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水北上,汩汩滔滔,孕育出倔强不屈的湘水儿女,他们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似如这湘水之流,永不停息,赫赫之为的革命精神,如座座巍巍丰碑,指引我们,向未来前行;照耀我们,世代传承,绵延不绝。
青山忠骨
望城铜官有一座青山脚下,这里流传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叫郭亮。他吮吸湘水长大,他是湘江母亲河的优秀儿子,他以湘水博大豪迈的英雄气概,书写出他伟大人生中壮丽的青春赞歌!
青山秀丽依旧在,烈士英名千古锤。在文家坝的青山脚下,住着一户郭姓人家,1901年12月3日这天,一名男婴诞生。在青山的绿水的照料下,他茁壮成长,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团员,经革命钢火之淬炼,炼就一副铮铮钢骨,炼就成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他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叛徒的出卖,他被敌人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27岁。
郭亮烈士是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中共早期活动家。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毛泽东交往甚密,参加了新民学会、湖南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27日,他在岳州被捕并连夜押往长沙。28日午夜被秘密杀害于长沙司门口“湖南铲共法院”前坪。他的头颅挂在司门口示众三天三晚,又移至他的老家铜官东山寺戏台示众,东山寺戏台位于郭亮小学东北角,如今的皈心堂东北角,戏台于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开始,又重现世人。
“革命被头挂退的事是很少有的”,鲁迅先生得知此事后曾这样写道,他愤怒地痛斥敌人的凶残,高度赞扬革命者的牺牲精神。当时郭亮的英名和业绩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毛泽东在延安称他是“著名的工人组织者”。中共中央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也发表文章,称他是“湖南职工运动的开创者”。江西之安源、湖南之水口山、长沙,横亘湘鄂赣三省之粤汉、株萍两路,这些地方工人及其他产业职业工人,都是在他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下而组织而斗争的。”1957年,在烈士家乡,望城铜官修建了郭亮陵。
郭亮墓在湖南省望城铜官区文家坝。
1957年为纪念湖南工人运动杰出领袖郭亮牺牲二十九周年重建。郭亮妻子李灿英于解放初期病逝后,便合葬在这里。
郭亮烈士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他的名字也铭镌在了望城人民的心底。
是那一年,正值郭亮烈士牺牲八十周年,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烈士,我作为望城家乡的一名党员教师,又是一名班主任,在德育教育的课堂上,我向孩子们讲述了家乡的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年轻的革命烈士郭亮的故事,孩子们安静地端坐在自己的座位,双手叠放课桌,闪亮的双眸里透射着敬佩与坚毅光芒。
孩子们的表情神态已表明,他们被郭亮烈士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当我告诉他们,郭亮的家乡就是望城铜官,他们激动地问我:“老师,我们可以去他的家乡铜官看看吗?他的墓地在家乡吗?”
当孩子们问到郭亮烈士的墓地,我立马萌生一个念头:正值清明,我可以带孩子们去烈士陵扫墓。
那一年的清明节前夕,细雨绵绵,三湘大地被雾雨笼着,灰蒙一片,天,仿佛用这样庄严肃穆的仪式,来祭奠湘水岸边这位伟大的英雄。
我带十几名共青团代表,租两辆面包车,驱车来到望城铜官文家坝。车子进入乡村公路,峰回路转,一路颠簸,终于到达郭亮烈士陵园门口。门口砌有两间低矮平房,平房看似简陋,但也坚固,墙壁是窑砖砌成的,墙面粉刷了一层厚厚的水泥,水泥上涂一层薄薄的石灰,石灰粉刷涂饰的印痕依稀可清。这两间房子一字型排开,仅一张门可进,屋子开两个窗子。
正当我探身进门的时候,从房子的里间出来一位老大爷。老大爷见我带一群孩子塞满房子前面的走道,他用和蔼的铜官方音问我:
“你们是来给我叔嗲扫墓的吧?”
“是来给郭亮烈士爷爷扫墓。叔嗲,您是郭亮烈士的孙辈吗?”一直紧跟我身后的孩子金婕冒出来问这位守门的爷爷。
“嗯,我是郭亮烈士的侄孙子。”这位爷爷没有因为孩子们略微有点冒犯而生愠怒,反而显得更加亲切。
孩子们见郭亮烈士陵门口的这位爷爷这么和蔼可亲,他们原本还有点拘束,随我们坦诚交谈而完全放开。当年郭亮烈士陵门口的守门员,是郭亮烈士的亲侄孙,当时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八十多岁了。
孩子们围在郭亮烈士侄孙郭爷爷的身边,好像早已熟知的故交。孩子要老人家说郭亮烈士的故事,老人家把他和郭亮烈士之间的故事娓娓道予孩子们听。孩子们围着郭爷爷,我没有急于催他们进去参观,见到郭亮烈士的亲人,更增添了对郭亮烈士的亲近感。我拿着随身携带的傻瓜照相机帮他们照下了难忘的合影。
孩子们放下鼓鼓朗朗的书包,伸手在书包里掏来掏去。他们在掏自己放在书包里的零食。他们把带来准备自己吃的牛乳、煮鸡蛋、旺旺饼干、果冻、苹果、香蕉……全拿出来双手捧送给郭爷爷,郭爷爷手里放不下,他们就放到房子里面的方桌上,放得桌子都堆不下了。
和郭爷爷聊完,郭爷爷引领我们进烈士陵园参观。
我们从门口门卫室这边进入郭亮烈士陵园内,放眼可见巍巍青山,环绕着一栋白墙黛瓦的房子,那是郭亮烈士生前遗物,事迹讲述陈列馆,我们进门的右边,有一长线大理石垒砌成的山沿,山沿一米高,在这一线石砌山沿正中间,有约两米宽的石头梯级,沿着梯级往上走,来到一个两三平米地坪,于东北方向,就是一座石砌墓地。
墓地用水泥封固,上有琉璃装饰,前端为拜堂口,后端立着石碑,中间石碑镌刻着“中共党员烈士郭亮李灿英墓”,左方石碑刻着“公元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二十九周年纪念)”,右方石碑刻着“望城县人民代表会刊”。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墓碑鞠躬。孩子们随我不约而同地整齐拥于墓前,庄严肃穆立在墓前,整齐的队伍同时向着墓碑三鞠躬,他们容颜凝重,敬仰满盈。鞠躬之后,又默默地伫立在墓碑的拜堂口,一双双眼睛一齐凝聚,盯向一个地方,继续默然良久,仿佛都在心里默念向英雄烈士宣告的誓言,告慰烈士,一定继承烈士的遗志,一定完成烈士生前的树立的理想信念。
伫立完毕,纷纷散开。我们蹲在墓地周围扯野草,附身捡拾墓旁边的落叶,扫去琉璃瓦上的尘埃。郭亮烈士的侄孙郭爷爷见孩子们在烈士墓地清扫得很认真仔细,样子十分虔诚,他从门卫屋子里拿来竹扫把,教孩子们用扫把扫除墓地里的枯枝落叶,孩子们接过扫把,把墓地前前后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扫完墓地,孩子们自发地在墓地口再次向墓碑三鞠躬,又自发排队离开。他们绕陈列馆后面青山上的小路走一圈,感受青山环绕烈士陵园的壮丽美景。
来到陈列馆,讲解员引领孩子们进入陈列馆内,便给孩子们讲述郭亮烈士的故事:“湘水荡荡不尽流,多少血泪多少仇?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1916年,年仅15岁的郭亮,在长沙街头看见被杀害的革命党人的头颅,他悲愤地写下了此诗。12年后,他自己被国民党残酷杀戮,头颅挂在长沙司门口示众三天三晚,革命人士见到郭亮烈士的头颅,他们不但没有被吓退,反而激起更加强烈的斗志,革命群众不想烈士的鲜血白流,他们的革命决心和意志更加坚定。反动派见挂头示众,并没有吓退革命者的意志,他们又把郭亮烈士的头移至他的老家铜官示众。
“提着脑袋干革命”的郭亮,被伟大领袖毛泽东称颂以至高荣誉。
郭亮原名郭靖笳,由于他十分敬重诸葛亮,后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换为郭亮。
1920年秋,郭亮考入湖南第一师范,结识了青年毛泽东,成为由毛泽东发起和主持的“新民学会”会员,并与陈昌、夏曦、肖述凡等人参加了毛泽东、何叔衡、方维夏组织的湖南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10月,郭亮加入了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后不久,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郭亮任委员,分管粤汉铁路岳州站工人运动,在长沙至岳州的四个车站组织沿线铁路工人俱乐部联合会,并建立了岳州站党支部。
1927年5月,郭亮在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5月,他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应对“马日事变”后长沙出现的危险局势。同年8月,郭亮参加了南昌起义,1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1928年1月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
1928年3月27日,郭亮在岳阳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29日凌晨2时,被杀害于长沙司门口。就义前,他给妻子留下一封手书,全文仅26字:“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
“以前我们这里叫思量桥村,后来为了纪念郭亮而更名为郭亮村。”郭亮烈士的侄孙介绍。1957年,望城正式修建了郭亮烈士陵园。之后,望城又建起了郭亮烈士纪念亭、郭亮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命名了郭亮中学、郭亮中心小学等,编辑出版了《大革命时期杰出的党的活动家——郭亮》,拍摄了电视剧《郭亮带兵抓郭亮》等。
郭亮不怕困难、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家乡望城这块热土,也成为激励郭亮烈士的家乡望城人民继续奋斗的丰碑和强大的推动力。
百岁党员
一
秋阳烈烈,蝉鸣聒噪。我们车行很欢,转过一道弯,绕过一条路,七缠八拐,才到达目的,隐约看到一栋装饰简单的房子掩映一处丛林。这就是我们要看望的“百岁党员”肖玉林的家。
我们来到这座已经有些年载的乡村小二层楼房前,映入眼帘是一幢墙面石灰粉刷,木门无漆,窗户斑驳老旧的农家房子。房子的墙壁用一层薄薄的水泥稍微涂抹均匀,然后刷了层薄薄的石灰,隐约可见墙底子的灰色水泥,幸好这点点白色把这幢光线有些暗沉的房子照亮了许多。
踏进房子的堂屋,环观四壁,堂屋的墙壁上被贴满各种各样的纸张,这些纸张是这个堂屋里独特的装修。墙壁上的纸被时光侵蚀得有点泛黄,有的字迹有点模糊不清,但仔细看还是能辨认纸上写的大致内容。我没有来得及认真览读这间特别的堂屋墙上的内容,坐在堂屋中间那张方桌旁边的老人,慢慢从看电视新闻中回过神来,他把头扭向右边,倏然看到我已站在他的旁边,先稍稍愣神,便马上反应家里来客人了,立马起身欲起,但起了好几下,还是没有站得起来,我一时迟缓,没有扶上,老人家还是自己站了起来。
这位老人正是我们要探望的百岁老人肖玉林书记。我们去探望时,肖玉林老人已经是九十九岁多,从他老人家矍铄的精神面貌看,他老人家还看不出已如此高龄。
我回过神再看向老人家时,老人早已起身挪移别处,转过方桌角,朝堂屋西边房间门口走去。
“我的叔爷爷这又是进他卧房里拿食品来招待你们了,你们是从不来的稀客,他老人家只要有客人来家里,他都要摆些点心招待。”年轻小伙子在一边解释。人近百岁,他老人家还如此人情味十足,生活情调一点都不减当年。
不一会儿,老人家果真捧一大捧香梨,步履有点蹒跚,却神气蛮足地朝方桌这边走来。
“叔爷爷要不是上次摔了一下,把腰扭伤了,他还不会是这个样子走路的。”那位小伙子又解释道。
“摔跤了?怎么摔的?”我问道。
“我再三嘱劝我父亲,您这么大年纪了,走路出去要拄拐杖,不要敞手走,他老是不听,这不,那天去菜园里挖洋芋头,不小心摔拌了,幸亏还好,冒伤骨头,只是扭伤点筋,已经带好式了,只是从那以后,他老人家的行动就没有原先利索了。”从堂屋后门走进来一位约五六十岁模样的女士,看上去身体也很硬朗,说话条理清晰。
“您刚才说父亲,您是肖老的小女儿吗?”我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位看上去还不老态的女士。
“不是什么小女儿,我父亲已只有我一个孩子了,我也快七十岁了哦。”那位女士忙告诉我。
快七十岁?眼前的肖女士,头发还不见白几根,她的模样,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小一二十岁。到底不愧是百岁老人的后代,可能因为有长寿基因吧,肖玉林老人的女儿近七十了,却很显年轻,她走路快步如风,说话声音轻重适度,音色仍旧甜美。从她着装看得出城市熏染的气息,气蕴中又有一股中年女士的朴实素雅。淡黄色带米花短袖寸衫,低调但略带几分城市人的自信。她家住在市里靠北城区的东北端,离北大道不远,自从肖玉林老人满九十岁之后,作为女儿的肖女士便自己主动规定自己,每周必须回娘家两次,一来看看父亲,二来照顾父亲。她说只是她的老父亲不要她经常回家,怕她路上不安全,可肖女士也不放心自己高龄的老父亲,她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没事就跑回来了。
说这些家常话的时候,肖女士有些话欲出口,还没有讲明白是什么,她又把话咽了回去,她的眼睛里时不时透出淡淡的忧伤。我不了解肖女士的心里到底潜藏着什么不忍道出的苦衷,只是从她的言谈和表情中,我略微敏感到点点她不愿意说的关于家世的话题。
我暂时不想去打扰老人家的心情,我知道,如果老人愿意说的话,我即便不去问她,她自己也会不经意间主动告诉我,如果她老人家不愿说,我便不应该去探听,让老人保护好她那颗平静的心,这是人性中起码礼貌。
我把目光移向堂屋的三面墙。那墙上贴的不是一般的纸张,那些都是肖玉林老人一生中获得的大部分荣誉证书、奖状、勋章、当年在北京参加农村工作会议与毛主席合影的相片、报道他优秀事迹的书籍和报纸等。荣誉证书上到国家级奖,省市级奖,还有他老人家参加各级各类劳模大会的相片,在省市和领导人的合影。
肖玉林老人见我不断凑近每张贴纸面前,仔细地看那些纸张里面的内容,他特别高兴,他把自己当年得奖时候的情景一一讲述给我听。我惊诧于眼前这位即将跨入百岁的老人那惊人的记忆,老人家口齿也特别清楚,说话的思路清晰,逻辑不紊,可以见得老人身体的各个器官还很健康,老化得十分慢速。
肖女士从堂屋后面的厨房里拿来一块干抹布,她替父亲把荣誉墙上的轻尘稍微拂一拂。
“我每次回家,都要把我父亲的这些荣誉证书照片等都抹一遍。”肖女士一边抹一边说。
我在一旁替她挪开靠墙的凳子,一边继续欣赏那满墙的荣誉与满满的回忆。
二
秋日盛阳,依然热烈。阳光退出屋子,到了房屋前边的走廊,时间已过了晌午,炎热的秋暑稍有削弱,肖玉林老人的房子陈设简单,却很荫沁。
“房子盖了十多年了,十多年前是这个样子,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肖女士把抹墙壁的抹布在厨房里洗完,又拿来抹堂屋里椅子凳子上的灰尘。其实已经很干净了,只是肖女士担心我们看着那些陈旧的凳子椅子上的时间尘垢,以为很脏,就特意将椅子凳子全部再抹一遍。
“不怕你们笑话,这些凳子椅子还是我父亲和我母亲结婚时候打制的,已经用了七八十年了,父亲砌这栋小楼房之前,我们家那栋土砖屋子倒掉了半边房子,砸坏了不少旧家具,父亲直到这时候才勉强同意我们给他盖房子。房子盖好后,我们要给他买一套像样点的家具,父亲执意不肯,他生怕我们为他花钱,他说他已经八十几了还活得几年,买了也是浪费,还不如把那些旧家具修修补补,还可以用,再者,旧家具都是过去从家乡的山里划来的木头,家乡的木匠师傅做的,用起来亲切,也很结实……”肖女士聊起这个话题,倒是说得滔滔不绝。
目睹此些古朴且折叠了时光印痕的陈旧家具,又端详起眼前这位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同一年的老人,不禁心生一股浓浓敬意。
肖女士拿着抹布往厨房里走去,我跟着她到肖玉林老人的厨房里。肖女士见我跟她进了厨房,她把我拉到厨房对着房屋后面敞开的一张门外。这个外面是整栋房子的后院,后院并不宽大,青石块砌的屋檐水沟,院子露天,地面是黄泥沙土,却十分板结平整。在后院西南边有一间屋子,肖女士引着我进那个屋里,她说:“这是父亲砌的猪楼房。父亲直到九十岁才没有养猪,他一个人住在家里,一个菜园,一坵农田,一间猪舍,一笼子鸡鸭,一口小池塘,他从来不舍得拿钱去买菜买粮食,他说他能动,就不能给社会,给子孙添负担……”肖女士说到这里,语言有些硬噎。
“父亲脑子里,从来没有自己,他心里想着的都是国家和他人,不要给国家他人带来麻烦,带来负担。父亲很坚强,他一辈子受苦受累,他都独自咽到肚子里去,他从来不跟别人说起他自己……”
在那困难年代,肖玉林老人所在的望城县双湖大队,也是出了名的贫困丘陵地区,那里周边群山环绕,农田几乎都在山与山之间,田泥巴是山水流下来的沙石土填成的,农田土质贫瘠。尤其这个村在山的夹缝中,田地道路沙石甚多,山边旱地里的泥土尽是砂石土壤,田地土质不沃,在这样的土地里种庄稼,生长速度很慢,尤其是这里的稻田,岸子田多,又砂石泥土田,容易渗水,田里的庄稼总是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滋养,五六十年代,这一带农村常年欠收,靠农作物养家糊口的农民生活都很困难。
那时候,肖玉林老人正值青春年华,他眼看着家乡父老乡亲挨饿受穷,自己家里也穷得揭不开锅,他暗自思量,怎么样带领家乡走出困境。他也知道,家乡地理环境桎梏了家乡的富裕与发展,如果要脱离贫困,就得先引水灌溉农田。年轻的肖玉林把自己的想法和队里的负责人一说,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后来他被当选为村支书记,有了这层身份,他就有了实现想法的主动权。那时候,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家里的生活全部都靠他一个人维持。他的妻子体弱多病,很难从妻子那儿得到帮衬,他看着一家人都在穷困的日子里打滚,三个孩子成天饿得连田埂上的霸根子草都扯回来当食物填肚子,肖玉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家里很穷困,更能想象得到整个队里其他人家的生活状况。他召集村里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开会,决定用肩膀挑也要挑出一个水库来。
为了修水库,肖玉林书记没日没夜地加班,有时候好几天都没有回家去看看。有一天,他好不容易抽一个时间回家去了一趟,他只在家里打个转身,又跨出大门,往劳动工地上赶。儿子追出来,一把抱住他的大腿:“爸爸,不要走。”肖书记伸出大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对孩子说,也像是自言自语:“孩子,爸爸要带头修水库,水稻不能没有水啊,只有修好了水库,我们才有饱饭吃,再也不会饿肚子了。”他强忍着泪水,缓缓掰开孩子的手,大踏步往修水库的工地上走去。就在肖书记走后不久,有人气喘吁吁跑到工地,告诉肖书记,他的大孩子快不行了。肖书记听到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眼前一阵发黑,差点摔倒在地。毕竟是坚强的男儿,他马上镇定住自己得情绪,一路小跑回家。
等肖书记回到家时,他的大儿子早已不在了。因为饥饿,营养不良,身体各个器官已经衰竭。三个月后,第二个儿子也因饥饿而离开了肖书记。一连失去两个孩子的肖书记,没有被剧烈的悲痛打倒,相反更加增强了他修水库的决心,为了不让全村老百姓失去亲人,他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全村老百姓修建成水库,保证那些岸子田里的水稻有足够的水源。
经过数十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水库终于修成。村里的岸子水稻田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源,田里的粮食开始有了正常收成,全村老百姓终于脱离了饥饿的苦海。
我们来到那座青山脚下,水库日照,波光粼粼,它一名忠诚的卫士,一直守护着那一笼又一笼岸子上的稻田,让这里的农田粮食年年有好收成,村民们过着富足的生活。
如今,这座人挑肩扛修建的山脚水库,已然也成了百岁肖玉林老书记家乡人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它也是肖老书带领全村老百姓摆脱饥饿和贫困,走向富裕道路的精神力量的象征,也是一座闪耀人性光华的巍巍丰碑!

作者简介:佘利娥,湖南长沙市人。毛泽东文学院第十八期学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有个人专著,多年来发表各级各类文体作品数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