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豫南杨,河南新县人,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通教育,知谱学,懂日理,晓礼仪,擅长氏源姓始探究,喜录民间奇闻轶事,代表性作品有《杨氏宗谱》,重建的“杨公祠”,命名的“斋醮堂”,撰写的杨氏始祖夫妇碑文和公祠版面图文,出版发行的校本教材《村落文化》等。

山村轶事
豫南杨
1、牛肚子屙尿是啥牛
毡帽顶山南,有一个村子叫杨家冲,自然人口超过一千,是新县第一自然人口村落。 上世纪大集体年代,该村落分为小湾、南头、北头、新湾四个生产队。新湾队有个名叫长福的人,天生聪明,精通书本知识,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就是五谷不能分清。
那个年代的学生,节假日需要回生产队劳动,初中生每年要完成60个劳动日,高中生要完成80个劳动日。
是时,长福上高中,暑假回家参加生产队“双抢”劳动。
一天早饭后,队长对长福说:“长福,你到牛栏去牵牛,上午跟我一块去河边耙半亩田。”
长福高兴地快步来到牛栏,立马就愣住了。
牛栏里的牛很多,大小不一,形状不一,不知牵哪条牛是好,空手来到河的田边。
队长问他:“长福,你牵得牛呢?”
长福说:“牛栏的牛很多,我不知道牵哪条?”
队长说:“牵那条大黄犍。”
长福再次来到牛栏,把大小牛分开,看了一遍又一遍,摸了这条摸那条,清一色的黄,
有牛肚子屙尿的,有牛屁股屙尿的。还是不知牵哪条是好。
队长在田边等得发急,认为长福还未成人,去和孩童玩耍了,就自己到牛栏去牵牛。
队长来到牛栏,见长福在牛栏里转来钻去,累得满头大汗,忙问:“长福,你在干什么呢?”
长福焦急地说:“你叫我牵大黄犍,是牵牛肚子屙尿的还是牵牛屁股屙尿的?”
队长见他分不清公母,笑着说:“牵牛肚子屙尿的。”
长福生气地说:“牛肚子屙尿的是犍牛,你怎么不早说牵牛肚子屙尿的呢!”
2、 耙直耙
长福牵着黄犍来到河边半亩水田,队长帮他套好牛耙,作了耙田示范,言称要去巡视其他工效。
临行时,队长叮嘱长福:“耙了横耙再耙直耙,完成后,提前收工。”
长福谨遵队长教导,站在耙上,扬鞭驱牛,里外横行耙田。
横耙完成,再耙直耙。
长福卸掉牛套,解掉耕绳,又将耕绳另系在耙的横头木套上,再次套上犍牛。
长福依旧站在耙上,扬鞭驱牛直耙。
大黄犍,力过千斤,任凭长福如何驱赶,牛耙原地不动。
队长巡工归来,见长福还在田里耙田,搞得浑身泥水,田里匝巴大小不一,关心地问长福:“你怎么还不收工?”
长福气急败坏地说:“你看这牛,怎么打就是不走。”
队长下田,见耕绳系错位置,是牛拉不动的原因,就对长福说:“你怎么把耕绳系在耙的横头上呢?”
长福无可奈何地说;“你不是叫我耙直耙吗?”
队长有气无力地比画:“直耙,就是沿直线走耙。”
于是,队长重新解绳套牛,扬鞭驱牛,三两个回合就完成了直耙任务。
长福看见如此简单,羞得无地自容。
队长见状,教育带安慰地说:“你是学生,不会农活,是正常现象。我本意是让你提前收工,结果数你在后。”
3、犁田犁了背脊梁
当日下午,队长安排长福去高洼犁田,具体任务程序是先放牛,后犁田。
长福暗想:我一个堂堂的高中生,上午连出两个笑话,下午不能再有意外。他怕被人看不起,内心做好计划。
吃了午饭,长福不等队长吹哨就出工,提前牵牛驮犁,按照队长的要求来到高洼。
长福放下犁,抛上牛绳,然后在树脚下一边歇荫,一边看牛散放吃草。
时至四点钟左右,牛吃饱了,长福套上牛犁,开始犁田。
起始是在田中央开巷,掂犁灵活还得心应手。渐渐犁到了田头,掂犁就不方便了。
这田面积不大,大约半亩,平面呈月牙形,上下田坎都高两米,田两头尖且长而窄。
长福快速驱牛,牛到了田的尽头不愿前进。
长福见状,环观田宽不足一米,没有牛长不易牛转身,确定牛头朝田里坎才能转向。
长福掂犁,站在田外埂上。随后,左手缠绕牛绳,和同竹条护住犁弯中间,右手抓住 犁枧,托起全犁驱牛。
牛恐挨打,转向迅猛,拉犁快走。
犁随牛向,犁铧挽住长福双腿,把长福钩倒在田,整个犁从长福屁股犁到头。
长福上衣背部张开,脊梁鲜血直流,一腿平伸出田埂外,一腿弯曲在田内,趴在田的泥水中,一动不动。
牛拉犁回身,附面舌舔长福背部红血
。 夕阳西下,长福挣扎洗身,弃犁牵牛回家,把此事告诉队长,誓言永不耕田。
后来,长福走进了教育行业。而今,他儿孙满堂,退休荣光。
2019年7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