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圆觉经》简言
《圆觉经》,全称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方广”是各种大乘经的通名,意思是说佛经所说的道理,是方正广大的道理,即总指佛法方正广大真理的经文,分指佛教十二部经的方广类经典(按:佛经分为十二个部类,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圆”即圆满,“觉”指觉性,即菩提;圆满菩提,指佛果,是说一切事物真相已经彻底了悟悉知。“圆觉”是人人本具的真心,也是万法平等的真如性。
《圆觉经》首先如实说明:那时,佛得入神通大光明藏,心念大定;一切如来久已住此等光明庄严境界(按:此等境界也是一切众生能够得清净觉悟的本性境界);身心无生无灭、寂静无为、涅槃平等,于超越区别之不二境界中,示现诸佛国净土。当时,佛与以文殊、普贤菩萨等十二位菩萨为上首的十万菩萨们一起同住于如来平等法会。现将这十二位菩萨的启问及佛陀的示复简言如下:
(一)法会中,首先是文殊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宣说如来清净因地法的修持见解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成了佛的无上法王有个总持的法门叫“圆觉”(圆满的觉性,人人本具的真心。)一切如来修行的起点,就是依圆满遍照的清净觉悟相而永断无明,成就佛果。
什么是“无明”呢?佛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有种种违背正理的颠倒认识:妄认四大(地水火风)组成自身相;妄认心识攀缘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尘)所生起的缘影为自心相。认为这些生起是实有的,从而迷惑了本空无相的真如自性,这就是无明!由此妄有而轮转生死。
只要对知觉的心认为有或认为无,都放下、不执着,就能随顺证入清净圆觉。因为觉悟的清净心是虚空性,性体不动;如来藏没有生灭,也没有知见。这就叫“因地法行”,依此法修行,就不会堕于颠倒邪见。
(二)普贤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宣说如何修持圆觉清净境界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种种幻化现象,都是由众生的幻心幻化出来的,如来圆觉真心从来是如如不动的。所以知道是幻化,就要舍弃幻化、远离幻境。所以离开妄念幻想即“觉”;不离妄念幻想即“无觉”。
但是,如果去说“觉”,说明仍未离幻;如果去说“无觉”,同样未离幻。然而,如果说要“离幻”,说明如来圆觉真心仍然妄有“坚持远离幻境”的心(亦属妄念幻想),所以就连这个“要远离幼化心”的心也要远离,才能入无幻三昧,这就是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三)普眼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宣说菩萨修行的次序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要想证得如来清净圆觉心,首先应当坚持正确的念想,远离种种幻化的境象,坚持佛制禁戒,依佛授法门修定。应当坚持这样念想:我们的身体虽然是地、水、火、风等四大组成,但这身体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所成的相状,实际是一种幻化;四大一旦各有所归而离散,哪来还有这妄身的存在呢?
因为在这妄身存在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习气在其中聚积,好像有能思能虑的相状出来,于是便假名之为“心”。但是,这个虚幻的“心”,如果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也就不会生起,即没有六尘,就没有幻心。也就是说,幻心一旦灭掉,幻心所显现的幻尘也就灭掉了;幻心、幻尘灭掉了,所谓的“幻灭”的念想也就灭掉了;幻灭的念想灭掉了,清净的自性就会显现。这好比磨镜,将镜子上的污垢全部磨去后,就会再现镜子明亮的本质。这样就恢复了心本来的清净面目。
由于本来的心是清净的,所以看到的外境也是清净的;看到外境清净,所以眼根也是清净的;眼根清净,所以眼识也是清净的。由此类推,耳、鼻、舌、身、意的根、尘及识也都清净。由于六尘清净,地大也就清净;由于地大清净,水大也就清净。由此,火大、风大也就清净了。由于四大都清净,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八万四千法门也都清净。
应当知道,生死与涅槃没有生起也没有灭谢,所证的道果,既无所得也无所失;在修证中,没有能证之人也没有所证之法。因为一切的法性都是平等,永远清净不坏灭。应该这样循序渐进、这样思虑念想、这样运用方便法门使之开悟。
(四)金刚藏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众生既然都有佛性,如何又生起无明呢?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开示秘密法藏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轮转生死污垢的心尚未清净,若以此心观照如来圆觉性,好比舟在行驰见岸在移动,这就是因无明而妄见,使人迷惑。其实岸是从来不动的,是人们没有看到岸的真实性,而看到的是虚妄的岸移动。有思维分别的人,怎么能够测度如来的圆觉境界呢。会生灭轮回的心识,只会生起生灭轮回的知见,要想到达如来圆觉境界,是到达不了的。因此说,一切众生最要紧的是先断除无始以来的轮回根本之虚妄心。众生的有为思维,都是由虚妄心生起的;而虚妄心是由根尘对接所成的经验习气,不是真实的圆觉心性。你用虚妄分别思维向我提出问题,这不是正确的问题。
(五)弥勒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您为菩萨开示秘密法藏,令所有大众深刻领悟轮回。那么想进入如来圆觉境界,须如何断除轮回根本呢?请您再给与会诸弟子开示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世界一切种性的众生,不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都是因为淫欲而有生命。应当知道生死轮回,贪爱是其根本;贪爱因爱念而生,生命因淫欲而有。要断除轮回根本,首先要有厌恶贪欲的心,厌恶贪欲,就会舍弃恶业、乐于行善,到时就可以投生到天上或人间。不过,这样仍未脱离生死轮回,圣道成就不了。众生想要脱离生死,免于轮回,应当先断除贪欲与爱渴(指贪爱执着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如人口渴爱水一样渴求)以及种种憎爱,然后去求如来圆觉境界,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得大圆觉妙庄严境界。
(六)清净慧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对于佛的大圆满觉性,一切众生、菩萨、如来等各自所证得的有哪些差别?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开示,好让未来众生闻此圣教也能随顺开悟,循序渐次地进入清净圆觉境界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在圆满觉悟的真如自性实相中,是没有所谓菩萨和众生可分别言说的,因为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没有什么可取证的。
因众生无始以来就妄认为有实在的我,于是便空自担负忧悲苦痛之劳虑。如果有人劳虑永断,就能得法界清净;如果又去执着于清净,也会受障碍而不能证入圆觉境界。——这是“凡夫随顺觉性”。
菩萨知道执着清净是一种障碍,却又去执着于想断除这种障碍,而这种“觉碍”也是一种障碍,于是便“觉碍”得自己不得自在。——这是“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菩萨知道观照和觉知都是障碍,常于洞察万物而不执着于心,所照之碍与能照之觉同时寂灭,即以断灭障碍的心去断灭一切障碍,一切障碍断灭了,自然就没有断灭障碍的心了。——这是“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如果到了正念与妄念都为解脱,智慧与愚痴都为般若,地狱与天宫都为净土的境界,用法界平等智慧观照一切种种事物如同虚空,——这就是“如来随顺觉性”。
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于任何时都不要起妄念,也不要刻意去息灭妄心,听任耽住于妄境而不特意去计度分别,更不要去辨别是否真实。这就是随顺觉性,成就一切种智。
(七)威德自在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开示一切方便渐次修行法门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因为无上圆满觉性遍满十方,所以佛、众生,乃至一切万法,具有同样本体,平等而无差别。所以说无论哪种修行,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差别,因众生根性的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修行法门,归纳起来有三种:
其一,若悟道后,明了真心本自清净,而世间纷扰皆为幻相,依持真心的清净性,专一求静,让心中一切妄念澄清,即止息一切杂念妄想,断灭一切烦恼。同时进一步明了清净跟烦恼一样,也是幻相;当烦恼起来,用清净心去对治,直至烦恼永灭,内心寂静,真心显现。这时剩下只有真心,剩下只有真心,也就无所谓清净不清净一说了。真心明澈如镜后,一切众生的本心就会相映照,十方世界的一切也都会在这镜中出现,所以成佛后也就无所不知了。这种修行法门就叫“奢摩他(止)”。
其二,若悟道后,明了身心都是幻化的,六根与所对应的六尘,以及产生的分别心皆为幻相,依持不执着于幻相的心,以如幻的智慧去除如幻的无明,即以幻制幻。总之把一切幻相给灭干净,直到灭无可灭。这种修行法门就叫“三摩钵提(等持,定)”。
其三,若悟道后,明了身心都是障碍,没有幻化的觉心;依持清净本觉,不执取一切幻化相以及内心的寂静相。不依随种种障碍,永远超越有障碍的和无障碍的境地,烦恼与涅槃都不能滞碍圆觉妙心,令圆觉妙心与寂灭境界相契合。这种修行法门就叫“禅那(禅定)”。
(八)辩音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依据这三种法门,一切菩萨要修成大圆觉,有哪些修习类型呢?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开示所有修行方法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一切如来的圆满觉性清净,本没有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人。而一切菩萨及众生是依未觉悟时虚幻的修行功用,这样才依据这三种法门,变化离合、轮次选择来修习,应当有二十五种类型。比如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或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或先“禅那”后修“三摩钵提”,或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或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等等。可以从这二十五种类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类型,然后持之以恒修习,便可获得成就。
(九)净诸业障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觉心本性清净,为什么会被污染,致使众生迷闷而不能证入呢?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开示法性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虚妄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认为“四颠倒”(1、常颠倒,即把无常认为有常;2、乐颠倒,即人生充满着苦,不知乐尽苦来,以苦当乐;3、净颠倒,即把不净认为净;4、我颠倒,即把无我认为有我。)是我的真实的认知,于是生出或憎恨、或贪爱,从而就有了我执与憎爱。有了虚妄我执的憎恨或贪爱,就会产生虚妄的业道;因为有虚妄的业道,就会有虚妄的六道生死轮回,所以说,憎爱心会滋养无明,憎爱是轮回的根源,因而虽然修行求道,也难获得成就。
厌恶轮回,而想超脱轮回就会虚妄地认为有涅槃的境界,执着于涅槃境界,从而不能证入清净圆觉,所以说,起心动念或强调止息心念都属于迷妄。在心中悟到有能证的心,认为有涅槃可证,妄认我相能入涅槃,这时还是有我相、我执,仍不能成就圣果。应当精勤修持,断除所有憎爱,断除一切烦恼,让业障彻底灭尽,这样才能成就佛道。
(十)普觉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末世众生离佛的时代逐渐久远,恐会邪法增多炽盛而有弊病;欲求圆觉,应当发什么誓愿,如何远离邪法,以排除行法弊病呢?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开示、开示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应当远离四种弊病:一是作病,即在本心作种种行法,以求圆觉;这种有造作行法是不对的,所以说是弊病。二是任病,即不断生死,不求涅槃,心中没有生死涅槃起灭的概念,一切随顺本性,任由自然求圆觉;因为圆满觉性不是任由自然可以得到的,所以说是弊病。三是止病,即以止息妄念,以求圆觉;因为圆满觉性不是由止息妄念就能得到的,所以说是弊病。四是灭病,即以断灭烦恼,身心空无所有,以求圆觉;因为圆满觉性并非寂灭相,所以说是弊病。
末世众生之所以难能成就佛道,是因为无始以来心中潜藏着爱执或憎恨的习气种子,所以未能解脱生死而继续轮回。欲求圆觉,应当这样发愿:愿虚空中的一切众生都能证入究竟圆满觉性境界,在圆觉中没有能取者和所取法,已经彻底断除我相、人相及一切相。如此发心,则不堕邪见。
(十一)圆觉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如何安居修习圆觉清净境界?修习中的三种净观(净观,清净的观法;三种净观,即指“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等修法)以哪种为首要?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开示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在堂门寺院修行设定安居修行期限,最长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短期八十天;或在初夏开始安居,安居期为三个月。开始二十一天为礼佛忏悔,让身心轻松安祥后,一直保持正念,然后按照清净的菩萨教法,安心于住地修行。
如果修“奢摩他”(即止,指心寂静,离散乱,摄心于一境状态,是禅定七名之一。)先要选一静处,让心不起任何念想,当静到静极时,就会产生觉悟智慧。这时是怎样的境界状态呢?就是一身扩展延伸合到整个世界中;觉悟智慧也同时遍满于整个世界。
如果修“三摩钵提”(指身心由定势所感受的平等安和的状态,即指远离昏沉掉举,心专注于一境的精神状态。)应当先忆想十方如来和一切菩萨,依持佛所教导的修行方法,渐次勤修三昧,广发大愿,熏习自心结成根性种子。
如果修“禅那”(即思维修、静虑,指心定于一境而审为思虑。三者,其实都是一种禅定,只是禅修的方式及程度不同。)可先从数息入手,心中明了生、住、灭,以及息的长短头数,并且在日常的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对于自己心念的分别状态及心念的次数,也都明白知晓,这样渐次精进,直至知道百千世界中一滴雨,好像亲眼见到自己受用的东西那样清楚。
以上三种清净观法,每一种都是初入手方便法门。这三种法门,可以先选择一种作为入手法门来修,然后选其中二种或遍修三种,渐次增进 。
(十二)贤善首菩萨站起来,向佛陀请教说:大悲世尊,这部大乘教法经,如何称呼?众生修习后可以得到怎样的功德?请您给与会诸弟子开示吧!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这部经称《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又称《秘密王三昧》,又称《如来决定境界》等。这部经所说的如来所证境界,只有佛才能详细解说,如果菩萨们和末世众生依据这部经修行,就能就成佛果。这部经统摄一切品类的渐修法门,具有大乘顿教根机的众生通过修习也能顿悟。这部经被百千万亿佛讲说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都会护持它,十方菩萨都归投依靠它。这部经归纳了十二部经的关键内容,你们应当奉行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