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那一轮明月
常青树
前两天,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我口渴了,起来喝水。准备亮灯,看了看窗外,依稀有光。摸到了客厅里,窗帘没拉严,月光从缝隙钻进来。披着睡衣,把窗帘拉开,倏然间发现,自己已满身月华。
愣了几秒,看着打在墙壁上稀疏的月影,又看了看窗外,想想,竟然有好久,没见过这么美的月色了。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好像走出家乡后,月色就不大有了。或许是城里的灯都太亮了,月亮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许是城里的乌云都太厚了,月色透不过来。也或许是,城里的楼太高了,就是有月亮,都遮住了。再或许是,工作的繁忙、焦虑,生活的千头万绪都还理不过来,人们又哪有闲情逸致去抬头仰望星空和皓月呢!
但家乡的月,原本是不稀奇的。小时候的晚上,一轮皓月把皎洁的光铺洒在黑缎子面一般的大地上,铺洒在乡间小路上。成排的杨柳被清风一吹,月光下的倩影摇曳生姿,令人遐想。小伙伴们写完作业,就在院子里“抓特务”、捉迷藏、跳格子、打口袋------有时,搬个小板凳,听大人们讲故事,数天上的星星,听远处的蛙鸣。仰头看着月亮,从钩到盘,一点一点。慢慢地,就长大了。
乡下的月亮又大又圆,晚上走夜路也不用掌灯,人走到哪儿月亮就跟到哪儿。每当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的时候,村里可就热闹了。眼睛好一点的年轻村妇,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中秋前后,人们便趁着月色大亮,收割、打场。累了一天的男人们,卷起裤腿,在长满枝蔓的葡萄架下摆上小桌,把月亮斟进酒盅,就一把花生米,粗嗓大门,一边吹牛,一边解乏,偶尔还哼几句不着调的小曲儿。遇到村里放电影那可是最快乐的事,情窦初开的少女会把心事偷偷说给月亮听。也有一些孩子坐在河边,靠着大柳树,在月光下静静地看书。累了,就用石子在河里打着水漂,石头在水面上跳来跳去,溅起一圈又一圈的水花。
高中时放暑假,临乡的女同学聚在一起,半夜睡不着,趴在窗口,把灯关掉,去看天上的月,没完没了地聊天。聊琼瑶小说,聊哪个老师讨不讨厌,聊哪个班的哪个男生长得最帅。偶尔也聊聊未来。
现在想来,年少时的很多经历,都被母亲看在眼里。
记忆里,母亲每天都忙忙碌碌,总有干不完的活。为了赶时间,也常常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做事。日子虽然清苦,但总能把一家子打理得干净利索、井井有条。
母亲有句口头禅:“这人啊,到啥时候都得有个强心!”“遇事别犯愁,没有过不去的坎”。艰苦环境下成长,母亲让我明白了:无论富裕与否,懂得勤俭。无论困难与否,懂得坚韧。无论境遇如何,懂得面对。
母亲走的那天,一弯残月挂在空中。
缅怀母亲辛劳清苦的一生,总会在梦里见到她那张善良、隐忍、刚强的脸。每每在月华如洗的夜晚,沿着心野里长满青草的小径,倾听另一个世界那一轮静穆的传说,永远有一条通向母亲的路。
长夜清冷,抬头望月,清辉普照,思念如影随形。那种思念不是突然的侵入,而是温柔的降临。像是一种守护,静默的、细腻的、又是无法抵御的,直到彻夜难眠。进而揉成一缕心酸,不知不觉,星星雨般的泪湿了枕畔。
四季更迭,时光缓流。就在一个月上轩窗的瞬间,突然恍悟,母亲舍不得离开,一直以另一种方式与我同在。这种感受让我逐渐恢复了内心的平静和健康。每一次从疲惫的跋涉中抬起头时,仿佛天边总有一轮澄澈而孤寂的月,在子夜的冥黑中照亮。失意的时候,也总会被母亲的坚忍所触动。于是,风雨中,我总会站起来,一路前行!
我知道,自己是个拿年少当一生的人,水墨画一般的村庄、躺在山坡上的爹娘、一起玩儿大的小伙伴、刚冒出嫩芽的初恋、沉默不语的老井、烟袋里飘出的童话、站在院子里的一株株藤架。还有,天空、大地和那一轮明月,都已经长在了心里,随时都会闪现出来。
无论走到哪儿,我都得回家。此刻,初春的夜静得似乎没了形状和颜色,我的心仿佛浸润在故乡的溶溶月色里,清澈、踏实而宁静------
作者简介:
常青树,本名刘丽。希望活成一颗树,根深、叶茂、枝繁、常青。崇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关心自己、善待他人。喜欢读好书、习书画、善朗诵、爱歌舞。作品发表于《现当代青年作家》《中国当代诗人佳作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