姐一个劲的鼓励我,说我学的快,适应能力很强。好大一块田,一清早的功夫姣姐就把它插完了。后来清早出工的人陆续来到了田边,都惊讶地伸出大拇指:妇女队长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还带了一个下放的好学徒,好早就插完一大块。

我们收工回家吃早饭了。吃完饭,又下田了,这时田间可热闹了,队里好多插秧能手,都想赶超我们的妇女队长,可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秧田里说说笑笑,互相比赛,看谁插得快,插得好。尽管我插得慢,有姣姐帮忙,我肯定不会落后。一会儿工夫,姣姐又插完了好一大块田。正在这里,我感觉腿上有东西叮咬,一看是条蚂蟥紧巴在腿上,我吓了一大跳,马上跳到田埂上,姣姐很有经验,用手使劲一拍,就把蚂蟥拍掉了。只见腿上还在流血,我好害怕,傻呼呼的站在田埂发呆。姣姐见状很心痛的对我说,不要紧,蚂蟥怕水响,等会下田用腿把周围的泥水搅动搅动就好了。于是我麻起胆子又下田了,就这样,我坚持干到收工。
晚上收工时,西边霞光映照,我回过头来看看那绿油油、整整齐齐的一片片秧田,感到十分愉悦,一种成就感由然而生,不由想起老子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是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句对我感触很深,使我想起先苦后短甜的简单道理。

多少年过去了,想想当年学插秧的样子还记忆犹新,在农村那段时间,尽管艰苦点,但磨炼了我的意志,坚定了我永远向前的决心,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

作者简介:戴桂珍,女,50年生,中共党员,中专文化,1968年下放,1969年招工。曾在华容县邮电局、河南南阳市防爆电机厂、岳阳起重电磁铁厂、岳阳市对外经贸委等单位工作。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