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老三届]
系列短篇
美丽的传说
王维正
我那时很可惜金马驹搬走,再三埋怨它,你已经吃掉了南蛮子,为什么要搬走呢?
2.史料记载: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成吉思汗十七世孙阿拉坦汗统一了漠南(今之内蒙古)各部,做了大汗,与明示和,明穆宗封其为顺义王。阿拉坦汗选址土默川上大青山脚下一处风水宝地,建城筑寺,取名灵觉寺,后易名寿灵寺,朝廷赐名福化城。
万历三十四年(1568),受西藏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出生在苏卜盖村)派遣,西藏万达里胡图克图活佛来寿灵寺弘法并为弥勒佛开光,便尊称为万达里庙、迈大力庙,渐译为今名美岱召,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那时候,美岱召寺院"城寺一体,人佛共居",是阿拉坦汗政权的"皇宫"。
阿拉坦汗的三夫人叫金钟哈屯,和他住在这里,共治天下,朝政盛极一时。后世敬称金钟哈屯为"三娘子”。
美岱召寺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站地60多亩。四周城墙高4米,顶宽3米,有女墙雉垛。土筑石块包砌,十分坚固。城墙四角筑有角楼。
南墙正中开设城门,上有城楼,总高3丈。城门上嵌有明时石刻匾额,上书"泰和门"三个苍劲浑雄的大字。
城门前面大约5米的地方,建有一个大照壁,高一丈,宽两丈,砖砌,饰有各种佛教图案。
美岱召村的村名就是由美岱召寺庙叫来的。
3
我12岁那年,5月13,美岱召寺举行庙会,妈妈带着我来看热闹。庙会在寺前的广场上举行,有晋剧、歌剧、二人台、杂耍演出,有入寺烧香礼佛,人山人海。
我最感兴趣的是喇嘛跳鬼的表演。
在一个人们围着的场地上,有三支一丈长的牛腿号架在木架上。三个身穿黄色佛袍、披着红色袈裟的大个子喇嘛,脖子挂着佛珠,脸上涂着颜色,两个腮帮高高地鼓起,脸憋得痛红,拼命地一吹,那一丈长的大号就发出"呜一一呜一一”的声响,低沉浑钝,传向天地之间,背后的大青山同时也"呜一一呜一一"地久久回响着。
在大长号的呜呜声中,有二十多个和尚戴着牛头马面等等鬼怪的面具,穿着奇装异服,喊着奇声怪调,挥舞着兵器,敲击着乐器,表演开来。其中有几个就像二郎神的英俊形象。这群牛鬼蛇神和天兵天将,又蹦又跳,又喊又叫,又打又闹,在"呜呜"的号音中,纵情地舞蹈。热闹极了。
有的小孩被吓哭了,妈妈只好抱着离开。
当时我只是看热闹,看妖怪的模样,也不去想这群鬼怪为什么要跳舞。后来有些知识了,便猜测这种佛教文化的故事,可能表演的是天兵天将降伏提婆达多一类恶魔的战斗,意在宣传菩萨保佑百姓的崇高精神。我觉得我的猜想肯定是正确的。
从那时起,我就特别神往这座寺院,总觉得她的上面笼罩着一层祥云和瑞气。
但是,从那次届会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这种有着浓厚迷信色彩(那时的观念)的庙会渐被叫停了。我就再没有了进入寺里观光的机会。
最终,机会还是来了。
我们班的李金龙,他的三舅舅是住寺看庙的和尚,平时就是搞卫生种花种草,给佛像烧香磕头,念经。金龙和他一说同学想进召里看一看的愿望,他便很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星期天,一早,我们一共5人,有程钰、刘永祥、马高、郭海发、我,由金龙领着,在城门外喊应了三舅舅,开了门进去。
三舅舅正在扫院,我们就上前帮忙。
寺院里种着很多的果树,果树中有松柏树。已是深秋时候,果树的叶子被秋霜染成红黄紫各色,和少有的绿叶团结在一起,一棵树就是一朵彩云。有时轻风吹来,各色的树叶沙沙沙地飘落下来,像一群飞舞的彩蝶。松树柏树一身碧绿,高高挺立,十分威武。在果树的彩云与翠柏苍松的掩映之中,在朝阳的照耀下,大雄宝殿的琉璃瓦金顶和太后庙的灰色屋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站在城墙上俯瞰整个庙院,仿佛是一幅巨大的油画。油画的背景就是逶迤的深蓝色的大青山。
我们先进了四大天王殿。天王殿是从城门进来的第一座佛殿,高可两丈有余,歇山重檐,檐头浅蓝。殿内高台上左右两边站立着四位魁梧的天神,皆着红黄绿蓝的战袍铁甲,头戴金盔。有的面容和善,有的横眉怒目,个个手持兵器,威武逼人。
三舅舅介绍说,这位是南天王魔礼青,这位是北天王魔礼红,这位是东天王魔礼海,这位是西天王魔礼寿。他们是佛家四大护法天神,保卫着天上人间的安全。
天王殿正面就是宏伟的大雄宝殿。殿前有两棵一抱粗的苍松,如同两座碧玉砌成的宝塔伸向天空。三舅舅说,这两棵松树都有五百年了。
大雄宝殿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宫殿型建筑,高台基,上下两层,有三丈多高。歇山重檐,飞檐斗拱,彩梁画栋,金顶金脊,气势非凡。前有大红廊柱,书有墨色楹联:
人世大难开口笑,
红尘苦海言语闲。
廊柱上方挂着一个金框蓝底的牌匾,上书四个雄健厚朴的金色大字:
大雄宝殿
殿內分前后两厅,一色相连。前厅是经堂,后厅是佛殿。殿顶一律彩绘,殿壁全是彩画。彩画的故事有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刻是成吉思汗横扫欧亚的传奇;有佛主释迦牟尼修行弘法的经历,有其高徒四大菩萨十八罗汉的故事。鲜艳的彩画,就是一部千年的历史。
后厅里供奉着一尊高大的弥勒佛金身塑像,腆着大肚,乐不可支,和蔼可亲。左右饰有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三舅舅说,楼上是藏经阁,全是书籍,别上去了。
4
从大雄宝殿出来,三舅舅又领着我们参观了旁边的乃琼庙,是当年迈达里活佛来寿灵寺弘法的住室。他一直这里住了二十多年。有记载如下:
1855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草原弘法圆寂,随后阿拉坦汉的曾孙虎督度转世为四世达赖,生于苏卜盖村,名叫云丹嘉措。云丹嘉措进藏后,派遣迈达里活佛到故乡传教。寺院就为他修建了这处住所,取名"乃琼庙"。
在大雄宝殿的正北方,有一处仿元大都帝宫模式的宫殿。因楼顶覆盖彩色琉璃瓦,得名琉璃庙。琉璃殿是歇山式三层楼阁,四面有红色廊柱。日光下金碧辉煌。相传是当年阿拉坦汗的宫殿。
宫殿西侧前方有一座小白塔,传说是迈达里活佛的灵塔。
琉璃庙台基左右有配殿,东为菩萨庙,西为财神庙。前面建有公爷府,是历史上汗府臣僚居住的地方。
再往后西北处有佛爷府,是巡行的活佛来往召庙时的食宿之处。北面还有一个八角庙,里面供奉着菩萨。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太后庙,也叫三娘子庙。在大雄宝殿东侧偏北的地方,是一处二层歇山重檐的明代建筑,是阿拉坦汗三夫人金钟哈屯,人称三娘子的灵堂。庙内有明代绘制的壁画,正面有三娘子的画像,端庄美丽。届内正中设有3米高的木塔,供着三娘子的灵位。塔下有地宫。
金龙是本村人,对三娘子的故事很了解。他给我们讲:
三娘子本名金钟哈屯,是成吉思汗后裔,出身高贵,才貌出众,能骑善射,饱读经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政治家。她曾经是土默特部的首领。她嫁给阿拉坦汗后,辅佐大汗与明朝通商互市,友好相处,繁荣了漠南生产经济,为蒙汉和平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后世建立蒙汉友谊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几百年来,三娘子一直受到蒙汉人民的尊重和敬爱。
(补叙)文革中,太后庙被造反派拆毁,发现地宫中 藏有:人骨灰一包,木梳3把,念珠6挂,三角形镀银负药盒1个,钻石耳饰2副,有头发数缕,有箭数支,有刀剑数柄,有经书若干本,有文房四宝。都上交于文物部门。
在太后庙的北面,城墙内东北之隅,有一处独立的白色小院,叫达赖庙。主房为二层硬山式小楼,两边一层耳房。传为达赖三世曾经在这里居住。我们对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因为三舅舅说,这里曾是王若飞和乌兰夫从事革命活动联络居住过的地方。受到特殊保护,不能进去。
寺院内大雄宝殿附近有一株五百年的苍柏,树梢直升云天。树干倾斜,枝柯伸向大殿,人称"望佛柏"。
我们不由得啧啧称赞。三舅舅又让我们向山上望去,手指着白塔说,那座白塔叫宝丰塔,是阿拉坦汗灵魂的归宿地。
三舅舅又说,东城墙外面,你们的西操场北边,还有一座万佛殿。
这处我们是知道的。万佛殿的规模不算大,也是歇山重檐彩绘,不过很是陈旧,但同样给人一种雄伟的气势。前面有两株古松,苍翠茂盛,高有20米,据说也有几百年的树龄。
我曾经爬上万佛殿的窗户向里面窥视。在昏暗的光线中,全是密密麻麻的佛像雕塑,金光闪闪,高的有1米左右,低的1尺上下,大概有成千上万,要不怎么叫"万佛殿"呢?
怀着虔敬的心情,在兴致勃勃的参观瞻仰中,不觉已到中午。我们向三舅舅道了谢,走出了这个让人感慨万端的佛家黄教圣地,曾经的內蒙古政治文化中心。
回校的路上,我又好奇地问李金龙:三舅舅是汉人,年纪也不大,怎么就当了和尚呢?金龙说,那会儿怕国民党抓壮丁,十五岁就出家了。
哦,原来如此。
5
时令已是深秋,土默川上弥望的是无际的苍黄。唯有坚守领地的白菜绿色军营,仍然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展示着孤芳自赏的风采。生产队的打谷场上,垛满了小山似的糜子、谷子、高粱、大豆一一1964年,是年轻的新中国遭受了连续三年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获得的第二个丰收年。村里大街小巷到处是欢声笑语。虽然西伯利亚的寒潮已经不时地光顾这块古老美丽的土地,气温开始向零度亲近,但父老乡亲们却是从心里向外散发着香甜的热气。
大青山上千姿百态的花草灌木,脱去了往日的盛装,呈现出萧瑟的景象。但是,挂在一簇簇灌木丛上的红色小果粒,仍然炫耀着自己的骄傲。尤其叫人振奋的,还有那不远不近地正在盛开的菊花,佛若临风仙子,鲜黄如金,纯白如雪,浓皂如墨,精神百信,信心十足。
美中的校园里,桃树李树杏树在为师生们做出了热情的贡献之后,也开始了休闲的生活。满树的绿叶变黄,变红,告别枝头,潇潇洒洒,迎风起舞。在空中连打几个旋转,最后快乐地叶落归根。屹立在校园各处的松柏树,仍然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副伟丈夫的气概,时刻准备着迎风斗霜。
按照惯例,美中师生在完成国庆前后的下乡支农任务后,于十月下旬,要进行一次进山打柴的劳动。其意义有二:一则是解决冬季生炉取暖的引柴问题,二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
每当此时,来自黄灌区的学生尤为激动,在他们的想象里,这是一个深入大山怀抱,探寻其內心神密与绝地风光的好机会,是一次充满诗情画意叫人无限神往的山水旅游行。
下午班会上,侯老师首先讲了这次打柴劳动的意义,然后强调了安全事项,又安排了小组分工、明确了班团干部职责,还有工具准备诸端事项。
晚上食堂分发了干粮一一两个半斤重的大馒头加两颗煮鸡蛋。然后提前就寝睡觉。
早上4点起床,4点半开饭。5点钟,史大爷把钟声欢快地敲响,全校700多人的师生大军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队伍出校门向西,出村后再向北,便进入了大青山美岱沟。这道沟,除雨季山洪流泻外,枯雨季节只有一条涓涓细流浅吟低唱。沿着谷底峰回路转,深入二十里左右,便是闻名遐迩的九峰山原始森林地带。那里有奇花异木、奇峰异瀑、奇珍异兽,特别是九峰白桦,据说有上亿年的生长期了。还有抗战时大青山游击队指挥部的遗址。
走在前面的是高年级的同学。
清晨的山谷中冷风袭人。
我们班进山时,大约是5:30光景。天空灰蒙蒙的,东方天际微微地泛起了青白的颜色。一镰弯月挂在西天,静静地俯视着一路欢歌笑语的打柴大军。深邃的天幕上有稀疏的星光闪烁。脚下是大大小小的卵石,走起来磕磕碰碰。有人不时被绊倒,发出一声惊叫,惊醒了附近美梦中的山鸡,朴楞楞地飞了起去。
侯老师走在班级的前面,不时地提醒大家当心脚下,又不时地停下来招呼落后了的同学跟上。
一阵阵山风吹来,浓郁的花草香味钻入鼻腔,清爽到全身的毛孔。早起的夜莺百灵已开始晨练,婉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有人突然仰天长啸一声,便是几分钟的山鸣谷应。
前面的高年级唱起歌来了——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歌声雄壮有力,震荡山谷。
又有班级唱起来了一一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
我们的团支部书记老史很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他跳在了一块大石头上高声说道:“同学们,我们也唱一个,好不好?”“好一一”大家异口同声。“唱什么?”“我们走在大路上”“好一一杜文广起头!”杜文广便响亮地起了头。大家便放开嗓门大声地唱起来——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远方。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
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
我们献身壮丽的事业,
无限幸福无限荣光。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歌声嘹亮,在青山中回响,回响……
6
将近七点半的时候,朝阳照上了高耸的山峰,峰顶呈现出一片红光,红光映红了笼罩的晨雾,晨雾中隐现着苍松。晨光时明时暗,雾松变幻着迷离的色彩,营造出一个童话世界。日头渐渐升高,峰色由桔红变为杏黄。山腰间的花草树木,一半明丽,一半黯淡。光与影组成舒缓的旋律,轻轻移动,岩与木,花与草,都在活动之中,恰似一条巨龙早上起来舒服地伸展着悠长的腰身。
忽然,连凤英惊喜地叫了起来:“快看,莲花!”顺着连凤英的手势,这处高峰上俨然盛开了一朵巨型的莲花。花瓣向四周隐隐地舒展,随着阳光的强弱,时而红,时而粉,时而青,时而白,时而黄。花蕊却是晶莹如玉——那是峰顶的霜雪。云姿轻移,朦胧中一尊菩萨端坐莲花。菩萨一袭素装,稍见粉颜。她一手托宝瓶,一手拿着柳枝。须臾过后,云朵飘去,观音不见。山中奇观,只把我们这些从未见过大山的沿黄子孙,惊诧得大呼小叫。
生长在美岱召村的老胡便给大家讲起了典故:
这座山峰叫莲花峰,是九峰山第一峰,海拔近2000米。峰型独特,酷似莲花。四周奇峰林立。云朵往来,雾气浓淡,常有菩萨现身,因此又叫观音峰。同村的董志光插进话来:“为什么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人物,有同盟会骨干经权,有塞外文豪荣祥,有大青山抗日游击队英烈,就因为有菩萨关心。”老胡和董志光的神侃,感动得大家惊叹不已,不住地发出“啊!啊!”的赞叹,直把两个侃爷自豪得嘴角直往上翘。
侯老师从前边传过话来:到石门了,路不好走,注意脚下,防止滑倒。
向前望去,本来比较宽展的山沟,骤然变窄,被一堵高耸的石壁当面截断,中间开一道石洞,当地人叫作石门。石壁高有数十丈,峰顶云缭雾绕,峰尖插入云霄。石门宽不足两丈,高有十余丈。上端巉岩参差,呈弧形,俨然一座城门。
走进石门,眼前变成了一片黑暗。十几秒后,微微看见了从洞口照进来的微弱光亮,依稀可见脚下。脚下大大小小的石块堆叠在一起,踩在上面摇摇晃晃。乱石间一股清泉泠泠作响。稍不留心,脚就滑到水中。洞顶上滴滴答答往下渗水,掉在脖子里,冰凉得倒吸气。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拽着拉着慢慢往前走。以往羞于和男同学拉手的女同学,现在也顾不了许多,紧紧地攥着男同学的手,就像攥着一件稀世珍宝,丝毫不敢松手。洞里不时有冷风袭来,阴冷阴冷。常听人说,天下有四大毒辣:云彩里的阳婆山洞里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今天算是领受了。
石门不长,大概十几分钟的时间,全班的同学全都走了出来。出得石门,眼前豁然开朗,阳光晃得睁不开眼睛。
大家又活跃起来。老胡又开始讲故事:
原先这里是死路,石壁千仞,根本没有这座石门。当年杨六朗大战金沙滩(注:即今明沙淖一带一一作者),单骑败走美岱沟,跑到这里,被这石壁挡住,后面金国追兵的喊杀声越来越近。杨六郎仰天长叹:“天灭大宋,天灭我也!”拔剑欲刎。忽然天崩地裂,飞沙走石,暖风轰鸣。风定声息,举目再望,石壁洞开。杨六郎喜不自胜,仰天大呼:“天不灭宋,天佑我也!”于是宝剑入鞘,催马穿洞而过。既过石门,前面是一片宽阔的盆地。杨六郎下马跪在地上,望空礼拜,忽见观音云端现身,温馨遥嘱:“杨彦昭!你的皇命未报,岂能谬寻短见。你可速回军营,重振旗鼓,悉力保卫大宋江山!”言毕,飘然而去。
杨六郎稽首而拜。
一伙人听得如痴如幻,又是咂嘴又是啊呀。老胡的嘴角又是十分地往上翘,连董志光也八分地往上翘。金连叶和连凤英闪着惊奇的大眼睛凑上前来问老胡:“真的吗?真的吗?”
老胡一本正经神秘兮兮地说:“改天我问问六哥。”
大家"轰”地大笑起来。笑声在山谷中,嗡嗡了好久。
石门过后,是一片开阔的小盆地。四周不再是崖陡峰峭,而是45度的坡坂。坡面上长满了黄草和灌木。因为光照好,又是盆地,气温比前山高,所以山花仍然神采飞扬。樱桃枸杞酸枣山桃照旧一身翠衣碧裳。绿叶间挂着红色黄色的果实,仿佛一串串玛瑙。丁香花搽满白色的香粉,美人蕉燃烧着红色的火苗。山风徐来,香气阵阵。山坡上比较平坦的地方,茅草繁密,阴阴绿色,高有二三尺。茅草之中,散布着白色的山羊,犹如星星点点的珍珠镶嵌在绿色的锦缎之上。有几只山羊,攀上几处高峰,昂首远望。在不远处一个凸起的大石平台上,一位年轻的牧羊人引吭高歌——
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
五十里的路头我眊妹妹你;
半个月我跑了十五回,十五回,
把哥哥跑成一个罗圈圈腿。
大青山的石头乌拉河的水,
一路的风尘我来眊妹妹你;
过了一趟黄河没喝一口水,一口水,
交了一回朋友我没亲过你妹妹的嘴……
另一个山梁上,又有一位牧羊人也唱起来——
羊肚肚手巾哟三道道蓝,
咱们见面面容易哟,哎哟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话话哟,哎哟招一招手;
…………
瞭不见村村哟,哎哟瞭不见妹妹人,
泪蛋蛋掉在了沙蒿蒿林;
瞭不见村村哟,哎哟瞭不见妹妹人,
泪蛋蛋掉在了沙蒿蒿林……
…………
歌声高亢粗犷悠远绵长,在山梁间久久传响。
生长在黄河边二人台故乡的白长在津津有味地告诉大家:这是敕勒川情歌中有名的《眊妹妹》和《白羊肚手巾三道道蓝》。大家便议论漫瀚调,学着唱几声。忽然赵钧宽扯着嗓子死劲地唱起来一一
“羊肚肚手巾哟,三道道蓝,再见了妹妹哟,哎哟一一,把嘴嘴亲一一” "轰"地一声,一群人笑成一堆,几个女同学笑得抱着肚子蹲了下去换不上气来。
笑声惊动了前面山坡上的几只黄羊,抬起头来往这边打量。发现大家只管说笑,便又低头吃草。忽然程钰向黄羊猛喝一声,几只黄羊箭一般地蹿了个无影无踪。“松鼠!”有谁叫了一声。就在近处的几棵松树上,两只松鼠翘着毛绒绒的大尾巴上下嘻戏,有时站在树枝上,向我们探头探脑。
老胡说,这一带比山外暖和,节令也晚一拍。我们的诗人许乐义顺口背出两句诗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7
十分钟后,约莫十一点光景,舒缓的盆谷山貌骤然变脸,悬崖峭壁又蛮横地站在面前,挡住了去路。沟谷变为峡谷,两座高耸蓝天的峭壁仿佛一对恋人正欲甜蜜地亲吻。峰顶有千年松柏虬枝斜伸,傲视江湖。两峰之间只见一线蓝天,宽不过5米,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英雄气慨。董志光说:‘’这叫一线天,是九峰山一带的一处胜景奇观。”家住沙图沟的高干接着说:“这就是当年杨戟劈山救母的地方。"周围的同学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大家小心翼翼地走进了石隙。仰视苍穹,只见一线蓝天下,有几朵白云悠闲地飘过,一只老鹰从容地盘旋。两面的石壁长年渗水,壁面上生长着碧玉般的苔藓。苔藓疏密不同,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若层云,若亭台,如雾松,如奔马,仿佛大河奔腾,又像飞瀑直泻……如桂林漓江两岸,奇山异景,要说像什么,只怕想不到,不怕看不见。山风嗖嗖作响,渗水叮咚有声,脚下泉流泠泠,耳畔如泣如诉。
大家谨慎地走了十几分钟,走出了一线天。眼前豁然开朗,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山谷变得开阔起来。阳光格外灿烂,天空格外蔚蓝,空气格外甜爽。
右侧传来轰轰的声响。循声望去,高崖上一带飞瀑跌宕而下。瀑布撞击崖岩,飞琼溅玉,演奏出一部雄浑的生命交响乐。山风吹来,瀑流飘忽,俨然一条上帝的银练。瀑布不宽,远望只有二三米左右,但高不可目及。走到近前,却有七八米宽。飞流直下,崖底形成一个直径十多米的大潭。飞瀑入潭,冲起朵朵白莲,向四周扩展,又成为层层涟漪。潭水清澈,谭底各色卵石一目了然,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犹如一个珊瑚王国。各色游鱼,往来嬉戏。有时寂然不动,忽又倏然远逝,似与游人相乐。偶有水蛇飞窜,叫人心生惊惧。水草柔姿曼舞,如同妙龄少女。“真美!”有人慨叹大自然的奇妙了。潭水从潭沿溢出,唱着歌儿,带着笑声,奔向前方。原来一路走来,如影随行的一条溪流,源头是在这里。
老胡告诉大家,九峰山一带,大大小小的瀑布有四五十处。这是最外面的一个,也是最壮观的一个。
董志光接着说:“再往前不远处就是打柴的地方了。那里的风景又是一番天地。”
大家又兴致勃勃地往前走。不大一会儿,山谷更加宽敞起来。
西边仍然是千峰竞秀,东边却是四十度左右的坡坂。漫坡远处又是群崖绵延,如同大海的波涛,峥嵘远去。坡面上灌木矮树丛丛簇簇,枯枝败叶铺了厚厚一层。远远近近都是树。山榆树魁梧沧桑,树叶略泛黄色。沙枣树穿一袭灰色风衣,枝叶披依,风情含蓄,犹如一位位清高窈窕的贵妇人。还有油松侧柏,永远是舍我其谁的一身霸气。又有山桃山杏,却是换上了深红浅黄的艳丽秋装,准备着参加一场盛大的舞会。偶有直干云天的白桦,出类拔萃,独领风骚。据说这就是传承上千亿年的大青山白桦树,是国家一级保护稀有树种。前面十几里的地方就是这种古桦的原始森林。杂树之间,山花忘记了时令,还是笑逐颜开。
老胡又告诉我们:
这一带已是大青山腹地,再前面就是九峰山。九峰山是阴山山脉的最高处,最高峰海拔2238米,以峰奇松怪桦老闻名。九峰山域纵横百余里,是无边无际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树种以白桦为主,还有好多稀有树种。在这片古老神秘的原始森林中,传说有过金钱豹出现,确实的是蒙古狼的家园,邻居有长跑健将黄羊和一向以漂亮长尾骄傲的雉鸡。
而值得当地山民自豪的是,在九峰山腹地,有一处方圆十里的盆地,地肥水美。这里曾是开国元勋李井泉将军抗战时期率领的大青山骑兵游击支队的扎营地。指挥部所在的村庄叫巴总尧子。这一带又是当年萨县王经雨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
说话间,范洞娃手指前方说:“你们向前面最高的山峰望,看像什么?”大家便顺着手势向前方瞭望。“蘑菇!”小连大喊一声。"对,蘑菇!”“蘑菇!”众人异口同声。
远处,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山顶白云拥抱,朦朦胧胧,形成一个硕大的蘑菇。高干插嘴说:“这是九峰山第一峰,叫蘑菇峰。”老胡又向西边一指:“再看那座山峰上面有什么?”四位女同学顿时惊叫起来:老人!老人!白皓喊起来:“对!坐着一位老人!”于是,大家都望见:一位矍铄的老人,端坐峰顶合十打坐。董志光告诉大家:“这是九峰的第二峰,为最高峰,叫老君峰,是一万年前太上老君修行坐化的地方,是一座神山。"范洞娃又说:“你们向四面远望,看还能发现什么。”
大家就向四面极目远眺,骋驰想象,寻找自己的发现。果然不负所望。有的说发现了骆驼,有的说看见了卧虎,有的看见雄鸡唱晓,有的发现雄鹰展翅,等等。七嘴八舌,七奇八怪,兴味所致,奇观立现。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四面嶙峋的山岩上,长满了古松古柏。有的张开巨型伞盖,笼罩四邻;有的隔峰相望,情似鹊桥相会;有的斜枝横逸,似龙爪临室;有的昂首挺立,如将军发令…总之,一个"怪”字了得。杜文光也是位才子,他随口吟出一首古诗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大家鼓掌喝彩。
中午时分,我们班进入打柴地点。侯老师做了细致的安排,强调了安全,按小组开始行动。各组吃罢干粮,便说说笑笑地投入了战斗。
打柴并不是什么事,到处都是枯枝干柴。也就是半个钟头,各组都完成了任务。大家便尽情地玩耍起来。
范洞娃高挑个子,同学们稍没留神,他就像一只山羊一样,,爬上了一座凸兀的山崖,高高地站在崖顶,向下面挥手。吓得侯老师一迭连声地喊:‘’下来!下来!”赵钧宽虽然生在黄灌区,但天生就是一个长臂猿转世,三下两下就上到高处,学着蒙古狼“呜一一呜一一"地怪叫。全班54名同学,像一群大山的精灵,分散在四面的山腰山梁山巅上,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
史向前是班里的朗诵高手。此情此景激活了他的文艺细胞。他站在一处平台上,在一棵樱桃树旁边,右手高高扬起,激昂地朗颂起来一一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脚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
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
下午两点半,全班同学满载而归。
王维正,内蒙包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包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任内蒙语文学会理事,包头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市教研中心核心组成员,《中学生报》(高中版)《试题研究》特约撰稿人。知名文学评论作者。发表著述广泛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