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文学萃编,值得你拥有、信赖、热爱;是文学、艺术、逐梦、伸展你才华的平台,我们虔诚、灿烂在这里,我们皈依这文学圣洁的殿宇。


《名家有约~靖亚夫专辑6》
【世界作家】
中国东北分社(1335期)

作者简历】靖亚夫,笔名凡夫俗子。黑龙江人,中共党员,从事教育事业。闲暇时,更喜欢在文字中游荡。

母 亲
文/靖亚夫 黑龙江
从岗位退下来,没有落寞感,反而一身轻松。重要的是母亲年事已高,能多一点相处时日,也是上天的赐予。
十八岁前,没有离开母亲。三个姐姐大我六至十岁,她们对母亲帮助多,于家贡献大。我上班后,除逢年过节外,抽时间去看她,一般是简单的:妈,您最近身体好吗?或者母亲问啥答啥。大抵男人都这样,不善嘘寒问暖。
暑期,外地工作的弟弟回来,相聚时达成一致:回乡下老家。说实话,那儿没直系亲属,与乡亲亦无往来。相距不足百里,却从未涉足,一晃几十年。当即问母亲是否同行,老人家脸上皱纹都笑开了。

归乡的心比车速还快。穿过我读初中的后村学校,故乡已扑入眼帘。小村有了大变化,那条贯穿东西的土道铺成水泥的,很窄,仅能容下两个车轮。房屋墙是砖的,盖是铁皮的,几个彩钢板房散落其间,有点亮眼。村头高大的树木没了,可谓名副其实的光腚村。柴草垛排布在村外,似连绵的土丘。原生产队房屋、场院被新建的住房占据。
小村很宁静,不见人影。车停在老房子处,大家簇拥着母亲,寻找当年的家。母亲略显激动,手微微颤抖,指点眼前的砖房:这就是。虽已耄耋之年,头脑依然清晰,尤其惊人的记忆力毋庸置疑。当年家养几十只鸡,母亲每次喂鸡,一眼就发现缺了哪只。最初也奇怪她是怎么做到的,后来明白,母亲是按鸡的花色分的,哪样缺少,一目了然,随即恍然大悟。母亲虽大字不识,却饱有生活智慧。家孩子多,父亲工资又少,母亲靠养猪及鸡鸭鹅卖钱补贴家用。如此,便添了好多脏活累活,家务负担愈重。不过当初的土草房已拆除,与我同龄的邱家人在原址建了砖瓦房,传说那是风水宝地,有益后人。后来得知,他家儿子在城里打工,收入颇丰,已拥有温暖的家,也算作应验了吧。
进到院子里,小菜园生机盎然,蔬菜齐全茂盛。院子规矩整洁。当年西面三间土房是学校,一、二年级两个班分开坐,邱老师一个人教,姐弟十个先后在此就读。三到五年级得去三里远的村小学,初中转到后村学校,高中需到乡里。到弟弟妹妹上学时,后村初中撤销,乡中学也不设高中。只是那三间草屋校舍已深深印刻在我脑中,上学的情景仿佛如昨。

大家招呼我来到小园前面。那时挺大个水泡子,无论多旱年头,水都未枯干过,也是小伙伴们洗澡的池塘。现在已是一片洼地,上面玉米又高又绿,可能与地力有关。回望小菜园,里边豆角、黄瓜、茄子、西红柿各种菜宛如当年。那时,到了夏季,眼睛便紧盯着小园。黄瓜刚接妞儿,西红柿刚泛红,就背着母亲偷吃。其实她心里明镜似的,只是不说而已。时机一到,便亲手摘下鲜嫩的瓜果塞到孩子们手里,含笑看着吃,好像是她做的美餐。那时我也不懂事,只顾自己享受,哪里在意母亲的关爱,现在想来还真内疚。
站在院落里,记忆的闸门打开。家西靠学校,东与三户比邻,且都有最好伙伴。向下是生产队房子和场院。村里孩子多,结队成群玩耍,最少也不下二三十。每逢饭时,母亲便站在屋门前召唤,即便听不到,也有小伙伴告诉:你妈叫你吃饭呢。彼时几个姐姐已出嫁,兄弟六个加一个妹妹和父母围坐一张炕桌。母亲挨个盛饭,一大锅酸菜炖土豆,一大盆小米饭,有时还不足。母亲总是最后剩啥吃啥。我们扔下碗筷接着玩去了,她刷锅洗碗,打扫炉灶,已是腰酸腿疼,还得喂畜禽,待完活时,精疲力尽。贫弱的母亲为这个家,为十个孩子健康成长吃尽了苦,操碎了心。三十多岁就长出一角尾纹,生出白发。也因家务繁重,积劳成疾,患有风湿,关节肿胀疼痛。脖子甲状腺肿大,睡眠呼吸不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操持家务,培育子女。母亲犹如一只负重的船,风雨无阻,逐波向前。

父亲对子女管教严格,谁做错事,都得受到责罚。母亲更多是慈爱,每次父亲训斥孩子,她表面附和,背地保护和包容,也可谓母亲的一种睿智和开明。因为有严父慈母,我们在优良的环境中成长,既严于自律,又心地良善,勤恳谨慎做事,厚道善良为人,都爱岗敬业,各扬所长,各成其业。
母亲一生清贫,衣着简朴。我印象里,夏天穿一件淡色上衣,黑布裤子,几乎没有换洗衣服。冬天粗布棉袄棉裤,还打着补丁。春秋季节是蓝或黑的粗布衣裤。把日常所有的余钱都用在子女身上,竭力付出。我上学虽也是粗布旧衣,但没有穿过打补丁的,这是在那个年代、那个贫困村难以做到的。上了高中,母亲起大早生火做饭,把铁饭盒擦了一遍又一遍,将炒好的小米饭装进去,再仔细擦锃亮,亲手装进我的书包,隔三差五放半个咸鸭蛋。我吃饭时用铁勺抠点放到嘴里,那个香啊浸透全部身心。

母亲对我总是牵肠挂肚的。在我面前三次泪流满面。一次是父亲送我上大学,千叮咛万嘱咐才出家门,没等我转身,母亲已满脸泪水,那是分别远离的牵挂。接着是那次从学校赶回帮父亲秋收。火车站距家三十多里,下车时已黑天,且大雨滂沱。我顶风冒雨,蹒跚在泥泞的土路上。手握事先准备的手电筒,微弱的光亮跳跃闪烁。秋季翻过的麦田布满水坑,分不清哪里是路,只能按确定的方向不停跋涉,到家已是深夜。母亲盯着满身泥水、疲惫不堪的我,泪水奔流。那是骨肉亲情的怜爱。还有一次是我结婚。那年入夏开始,雨脚如注,阴雨连绵。公路桥梁冲毁,即便畜力车也难以通行。父亲从乡卫生院刚病愈出院,母亲毅然让两个十几岁的弟弟用自行车带她进城,参加我的婚礼。夜晚从姐姐家来到我租住的婚房,当她发现盆里装着的饭菜一口没动,知道是忙乱忘记吃饭,拉住我的手,任凭泪水在脸上流淌,那是万般无奈的心痛。这三次母爱的表达,凝聚了无以伦比的舐犊深情。

大家围着老宅故地转完,上车返回。恰在此时,几个老少乡亲急切而来:大婶子啥时候回来的,咋不提前说一声。随之一位满头白发,满面沧桑的老妇人来到母亲面前。虽叫母亲婶子,其实年龄相仿,因为母亲在村里辈份大。两个老人相拥而泣,泪珠在眼角双双滑落。其他人也问长问短,过去现在交织在一起,离开的惦念和重聚的欢喜浓缩不尽的乡情。小村瞬间唤起对故人的依恋情怀,胜过盛夏朝阳的温暖。一番攀谈过去,老人坚持要留吃饭,母亲再三推辞,说孩子们有要紧事儿,改天专门回来住几天。大家依依惜别。车已启动,老人含着泪对母亲说:再来给你做咱老家的菜。
车在出村的路上缓缓而行,没有来时心里的急切。一排排绿树向后退去,仿佛送别的乡亲,我的思绪也伴着树闪现。当年度过的既有欢乐又饱含困苦的那段时光,洒下父母多少心血啊。因为他们持家有方,才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苦辣辛酸的经历,炼就了我们坚韧不屈的性格,积蓄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是父母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是金钱可替代的。父母的教诲已经沉淀成不可复制的家风。

故乡岁月留给我们太多甜美梦境,亦如一幅幅珍贵的画卷。那时每个节令对我来说都是在企盼中到来的。母亲不仅真切记得每个节令,而且过得颇有仪式感。譬如中秋节,母亲提前买够月饼,先藏起来,主要怕我们偷吃,过节不够分。我也曾翻找过,未能如愿。还是过节那天母亲变戏法似的拿出月饼,分给孩子们,于是大家一点点咬出缺口,到晚上成月牙状,好几天才吃完。母亲依旧做一桌令我们神往的农家菜,享受独特的美味佳肴,送走中秋的月亮。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母亲自己摆放,谁动过她都会发现。最初都感觉奇怪,后来逐渐知道,母亲放的东西有的横着,有的竖着,有的交叉着,哪个被动过她心知肚明,不得不佩服母亲的记忆力。特别是一进腊月,粘豆包冻好后放进仓房的柳条筐,我偷几个放挎兜里,在冰天雪地边玩边啃,刻下一条条牙印。过年买的冻梨,也偷着啃,碎末在咀嚼中冰凉的、甜丝丝的。母亲全当不知。人家也那样,咋能让自家孩子眼馋,便闭口不提。过年那些天,母亲最辛苦,打扫卫生,操办年货,准备年夜饭,手脚不适闲。除夕那顿饭想起来直流口水。母亲每个菜做的精心,虽然不是溜炒烹炸,但小鸡炖蘑菇、腊肉吨干菜、家拌凉菜都是一绝。毫不夸张地说,直至目前,还没吃过胜于母亲所做的菜的味道。

结束家乡之行,送走弟弟,我宅家无聊,出外散步。无意中走到父母搬进城里所住的地方。和邻居连接的两间油毡纸盖的老房子还在,无人居住,墙倾屋漏。院落杂草丛生,只待拆迁。初进城时,弟弟妹妹们都上学,经济拮据,生活窘迫。父亲患上支气管扩张的毛病,每次吐血都很吓人。偏偏他又性格倔强,好点就刨煤劈柴,吓得母亲尾随看护,抢前把活儿干了,因此越加劳累。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因为血压过高,又不及时用药,因脑出血过早离开。母亲被弟弟接到家中,从此过上安享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欢乐总觉得暂短。一次家族聚会,母亲突然说腿上烂了个坑儿,向来坚忍的她实在是疼痛难耐才讲出来。到医院看了几次,也用过药,不见效果,便去省医大住院检查。最后确定与风湿有关,还要进行肿瘤排查。母亲斩钉截铁,宁死不查。无奈只能回家治疗。弟弟寻些偏方,每日清洗伤口,渐有好转。后来,母亲经常咳嗽不止,做CT检查,肺部有炎症,用了一段药不见效,去医大请呼吸科主任看片,确定是间质肺炎,也与风湿有关。没过几天的一个夜晚,弟弟打电话急切告诉我,母亲大口吐血。赶到医院,医生已做了紧急处理,之后立即转入医大消化内科住院,确诊为胃部静脉出血,肝部边缘硬化,也与风湿有关。出院时主治医师叮嘱,饮食要婴儿化,再发病可能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在母亲从省城返回的路上,老人家心情格外好。她说脑子清亮的,于是大家考她。哪个孩子那天结婚,那个子女及其孩子的生日,都难不住。姐姐问她的钱都藏哪儿了,母亲笑而不答,于是车厢传出一阵欢笑声。就这样一路欢喜将母亲送回家。
一个月后,母亲又大口吐血,送到医院抢救。仅仅十个小时,就去逝了,直到闭上双目,思维都十分清楚。
送走母亲,我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母亲一年多身体断崖式衰老,是风湿侵蚀各器官,导致病毒侵袭,抵抗力严重下降,以致危及生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刚有时间,母亲却离去,真是子欲孝亲不待啊!四季更迭如常,而我也只有点亮一盏心灯照亮您天堂的路。


【编辑简介】丁丁,本名丁荣清。世界华人文学中国东北分社社长,原凤凰诗社东南分社宣传部长,黑土地文学社黑龙江总社荣誉社长,哈尔滨老年大学诗词楹联研究会会员,黑龙江女子诗词楹联工委会员。习作散文诗四百多首,退休后尝试学习格律诗创作。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中国楹联报》、《青山诗词》、《燕山》文艺、《黑龙江联坛》、《哈尔滨诗词楹联》、《联说百帝》、《冰雪集》、《青山韵迹》、《中华诗词优秀作品选》等纸刊书籍,同时任多家网络平台入驻诗人。荣获《第九届中华诗人踏春行》一等奖奖杯,荣登2019年度巜中华当代优秀诗词名家100强》榜,获《中华当代优秀诗词名家》奖牌和荣誉证书。诗作《时间,请放慢你的脚步》英文版在海外流传。

《世界华人文学中国东北分社》组织机构
社 长(主编):丁荣清
第一副社长(主编):今夜无眠
副社长:张忠君
副社长:心若止水
副社长:潘爱滨
副主编:崔洪忱
副主编:富贵竹
副主编:叶 子
现 代 诗 审 稿:红尘一笑
古典诗词审 稿:野草
本 期 推 送:世界华人中国东北分社

你想踏浪扬帆吗?
请到世界华人文学萃编来!
你想践梦初心,驰骋文学艺术旷原吗?
请你到世界华人文学艺术旷原来!
这里是您振翅高飞的蓝天!
这里是您走向文学殿堂的铺垫!
世界华人文学萃编,集诗歌、散文、小说、法书、绘画、摄影、影像等作品于一体,展现当代人的文学艺术风采;传承中华国学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请到世界华人文学萃编来!
你想践梦初心,驰骋文学艺术旷原吗?
请你到世界华人文学艺术旷原来!
这里是您振翅高飞的蓝天!
这里是您走向文学殿堂的铺垫!
世界华人文学萃编,集诗歌、散文、小说、法书、绘画、摄影、影像等作品于一体,展现当代人的文学艺术风采;传承中华国学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刊载文章为作者原创或最新作品,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诗社意见。原文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文责作者自负。
图片来源于世界华人文学社版权所有。
些许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494024968@qq.com)便于及时处理删除。
投稿微信:ping8958310
刊头字画:著名书法家姚金声
知名书法家王晓华
美工制作:知名专业美工宾宾
图片来源于世界华人文学社版权所有。
些许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494024968@qq.com)便于及时处理删除。
投稿微信:ping8958310
刊头字画:著名书法家姚金声
知名书法家王晓华
美工制作:知名专业美工宾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