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遹(1882年-1959年)字御秋,江苏丹徒县黄墟镇人。曾先后参与新军起义,武昌起义,被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担任过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第三师中将师长。二次革命中流亡日本,袁世凯复辟后回国投入护国运动。抗战期间转至重庆,担任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随着孙中山的护国运动失败后,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1921年,冷遹先生回到江苏镇江,专心致志发展实业与教育,为镇江工商文教等尽心竭虑、备受赞誉。为了造福桑梓,繁荣农村,冷遹先生在家乡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修筑新黄公路、兴修水利、发展蚕桑事业、改良猪种鸡种、推进新式农具、开办民众夜校、成立民众医院、创办经济农场、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等,给当地做了许多益事,深受地方百姓爱戴。
1928年春,冷遹代表镇江黄墟地方人士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暨江苏省农矿所合作,兴办农村改进事业,以他的故乡黄墟镇为中心,就近划入12个自然村,作为农村改进试验区。一方面设立示范农场,指导栽桑养蚕,提倡植树造林,推广优良种子,推行新式农具,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走生产致富的道路。同时又与镇江县教育局合作,将镇江县立师范学校迁黄墟,改名黄墟乡师,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树人树木,兼筹并顾,为桑梓造福。他虽然暂时退出政治舞台,即使回乡兴办实业和教育,也事事无巨细,均身体力行,并且注重理论科学性和实践操作性,显示出其超强的社会管理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促成国共恢复和谈,团结抗日,1945年7月,冷遹同褚辅成、黄炎培、傅斯年、章伯钧、左舜生等6人不畏险阻,从重庆飞延安,商谈国事,并受到了毛泽东的专门接待。同年12月16日,在重庆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召开民主建国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民主建国会成立宣言》、《民主建国会章程》、《民主建国会政纲》、《民主建国会组织原则》等重要文件,选举了民主建国会37位理事,19位监事。在19位监事中有冷遹名字。隔了3天,12月19日,民主建国会第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议在迁川工厂联合会召开,互选了常务理事和常务监事,冷遹、彭一湖、张雪澄、刘丙吉等4人被推选为常务监事,4位常务监事中,冷遹位于第一,因为他资格最老。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冷遹作为民建界别参加会议,1949年10月1日,冷遹在天安门城楼上亲眼目睹五星红旗升起,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建国后,冷遹先生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兼江苏省主任委员等职。冷遹先生任水利部长时,工作中坚决贯彻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北上苏鲁泗水、沂水流域,西去豫皖治淮工地,撰写“为彻底治好沂沭河而奋斗”专文,为淮河入江水道工程、淮河三河闸工程、射阳港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58年,冷遹先生以77岁的高龄陪同刘少奇访问南通纺织工业、视察上海七一人民公社,可谓报效祖国、殚精竭虑。
纵观冷遹先生的一生,他爱国爱乡、矢志不渝、与时俱进,从少年立志、争取进步,到投身革命、爱国救民,后来兴办实业、造福百姓,爱国为民、肩担道义,进而访问延安、共商国事,到殚精竭虑、报效祖国,他的一生是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深爱祖国和人民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已然彪炳史册,他的伟大胸怀、高尚情操和独立人格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民建先驱冷遹先生也鲜活的展示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同心、同行、同共事的心路历程和实践过程,也为民建会员乃至所有的民主党派成员践行了“同心思想”、为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们新时代的民建会员一定要以冷遹先生为榜样,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实际情况,积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始终坚持和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大事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政治鉴别能力强,政治思想素质好。
二、工作业绩突出。体现在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业绩突出,在本行业或本领域中有影响力和代表性。
三、遵守会员义务。一名合格的民建会员要热爱民建组织,热爱民建事业,热心会务工作,牢记并严格遵守会员义务,自觉遵守会的章程,执行会的决议和决定,努力完成会的任务,积极参加会的活动。
四、履行党派职能。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履行民建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社会服务三大政党职能,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五、被群众和社会认同。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表现好,综合评价高,被群众广泛认同。(作者:黄献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