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智存,志难存
文||徐泽明
“匹夫之勇″,古往今来,都用来形容莽夫,无智只展志的行为。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不是无志,而是他有相当高的智慧。先生存下来,才有发挥自己志气的机会。“胯下之辱,先智后志"。
追遡时光长河,回到那个西楚秦世,感受到秦的暴虐,令天下而怒。秦之志,乃一统天下而存万世,可若暴政令民之怒,怎能长存,这难道不就是无智难存志吗?往后推一推,如若韩信不接受当年的胯下之辱,又怎能在后面成为几万人的统帅?又怎能以大军帮助刘邦成就其汉朝大业?而西楚霸王项羽,落得乌江自刎而亡之下场,不是他自叹“天不利我"之说,而是他无智,没有汉高祖刘邦那敢于用人的智慧,空存一腔志气。最终如浮云般失败而终。
春秋战国时,吴国兵强马壮。 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扣押之后,能在吴王夫差生病肚痛时屈尊尝其粪便,让吴王感觉很真诚老实 ,既而最后释放回国。并在谋臣范蠡的辅佐下打败吴国。
“保存实力,待机而动″。当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伟大领袖由于实力的悬殊,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先进想法,这与苏联起义可谓是截然不同。如果只逞那口志气而继续攻打大城市,很可能会被蚕食干净。正是因为毛主席的智慧决策,力挽狂澜,才成就新中国的成立,乃至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不仅是无数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而且还有领袖者们的各种智慧决策。
“愚昧国人,扶智立志。″在共产党成立之前,就有很多先进知识分子寻求各种方式救国,前有公车上书,后有五四运动。当时的中国腐朽不堪,在此,我想提出疑问,为何这些运动都是些知识分子去提出呢?我对此作出的解释是:正是因为知识分子有了一定的智慧,才能比其余人更早地有志气,他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会有那志气去行动。愚人需要领袖,志气需要传递。可能有平民能产生志气,但他没有智慧,不懂得屈伸隐藏,韬光养晦,就被敌对势力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每一桩成功的背后都有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志气。
改革开放,人才为先。现今社会,更注重于人才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扶智也扶志。道理虽简单,却要循序渐进。就像小孩穿开裆裤,他很单纯,不知所以,但如果让成人穿就会羞耻。给三岁小孩讲马列哲学是对牛弹琴。只有智力达到了,心理智力成熟了,才能将志气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更好地成为人才,报效国家。
“学无止境,志存高远″。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之智,再结合心中高远的志向,不断前进,达到目标,希望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立志奋发,竭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智慧,让智与志相 辅相成,齐头并进!
2022年4月23日



作者:徐泽明,高二学生。
辅导老师徐世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