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爱你——读书
王昌宁
又一个“读书日”即将来临,回想,曾参加过的“读书日”活动时的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位作家、主编在主席台上推介新书的同时,介绍了他们读书、写书的快乐与感悟,10多分钟的讲述各有靓点,颇受感动和启迪。
舒德骑,著名军旅作家,推介的新书是《云嶺山中》,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建设美丽乡村的一段当代传奇,我国军工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封底文字是:这是一部反映我国三线建设、传承三线精神、建设美丽乡村的历史长卷。它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以一个家族跌宕起伏的命运为主线;历史和现实交织,城市与乡村交融,展现半个世纪以来三线建设的历史变迁。舒作家,曾经在西藏高原当过几年兵,是一名边防军人,后来一直在军工战线工作,军人情愫很浓。他的言谈举止,气质作风,写作精神,至今,仍还保持着军人的风采。他是四川、重庆、全国军工系统的著名作家。创作出版过《大国起航》《深海丰碑》《鹰击长空》《沧海横流》《非常使命》等多部军工题材的作品。围绕新书推介,他讲述了自己成长的过程,特别提到在困难时期,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曾在图书馆偷书的经历。一个铁匠的儿子,一名退伍士兵,正是从小酷爱读书的嗜好,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令人敬佩!舒作家,不仅作品丰厚,还曾先后担任过两个军工单位的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党委工作部部长之职。退休之后,仍勤于读书,笔耕不辍,作品连连。最近,我正在读他的一部新作《岁月不会枯萎》。他在这本书中感言:“童年是生活在憧憬里,青年是生活在理想中,中年是生活在现实里,晚年是生活在回忆中。花木总会凋零,但,用文字镌刻的岁月,它不会枯萎。”
邓玉霞作家是江津中医院的副院长、主任医师,对传统中医颇有研究。她还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等职务。我经常阅读她的散文作品,也是通过读她的作品认识了解了她: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性领导、女作家。身兼数职,勤奋耕耘,已出版文学作品2部,中医药科普著作3部。今天她推介的新书《桃子沟》,“记录下值得永远被记忆的三线故事”,“填补了反映江津三线建设历史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创作空白”。我注视着主席台上的邓作家,她深情地讲述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每读此句,我便想到大三线,想到父辈,想到艰苦卓绝,想到可歌可泣;我之所以写《桃子沟》,不仅想让人们记住三线建设这段历史,更想让人们记住一代人的奉献与担当。邓作家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举家从东北来到桃子沟,她的作品和讲述流露出她对三线建设刻骨铭心的记忆,对父母的大孝和大爱。她动情地说:我也忘不了因三线建设和时光流逝而失去健康的父母临终时未了的遗愿,那便是魂归故土。可是如我父母一般的那一代三线建设者,当他们的子孙被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吹洒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魂归故里也就只能成为一种永远的遗憾。作为一名知名作家,有那么多作品且功成名就,想必父母一定会含笑九泉!邓玉霞老师的作品和讲述使我产生共鸣,我父亲参加解放大西南,18岁随军南下后留在四川,再也没有回过北方老家,父辈的辛酸与遗憾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也一直在默默不停地努力,希望也像她那样以更多的成就给天堂的父辈更多的慰籍,以抚慰我愧疚的心。
刘云霞作家穿着红衣款款走上主席台,就像一朵红霞飘然而至。她用娴熟的普通话向大家推介她的新书《风中的祖母》并讲述她是怎样走上写作道路的。的确,刘云霞这个名字很富有诗意,红霞、彩霞、朝霞、五彩云霞都会联想到她。然而,现实中的她却不那么幸运。她九岁丧母,后来亲弟弟又遭遇不幸,英年早逝。在农村与父亲、祖母相依为命,一直在祖母的荫庇下长大成人,后来祖母仙逝,也离开了她。祖母、母亲、弟弟、父亲都是她生命中的至爱,为了表达对她(他)们发自内心、无比深沉的爱,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她义无反顾的拿起了写作的笔,一发不可收。她讲:之所以走上写作之路,源于母亲的启蒙和引领。母亲虽然只活了29岁,却给了她无穷的文学滋养和创作精神。她讲:书写是救赎,我用这样的方式与抑郁对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向性格活泼的我抵触参与任何聚会,不喜欢说话,害怕过节。我清楚地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我沉溺在失去祖母疼爱的悲恸与失去弟弟的自责里,无法自拔。恍惚的白天忙碌过后,多少个夜晚中突然惊醒时望着暗沉的天花板,我的记忆多想逃遁。对亲人漫无边际的思念促使我提起笔,我含泪写下很多文字。《我的弟弟》实则是很多篇怀念文章的综合。刘作家,是一名人民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百忙之中写出如此之多的美文,真是难能可贵。许多人问刘作家,又教书又写作,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她回答:读书,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则是思想的源。我想也是能量和动力之源。
郑劲松是《西南联大报》的执行主编,重庆市“十佳读书人”。他授课很有特色,声音十分宏亮,中气十足,麻辣普通话有盐有味,抑扬顿挫,说是授课,更像是与我们摆“龙门阵”。他摆他的阅读与人生,自然流倘,两个多小时不经意就过去了。他讲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渴望读书,整日与书为伴,确实读得如饥似渴。可那时除课本外几乎没有任何外书,更没有电脑、手机、网络。东想西想,不经意间想出了一个“骗”书的办法,没想到这一办法还屡屡得手。他通过报刊的书评栏目知晓新近的好书和作者单位,查得邮政编码后,即以学生身份厚着脸皮给作者写信行“骗”,最让他得意和骄傲的是,在时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教授手中骗得《文化苦旅》一书。余秋雨来重庆时,在雾都宾馆还为想方设法找上门来的他在赠书上补签了赠言。他又讲他大学毕业后留校,虽在机关工作,但书生意气仍在,除工作和少量家务,逛书摊跑新华书店读书是常态。与当年穷学生时相比,书的积累越来越多,便产生了想自己拥有一间书房、家庭小图书馆的想法。后来,书房倒是有了,且不断的买书,分门别类地在书架上贴上标签,仿佛坐拥一座“书城”。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却与书拉开了距离。他在自责自己的同时,也批评了一些不读书,不爱读书的一些时弊。比如一些人成天不读书,沉迷于酒局;沉迷于麻将;沉迷于玩手机等。他还引用了领袖关于读书的一段话: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佑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之若渴······。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领导干部要善读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郑主编用自己读书、“骗”书、“书房梦”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引经据典地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意义。他还讲:“书不读,不成书也!”愧对书香,愧对书房,也愧对那些作者,更愧对自己。那些年如饥似渴读书,到处写信讨书、在书店站立半天的激情被什么力量“锈蚀”了?还能找回以前那份纯粹吗?
四牌坊小学教师周光友讲述他在住医院的日子里、在病痛中,坚持读书、写作,最终写成《驴溪岛上的儿女》长篇小说,正式发表,颇感欣慰!此书描写了一个特殊群体——中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故事。舒德骑老师在为此书作序中写到:“看得出,书中的文字大都来源于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源于他的心灵体验和生活积累;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作者人生真实的写照。字里行间,总能窥见他或迷茫、或欢乐、或沮丧、或欣慰的身影。听作者讲,中师生这段人生经历对他来说,是他挥之不去。难以磨灭的一段记忆。这其中有他童年的缩影、少年的憧憬、青年的梦幻、中年的思考······他早就想用文学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了。”他的憧憬、他的梦幻、在不断思考、践行中实现了!他在台上感言:将永远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重庆酉阳土家族青年女作家杨小霜,在繁忙的医务工作中,成为江津筑梦人,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写作,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读书、写稿、投稿,2013年以来,在《做人与处世》杂志发表处女作《父亲的背》后,有作品见于《民族文学》《名镇世界》《重庆晚报》《重庆日报农村版》《农业科技报》等杂志报刊共30余万字。她穿着得体的连衣群,站在一群中老年文艺工作者中间领奖、照相、演讲,显得更加青春活力,年纪轻轻发表一部长篇小说《夜色多么沉静》,令人刮目相看。从她的书中和她的演讲中,看得出,她特别钟爱自己在农村度过的童年。她感言道:“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她还认为在乡村这曲壮美的歌声中,每个人和事物都是一颗流动的音符。
上述几位作家、主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从小嗜书如命,深爱读书。读书像做任何一件事一样,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正如领袖对领导干部所讲的那样:“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
一生只爱你——读书,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作者简介:王昌宁,四川雅安人,重庆江津作协、通俗文艺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