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兴
老家在西府扶风,那里是西周王朝的发源地,文化深厚,礼仪讲究,过年时体现得尤为充分。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年味就渐渐浓郁起来。祭灶最重要的,是要烙干粮馍——一种很厚的多层饼。干粮馍的特点是结实耐饿、久储不坏,过去是专门给出门人或者行军打仗的军人准备的。祭灶时用干粮馍敬献灶王爷,是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时带在路上吃的。祭灶之后,便是杀年猪、跟年集、蒸馒头、压面条、煵臊子。过年时蒸的馒头个头要比平时小很多,也就比大枣稍大一点,目的是为了方便多吃。西府人最隆重的吃食就是臊子面,所以年前压一簸箕甚至一笸篮面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扫舍,就是把家里卫生全面彻底打扫一遍。
大年三十,最重要的是两件事:请神和祭祖。请神就是把土地爷、灶王爷、井王爷的画像贴在相应的地方,再在画像前点上香、烛。这三位尊神分管土地、锅灶、水井,直接关乎庄稼人的命脉。过去,每家一进院门都有一个照壁,照壁的中间掏一个窑窝,窑窝就是用来供奉土地爷的。现在虽然已不再建专门的照壁,但在正对大门的墙上掏窑窝是必须的。祭祖,就是要把先人的画像或牌位请出来,供上香、烛、献果、献饭,再就是要给先人上坟。上坟按照先人的辈分高低依次前往坟地,烧纸磕头。有些年头久远已经平掉的坟,就去原坟所在的地里,在地上画一个圈,圈里画个十字,再行祭拜。除了请神祭祖,还要给院子大门贴上春联和门神,同时给窗子贴上剪纸窗花,在屋内墙上贴上年画,把家里装扮一新。
大年初一,主要就是拜年了。初一早上要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把家里收拾整齐、放完炮、吃完早饭,然后出门拜年或静待前来拜年的客人。小辈要先去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叔伯门子要逐家拜到。过去拜年要给长辈跪下磕头,磕完头,长辈会给小孩发几角钱压岁钱,或者给塞些核桃、毛栗之类的干果。现在也就是坐在一起,喝着茶,吃着瓜子,互祝问候。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记得小时候,村上还要在街道中间搭秋千,大人小孩争相去荡秋千,气氛热烈,年就达到了高潮。
从初二到十五,主要的任务就是走亲戚。一般从媳妇的娘家(孩子的舅家)开始,一天走一家。走亲戚要天一亮就出发,以示重视。亲戚则早已在家做好了准备,客人一到,会被请到热炕上,烫乎乎、油汪汪的臊子面,便一碗一碗端了上来。主人一般要问一句:“调和啥都尝着没?”客人答一句“好着哩”,便咝溜咝溜地吃了起来。客人带来的礼品,过去或是半斤饼干,或是一把挂面,如今当然都是各种礼盒了。等到吃过午饭,客人才能回家。这时,主家要给客人装上六个馒头,作为回礼。到正月十五跟前,舅舅还要专程去给外甥送灯笼,外甥家则要再待一次灯笼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