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杨子,河南新县人,1958年生,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工程师,中学高级教师。教育业,懂谱学,知地理,晓日柱,通礼仪,擅长氏源姓始探究,喜录民间奇闻轶事。新、光两县《杨氏宗谱》主编,新县《杨氏族志》副编,新县《雄关古寨》采编,编著《王店村志》,组织重建“杨公祠”,命名“斋醮堂”,撰写杨家冲杨氏始祖杨珠夫妇碑文和公祠版面图文,出版发行校本教材《村落文化》等。工作42年,获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6个、地级奖7个、县级奖27个。


谁为趋死的年节招魂
杨子
20210623
春节,是汉字文化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
传统的年节称之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称过年。
年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祭神祀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我的家乡——河南新县,传统的年节是从腊月初八日的腊祭开始,到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日止,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为年节的高潮。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腊月初八就开始“忙年”: 写春联、缝新衣、做新鞋、扫扬尘、砍柴火、挖梪子、磨豆腐、打糍粑、杀年猪、炸馓子、爆米花、准备年节器具等。所有的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辞旧迎新”,人们都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
在年节的日子里,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得到更多神圣的庇佑,主要祭祝的有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家神、城隍土地庙神等。
除夕,是年节的重点,各家敞开大门,自家欢聚一堂,鸣炮焚香,告祭天地神圣、列祖考妣后,开始吃“团年饭”。
吃团年饭,要根据家庭人员分布的实际情况,可定为早、中、晚的任意一个时间段,特别是家庭成员工作地距家远的多在夜晚吃团年饭。吃罢团年饭,家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红包);夜晚,家长又鸣炮焚香,奠祭祖先,一家人洗澡换新衣,团坐大火凼,谈天说地“守棉袄”。
正月初一为新年,交午夜子时都要接年。
接年时刻,各家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焚香致礼,肇天地、迎财神、奠列祖、祭井神、烧新香;天亮后,村里大人小孩们,齐换新衣,依次给家庭尊长老人拜年,继而同族宗亲挨家挨户串门子,互致祝贺拜年辞。每家摆放招待拜年人的花生、瓜子、爆花、糖馓子、香烟现金……虽数目不多,大家也不在乎这些东西,过的是个喜庆友好的气氛。
初二至初十,按三族次第,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十二日,筹备过“十五”,再次鸣炮焚香,奠祭天地神圣、列祖考妣。
十三日夜晚为试灯,即鸣炮烧纸一遍香。
十四日夜晚叫正灯,即鸣炮烧纸焚香一整夜。此间,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敲锣鼓、耍狮子、舞龙灯、划旱船、推小车、跑竹马、扭秧歌、唱地灯、皮影戏等,灯火活动直到正月十五夜晚。
正月十五,讲究早饭要吃早,来源于农民期望农作物当年成熟要早。下午准备给列祖送亮(灯)的器具。夜晚为观灯。
傍晚时分,亲兄堂弟,自发成群结队,给祖茔至亲送亮:鸣炮、焚香、烧纸、送灯。随后,又都主动参加放狮子、舞龙灯、拜门楼。爆竹声声响彻在空旷的乡村上空,久久不绝至天亮。
这些古老年节活动,是淳朴善良喜庆的彰显,虽说是娱乐仪式,却有年节祥和的味道。
如今的年节,多被春晚、赌博代替,多是形式的展示,有的地区还下发相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容易引发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释放大量可吸入颗粒物和硫化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3.飞扬的纸屑、烟尘污染环境。
不仅偏僻的农村如此,就连京城也不例外。
北京城内的年节特别寂静,各家各户除了大门高挂红灯笼、贴对联外,其他什么年节活动也看不到。
子丑岁交,我在京城的大街上,心里默默地哀叹:年节已死!
近年来,手机微信,游戏抖音,抖得让人揪心。
手机,成了全民信息传递和娱乐的工具,每人都成了低头族,有的家庭人人都捧着手机,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放过,昼黑颠倒,玩累了睡,睡醒了又玩,放任让生活处于一种无聊的恶性循环中。宗亲邻里,年节拜年,手机招呼了事,血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像父辈那样视土地如命且讲究年节的老一辈农民已渐渐逝去,新农民都成了城里的农民工。
现当代的农民工,腰包鼓了,架子也大了,思维上没有对国家、社会贡献的意识,也没有对父老乡亲的亲情感,更没有对家乡年节变化的关注。
年前或年后,一辆辆从城里开回来的农民工轿车,显摆在自家院子门口,关起门来,也就是一顿饭功夫,或是几分钟时间,又都忙着赶回城里,甚至你不知道我家谁回来了,我还不知道你家谁回来了。公益性的年节活动都不愿意参加。
还没到正月十五,多数农民工都满怀豪情,甚至带着孩子,北上或南下,辛苦努力地去挣钱,所挣来的钱多是投入在进城的交通、教育、房地产开发商的钱袋,老家原来免费的村校变成了空心校园。
一年年过去,等待农民工的还是来年重复同样的故事。
过了正月十五,村子里只剩下那些老弱病残的乡亲,唯有他们没有忘却相互关心的年节亲情。
以前,每到年节,人们怎么也要赶在年三十回家,哪怕是包顿饺子,也要欢欢喜喜过个大年。
而今,年味淡了,回不回家团年不重要了,走亲访友,除非是必须要走动的,也只不过是为了打打麻将、玩玩纸牌,炫耀富有装大牛,过个手嘴淫罢了。
村里牛一、牛二兄弟俩个,牛一是老大,在村里苟延残喘混的一般。牛二是老二,为成功人士,风光自大。
年节前,老二注重面子,要求老大一家去他家过年节。老大一家给足老二面子,带上腊肉糍粑……
老大,在除夕的上午去了老二的县城家。老二炫耀荣华富贵的言行令老大坐卧不安,初一的下午老大就回到自己农村的家了。
老大走的时候,先关上自己在老二家住的卧房门,又关严老二的庭院门,最后独自踏上回村的公交汽车。
牛二半躺在沙发上,手里托着个手机,没有去送他的亲哥哥。
我不知道老大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也不知道他以后还会不会再去他二弟家过年节,但我知道他的心情绝对不会轻松。
有钱,就是成功。钱包鼓,就是人上人。
其实,因借钱不还装大款、赌博嫖娼漂流在异乡不回家过年节的屡见不鲜。
诚信互爱成了穷人口中的傻子,修身齐家却是富人眼中的呆子……利益蒙蔽了眼睛,竞相忘师卖道、阿谀奉承已成时尚。
钱是权威,钱是尊严,钱是富贵荣华的根基。
有钱人失去理性,无钱人失去恒心,人间失去平衡。
老人哀叹而力不从心,年轻人不懂而又茫然。
财富面子观是少数穷人爆发致富和大量新型穷人逆向心理的载体,是造成淡化和缺失年节感致根趋断的本源。
年节喜庆,年节相亲,年节爱魂不能丢。
谁为趋死的年节招(喊)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