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楞严经》简言
《楞严经》自唐代中叶译出后即开始流行,至宋代便盛行于僧
俗之间,是一部对我国佛教有着广泛且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素有“开悟《楞严》”之说。由于本经对如何“破妄显真,破魔显正”,以及在禅定中出现的种种魔事境界作了细致表述,所以被公认为是一部禅修宝典、破魔大全。
(一)关于本经缘起——佛教当年在印度,七月十五解夏后第一天按当时习俗,民众普遍供养僧众。这一天,阿难尊者没有参加集体应供,单独外出托钵乞食,结果经过一娼妓家,遭到摩登伽女幻术迷惑,正在险些毁戒失身之时,佛陀指派文殊菩萨持咒解救了阿难。就这样,文殊菩萨把阿难和摩登伽女带到佛前,阿难便请求佛陀慈悲开示,于是佛陀宣说了这部经。
(二)关于“七处征心”——首先,佛告诉阿难说,一切众生
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在六道中轮回流转,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常住真心,不知道这是吾人本具的清净妙明性体,却沉迷于妄想分别中,误认种种虚妄假相为真实,所以一直轮回流转而无法超脱。于是,佛陀就围绕这个“心”字,向阿难作开示(按:圣人与凡夫在“心”的表现上,有“真心”与“妄心”的区别,表现为真心的是圣人,表现为妄心的凡夫。):
佛问阿难:你说说看,心与眼在哪里?阿难回答说:心居于体
内,眼长在脸上。关于“心在哪里”这问题,有过七问七答七开示,即一一被佛陀所否定:1、心不在内;2、心不在身外;3、心不潜于眼根;4、心不随明暗开合;5、心不是思维体,不与外境相合而有;6、心不在中间;7、不能以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不能认为心不在任何一处,俱无所著就叫觉知心,“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阿难从妄心表现上讲,即以凡夫的观念在说事;佛是从真心表现上开示,即为常住真心之真见)——以上就是《楞严经》中有名的“七处征心”。“七处征心”告诉人们:迷时永远找不到心,悟时哪儿都是心,只有放下一切迷,才能开一切悟。
另外,佛在告诉阿难轮回与解脱的二大根本时说:众生无始以来,都以妄想攀缘的心作自己心性,这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而众生本具的常住真心、妙明心体,则是众生得解脱的根本。就是说,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在生死中流转的根本原因,就是以攀缘心作自己心性;然而,本具的真性菩提、涅槃之本来清净体,即识精(指第八阿赖耶识,意为识体觉性精微明妙)元明之体,只因众生无明妄动而生缘识,攀缘外境不休,让这妙明真心迷失了,总是妄心妄动而堕入六道生死流转中。那么什么是妙明真心(亦称真性、佛性等)呢?(按:佛教为了宣说方便,把心分为妄心与真心。妄心是凡夫的心,真心是佛菩萨的心,其实此二心即一心,迷时为妄心,悟时即真心。)请见如下“十番显见”解说。
(三)关于“十番显见”——“见”指“见性”,指眼根能够得看见的那个性能。在眼根的称“见性”,在耳根的称“闻性”…其实就是“觉性”。此“十番见性”论,是通过十个方面层层递进,显示心之真性。这十个方面是:1、显见是心;2、显见不动;3、显见不灭;4、显见不失;5、显见无还;6、显见不杂;7、显见无碍;8、显见不分;9、显见超情;10、显见离见。
例如关于“显见是心”,佛告诉阿难说::“…所以应当知道,灯的作用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看见种种色相的,是眼而不是灯;同样,眼的作用也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看见种种色相的‘见性’,是心而不是眼。”
又例如关于“显见不动”,佛告诉阿难及与会大众说;“一切众生未能成就菩提,证得阿罗汉果,都是因为妙明真心被‘客尘’烦恼覆盖所误…。”这时,已经开悟证得圣果的侨陈那起立对佛说:“我是悟了‘客尘’二字得圣果的。譬如行客投宿旅舍,不能常住的是客人,而能常住的主人;又譬如雨后初晴,阳光照进缝隙,可以看到虚空中尘埃飞扬,这些微尘动摇不定,而虚空仍寂然不动。所以我悟到,动摇不定的是微尘,澄明寂静的是虚空。”佛称赞侨陈那说得对。
这里用澄明寂静的虚空和常住不动的主人比喻妙明真心。这真心,是不会灭失,无往无还而常住;不杂不乱,超然象外而无碍;无是无非,见真后妄情自息,即相离相;非因非缘,非和合生,非自然性。于是引到另一论题,即五阴(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
(四)关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五阴”(亦称五蕴,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六入”(六根别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入,指根与境相互涉入)、“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合称。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处,是生出来的意思)、“十八界”(眼根、色境及眼识等三界;耳根、声境及耳识等三界;鼻根、香境及鼻识等三界;舌根、味境及舌识等三界;身根、触尘及身识等三界;意根、法尘及意识等三界)等,是一切有为法之诸幻化相,即“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幻名灭”,本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经过佛陀的一番开示,大家知道,身体坏灭时,这五蕴身中还有不灭的东西存在,然后舍此生而另趣他生。而凡夫五蕴身与如来法身,其实是同一真性,差别只在迷与悟之间。由于妄想迷情,幻化出地水火风四大等物质色法,进而妄想心揽取少份的四大幻色而融合,然后妄想坚执显相而假合为五蕴根身,这五蕴身就是这么来的。
1、“五蕴”:这五蕴色身,及山河大地虚空,都是妙明真心所显之物。一切存在,及种种差别形象,都是因尘境而妄起的分别相。是这些物种自相有差别,而非见性本身有差别;见性是清净的,并非离一切相另有自性的见性。佛陀告诉说:“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们在禅定的境界中,能见之见性与见性所缘之尘境相以及意识妄想相等,都如同病眼所见的虚空幻花,原本不存在;而此见性以及所缘境原本都是妙净明体所现之物。…这见性,非是因生,亦非是缘生,更非是自然而有;但也不能说不是因缘,或不是自然。因为本来就没有非与不非,也没有是与非是;它是出离一切妄情计度之相,但又圆融一切法,与全体法界不一不异。”
这五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譬如有人用清净明亮眼睛去看晴朗碧空,目不转睛地看久了,就会看见空中狂花飞舞;而这些飞舞狂花,既不是从空中来,也不是从眼中来。色蕴就是这样,因此应当知道,色蕴是虚妄而无自性,本非因缘所生,亦非无因缘而有的自然性。同样,受、想、行、识等蕴,也都是虚妄而无自性,本非因缘所生,亦非无因缘而有的自然性。
2、“六入”:佛说,这六入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前所说,眼睛瞪视虚空而发生劳累错觉,就会看见空花乱飞。实际上,这“眼根”与所见的空花都是菩提自性一念妄动所成的虚妄之相。因此应当知道,“眼入”是虚妄而无自性,本非因缘所生,亦非无因缘而自生的自然性;同样,耳、鼻、舌、身、意等入,也都是虚妄而无自性,本非因缘所生,亦非无因缘而有的自然性。
3、“十二处”:佛说,这十二处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不管是说色尘生出眼见,还是说眼根生出所见的色相,应当知道,眼处和色处都是虚妄而无自性,本非因缘所生,亦非无因缘而有的自然性。耳处和声处、鼻处和香处、舌处和味处、身处和触处、意处和法处等,都是虚妄而无自性,本非因缘所生,亦非无因缘而有的自然性。
4、“十八界”:佛说,这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应当知道,眼根、色尘为缘而生眼识界,三处推究都无所得。也就是说,眼根、色境及眼识三界都是依如来藏自体而起的虚妄暂有的现象,本非因缘所生,亦非无因缘而有的自然性。同样,耳根、声尘及耳识;鼻根、香尘及鼻识;舌根、味尘及舌识;身根、触尘及身识;意根、法尘及意识,推究都无所得。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依如来藏自体而起的虚妄暂有的现象,本非因缘所生,亦非无因缘而有的自然性。
(五)这时,阿难问佛说:如来常说因缘和合生一切法,世间种种变化都是由于地、水、火、风等“四大”和合而显现,那为什么如来现在把因缘和自然性这二种生因排除在外呢?佛说:阿难,我现在就为你开示中道了义、非戏论法义这个大乘妙法的第一义谛:
佛说:说“四大”之体性,是和合而成,这“体性”则同于四大之相而变化不常住,即始终生住异灭相成相续,生了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无停息;说“四大”之体性,非和合而成,这“体性”则不与四大之相杂和,如同虚空不与一切种类之色相和合一样。
接下来,佛陀便向阿难及与会大众开示地大之性、水大之性、火大之性、风大之性,还开示了空性、见性及识性等。
佛说:“大地之性”,粗的为大地,细的是微尘,将微尘析解为七份,七分之一叫“极微尘”;再将极微尘析解为七份,到了色尘的边际,叫“邻微尘”;再析解细分下去,色尘名义就失去了,依如来权教论,就是真实的虚空之性。邻微尘可以析解成虚空,应当知道虚空也可以生出色法相。但虚空是无相的,既非因缘性亦非自然性,只是色法是可以析解或和合的。
如来藏性中,性具之色即是真空,而性具之空即是真色。此如来藏本然清净,周遍于法界,随着众生之心性的不同,以及相应的知量大小,因循众生的业感不同而显发呈现不同的差别外境。世间凡夫因迷惑了本性而误认为是因缘性和自然性,这些都是众生识心的分别计度妄想,只是言说戏论,并无真实意义。
“水大之性”,其性不定,流动止息本无常态;“火大之性”,其性没有自体,它是寄托于众缘才显现;“风大之性”,其性没有自体,动静无常。如来藏性中,性具之水火风即是真空,而性具之空即是真水火风。此如来藏本然清净,周遍于法界,随着众生之心性的不同,以及相应的知量大小,因循众生的业感不同而显现。世间凡夫因迷惑了本性而误认为是因缘性和自然性,这些都是众生识心的分别计度妄想,只是言说戏论,并无真实意义。
虚空之“空性”,无有形相,只是随着色尘对待(对待,是对应比较的意思)烘托之缘而显现,如来藏中,性觉即是真空,而性空即是真觉;“见性”本无能所分别之知,只因有色空等外尘之缘,才有见闻觉知显发;如来藏中,性具之见性即是本明之觉体,本觉之性即是妙明真见。此如来藏本然清净,周遍于法界,随着众生之心性的不同,以及相应的知量大小,因循众生的业感不同而显现。世间凡夫因迷惑了本性而误认为是因缘性和自然性,这些都是众生识心的分别计度妄想,只是言说戏论,并无真实意义。
“识性”并无根源,依凭于六根六尘而虚妄显现。如来藏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本觉之明即是真识。此如来藏本然清净,周遍于法界,它只是随着众生的业感不同而显现。世间凡夫因迷惑了本性而误认为是因缘性和自然性,这些都是众生识心的分别计度妄想,只是言说戏论,并无真实意义。
(六)本经第四卷是接着讨论一切法与如来藏的关系。(按:至此需要说明一下,其实许多佛经是很难作“大意”概括的,本经更不例外,所以,以下只能多用些文字了。也不知道概括得对不对,供大家批评)首先富楼那尊者提出两大问题:一、如果世间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是本来清净的无为法,为什么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一切有为法相,并且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二、说地水火风空等“五大”都周遍法界,那它们之间如何相容呢?如水火就不能相容,如何可以周遍呢?
第一个问题,是令初学者很难理解的问题,也是令哲学家为之困惑难解的问题,更是学修者必须参究的问题。然而,佛陀首先解释了无明惑业如何依真起妄,并开示了世界、众生、业果等三种相续生起的原因及过程。关于第二个问题,佛陀由此开示了如来藏之三义:一切法之空如来藏;一切法之不空如来藏;一切法之空不空如来藏。
这时,佛告诉富楼那及与会阿罗汉说:如来常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真觉本无能、所,若有所明,就不是真觉了。本性真觉本然自明,无须以明明之,若必须要有所觉明,而这“要有所明”的一念就是妄念;妄念动而转本然妙明为明觉,此真觉便被作妄觉。
“真觉”并非所明之境,由于有“要有所明”妄念的作用而妄立了所明对象;所明对象一妄立,就产生了虚妄能见的功能。这样,在本无同异之分别的清净体中,便突然显现出种种有差别异相的境界。
本然清净的如来藏性,由于如此妄念的扰动,便在同与异的相互对待中转生粗识劳虑,劳虑相续而引发尘相,由妄境引发妄心,妄心又分别妄境,分别计度,从而引起尘劳烦恼。于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妄相之相分得以成立;由此于一精明体区分出见、闻、嗅、尝、觉、知等六种妄见之见分作用。
凡夫不懂诸法虚妄不实之义,背离本有妙明真觉,而与虚幻尘相结合,循业显发尘劳之相,形成世间诸相。若息灭尘劳妄想而合于清净寂静的本觉,便能显发真如妙觉明性,一切无碍。这如来藏性本来就遍满十方世界,法身含藏十方无尽虚空。因而说,关于一切一切法,你若妄心起则迷而有,妄心息则悟而空。如来藏妙明真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意思是说:如来藏是即心即地即空即常乐我净等,也不是即心即地即空即常乐我净等;因为如来藏是超越即心即地即空即常乐我净等等,也超越非心非地非空非常乐我净等等的。)只要不随妄境起分别心,不去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种能缘之心则断除,三相续之因就不再生起,便得本具之菩提心。不过,菩提心生起,生灭心除灭,还只是凡夫的生灭之见,尚未到真菩提心的不生不灭境界。只有生灭心之“灭”与菩提心之“生”二者都无着处,才是无功用道。
至于如何修习如来不可思议妙三摩提,就是依不生不灭的湛然真性,以观照而旋伏(调停)虚妄生灭之识心,止伏向外攀缘之六识心,回光返照本源心性,回归元明觉性;证得元明觉性之无生灭性作为因地修行心印,然后可成就果地的修证。比如要澄清浊水,须将水贮于静止的容器中,沙土自然沉淀而清水现前,这是初伏客尘烦恼;然后去掉沉淀的沙土杂质而得到纯净澄明之水,这是永断根本无明。如此修证才合于涅槃的清净妙德。
这时,佛陀特意跟阿难说,十方如来于“十八界”都曾一一作为修行门径,证得圆满无上菩提。只因你根器较劣,故为你开示选择圆通根,让你一门深入,依此圆通根做逆流功夫,逆彼无始以来妄心与妄境交织所成的生死业流。如果能深入一根而证得无妄真觉,那六知根即可一起得到清净。
佛说,阿难,六根因妙觉圆明真心一念妄动而有所明,遂转本觉为妄明妄觉,真性失去了本有的真觉妙明,真性黏合妄尘而发“见分之光”。就是说,原本一精明,因揽尘结根,六根既成,分一精明而为见等之六用,因此你若离于明、暗二尘,就没有能见之见性妄体聚结成根;离于动、静,就没有能听之听性妄体;等等。所以,只要你不依循一切有为尘相,不顺流奔尘,择一根而拔脱于外尘,脱离黏执妄尘,内伏反照自性,伏归本元真心,本有“智慧之光”便显发明耀。这本有之性光一旦显发,其余五根黏尘之妄也就能随着一根之拔解归元而皆圆成解脱。
(七)观世音菩萨就是修习耳根圆通法门,证得了真圆通。首先从耳根的闻性入手起修,做回光返照、入流照性功夫而亡失所闻的声尘;所入的声尘既寂止,能闻的耳根也寂静,从而或动、或静的两种声尘完全寂止不生。这样,能闻、所闻皆灭尽,根、尘脱落,解根结,证我空,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皆归空寂,空觉究竟圆满,六根消妄复真,一切生灭之法皆灭尽,则本有寂静妙常觉性自然现前,忽然间超越一切世间、出世间,十方世界周遍圆满。
接着,佛陀对阿难等开示了“三无漏学”,即修行的三种决定义: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佛说:阿难,你修习正定本为出离尘劳烦恼,如果淫心不除,就出不了尘劳。修学三摩地,必须先断淫心,这是第一决定清净明诲。修习正定,本为出离尘劳烦恼,如果杀心不除,就出不了尘劳。修学三摩地,必须先断杀心,这是第二决定清净明诲。修习正定,本为出离尘劳烦恼,如果偷心不除,就出不了尘劳。修学三摩地,必须先断除偷盗心,这是第三决定清净明诲。至此,身心虽然已经没有了杀、盗、淫等三业,但如果犯了大妄语,三摩地仍然不得清净,必将成为贪爱名利、妄生邪见的爱见魔而妖言惑众。修学三摩地,还要断除各种妄语。
求菩提道的人,首先要修持好这四种根本律仪,使身心皎洁如冰霜,就不会生出一切枝叶,如心三恶业之贪、嗔、痴,口四恶业之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这些就没有可生起的因了。这四律仪若能持守,加上再不攀缘色、香、味、触等尘境,一切魔事就不会发生。到最后能断之念都断除,求证佛果菩提才有希望。
(八)第七卷前部分主要是介绍“楞严咒”。楞严咒是《楞严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阿难请问佛陀如何安立道场修习“楞严咒”,于是佛从顶髻涌出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身佛坐于其中,宣说了“楞严咒”。此咒长达四百多句,在汉传佛教中被称为咒中之王,历来被认为对于除魔、护戒、禅定证果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因此“楞严咒”被列入汉传佛教日课,成为早课的首要内容。第七卷后部分主要是说,佛开示了修真三摩地应当先要认识众生和世界这二种颠倒生起以及生起的原因;颠倒灭除了,不再生起了,就是真三摩地,就是如来无上菩提,便可达到如来涅槃果位。
佛告诉阿难说:阿难,你应当知道,妙性圆明,是离一切明相的,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只因无明妄动而有世界、众生生起,然而有生就有灭;这生、灭二相是虚妄的,灭除了这虚妄就是真。
什么叫“众生颠倒”呢?佛说,众生由于在本明的觉体上妄有所明,于是生发了业识之性,识性妄动而能见之妄见生发,就这样,从毕竟无相之真转为究竟有相之妄,从而因无明业识建立起世界与众生。因为众生无始以来迷失了本然圆明妙真如心,生起了虚妄的惑业,经熏习而成业相,从而有相生相灭之虚妄,所以有众生颠倒。
什么叫“世界颠倒”呢?佛说,能有之无明与所有之众生根身,由无明妄力揽尘结根,所以有分段受生之妄有身产生。这无始无明本是虚妄,非是始因,却执为妄有之所因;妄有本来虚妄无有能住之体,却宛若有所住之相,而迁流不住,因此虚妄之三世成就,从而有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与东、西、南、北四方的分别。
这三世与四方和合相涉,生出十二类众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等。而世界因无明风动而有声尘生,因声尘黏着湛明之体而有色尘生。因色尘而有香尘起,因香尘而有触尘生,因触尘而有味着生,因味着而有知觉生,于是诸识转生。
因声色香触味觉这六乱妄想熏成业性故,就有十二类众生的区分,再由六道轮转,无有停息。所以,众生依于对声、色、香、味、触、法等六尘颠倒执着之轻重及惑业成就之先后,而次第感根,穷尽十二类众生之轮换变迁旋复。总的来说,这十二类众生都因妄想、妄执,起惑业而成就轮回性,从而轮回流转不息。
(九)第八卷佛向阿难及与会众宣说:修证佛法三摩地,应当从颠倒产生的根本因和虚妄乱想的发生处,建立修行的三种渐次,才能灭除这些颠倒妄想。这三种渐次位是:一是修习位,即除去助因,五辛(指葱、蒜、韭、薤、兴渠等五种蔬菜)是助恶之因,要先除去;二是真修位,即杀盗淫妄是性业之罪,必须刳而空之,故要严持清净戒律;三是增进圣位,即违离现业,即心不外驰,返观自性。再历五十七位修断,合起来有六十位菩萨行修证阶位。这五十七位是: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等。
在本卷后部分中,阿难问佛说,一切含灵有情众生都具如来成佛之真体,那么佛体既然真实净妙,为什么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人等六道呢?这时,佛从妄情(爱染、情执)和想念(发愿、发心)二方面分别作了开示,告诉阿难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只因一念无明妄动而成妄见,因妄见而有妄业习气,从而分为身内分与身外分。
内分,就是众生因六根觉受执着而有种种爱染,因为种种爱染而生起妄情,妄情积聚不休而生身内爱水。比如心里忆想珍馐美味,就会流口水;心中忆念故人,眼中就会流泪,等等。种种爱染虽有差别,但流液与业习缚结是相同的,因润湿之性不能上升,所以自然下坠。
外分,就是众生因对外境的种种渴望仰慕而生起虚想,虚想积聚不休而生升浮胜气。例如心中严持戒律,身心就会轻快清净;心中欲想生于诸天,梦里也会出现自已在飞升;心里向往佛国,圣境就会时不时地隐约显现,等等。种种想念虽不同,但升浮轻举是相同的,因飞动性不会下沉,所以自然超越。
佛还告诉阿难说:一切有情世间的生死相续,生,是随其习气而造善恶等业;死,是从其业力而受报流转为同类或异类身。临命终时,暖相尚存之际,一生所造善恶业会一齐显示出来。这时,心识若纯为发愿想念而没有情执,神识就会飞升,生于天上;若这种纯想加上平时修福、修慧,发净愿,心地则自然开通,见十方佛,一切净土可随愿往生。这时,如果情执与想念均等,神识不飞升,也不下坠,而生于人道;情多想少的,则流转于畜生道;纯情而无想,恶业又重的,则下沉于地狱。
世间有情众生在地狱、饿鬼、畜生、人、仙、天、阿修罗等七趣间轮回流转,都是因自心昏沉之无明惑而生起诸多有为相,然而因妄想而受生,随妄业而受报。但对于妙觉圆明的无作本心来说,这七趣如同空中幻花一样,只是一个虚妄幻化之相。如果依妙理、修妙行而得三摩地,妙明常寂之境现前,所谓的有三恶行与无三恶行二者双亡,此双亡“无二”之念也灭除。
(十)在法会将要结束时,佛无问自说,告诉与会众修习禅定中将会出现的种种魔境,详细论述了五十种禅定中的阴魔及其破除法门。
这里所谓的“魔”,主要是指修行者的“心魔”,即由内心的种种贪嗔痴习气引发,而出现于外的魔境。所以说“心魔”实质是出于妄想、分别和贪着,而本经所说“五十阴魔”就是代表修行者的种种妄想、贪着和不正见。这“五十阴魔”,就是指修习禅定过程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亦称五蕴)各自出现的十种魔境。
1、佛说,修习禅定,首先是破色阴(阴,是覆蔽的意思)。在禅定中,当色阴将尽未尽时,只因众生妄认四大为身,则内外尘相互相交织而遂成质碍,但此时由于研参妙明觉性,随着观照功夫深入,则四大虚融,互不交织,顷刻间身无障碍能出来如行虚空;或见自身光明内彻,身形虚融;或内发光明,洞彻于外,见一切有情都化为如来;或因抑按妄念,定力作用过大,忽见十方虚空呈现七宝艳色;或忽于暗室中见种种有情无情物;或因观照功深,内身外境虚融,忽然四肢如草木而无觉察,得纯一觉性而妄身;或因净心观照功深至极,忽见十方山河都成佛国净土,光明情景遍满,诸佛遍满虚空界;或忽于中夜听到远方市井街巷的人们及亲族眷属们的说话声,等等。
在色阴将尽未尽时,有人会出现十种魔境,以上是通常会出现的境界。佛告诉阿难说,凡出现这些境界,都是色阴将破而未破之时,正定禅观与习气妄想这两种用心交互作用下,所显现的境界,并非圣者所证境界。
2、佛说,在色阴已尽,受阴未尽的禅定中,得大光明而出现一种虚明的境界时,一时激动,忽然生起勇猛心,志在顿齐诸佛;或在出现虚明的境界时,修习没有新证境,将心沉忆不散,以为这样会有所得;或在出现虚明的境界时,慧力盖过定力,谓心即是佛,己身疑是卢舍佛,生起大我慢心;或在出现虚明的境界时,破受阴未得新证,生前路艰险怖畏之感,忽生无尽忧虑,然而失去智慧观照;或在出现虚明的境界时,因慧悟而获得轻安清净境界,忽然身心得随顺自在,自称已成圣果得大自在;或在出现虚明的境界时,于明悟境界中悟得虚明性空之理,而心忽然归向永灭之境,妄言无因无果,断空之心现前而起断灭见解;或在出现虚明的境界时,耽迷于虚明之境,心中忽然产生无限爱念,爱极情动而成贪欲,等等。
在受阴将尽未尽时,有人会出现十种魔境,以上就是通常会出现的境界。佛告诉阿难说,在阴魔破灭前,凡出现的这些禅修境界,都不是圣者所证境界。这时,如果误认为已经是圣者所证境界,阴魔就会进入修行者心腑之中;如果觉了而不迷执,久之此阴魔自然消退,禅修会继续进步。佛说,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所出现的境界,都是受阴将破而未破之时,正定禅观与习气妄想这两种用心交互作用下,所显现的境界。总之,这些都是暂现境界,不能迷昧而误认为已证圣位。
3、佛说,受阴已尽,不再被受阴邪虑所惑,圆通妙定得以发明,心可离身而无障碍,且见闻周遍,但想阴未尽。如果在想阴未尽的禅定中,忽起一念贪着,爱着圆明境界而锐意观思,贪求善巧方便;或贪求神通;或心爱悬远感应,贪求冥感;或心爱穷极深入禅寂,贪求静谧;或心爱宿命知见,贪求宿命;或心爱进入灭色归空之境,贪求深空境界;或心爱长寿,贪求永世寿岁,等等,阴魔就会来恼乱修行者。应当预先觉知此等魔事,不起贪着心念。
佛说,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所出现的境界,都是想阴将破而未破之时,正定禅观与习气妄想这两种用心交互作用下,所显现的境界。总之,这些都是暂现境界,不能迷昧而误认为已证圣位。
4、佛说,想阴已破,正心凝定,觉照常明,不遭邪虑,十类阴魔难以入侵;但行阴未尽,故生灭根元显露。修行者于禅定中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死根本,观彼行阴幽隐轻清扰动,并圆遍观察十二类众生之扰动根元,便生起计度心,妄计此行阴的不生灭性为遍常;或计度行阴之常流为恒常性,而将已破尽的色、受、想三阴为无常;或计度色、受、想诸阴虽已灭除,但死后还会再次生起,即认为五阴死后有相;或计度色、受、想、行四阴之质体既然定中皆无相可得,那么死后理当无相,于是认为色受想行四阴于生前或死后皆无相,那么涅槃、因果等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为空,究竟归于断灭;或计度色、受、想三阴之前为有,但灭除后为非有,那么行阴也是这样,而死后都非有相、非无相,所以一切法之性都是迁变淆讹,有亦非有、无亦非无,即死后非有非无,未来后际昏懵,无有道理可言;或计度人、天众生死后另有存在处,恒常不灭,且分别将五处天误认为最究竟涅槃处,等等。如此计度,必将堕入外道邪见,从而迷失了菩提真性。
佛说,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所出现的境界,都是在想阴已破,行阴显露之际,定慧与妄计两种用心交互作用而显现的邪见误解。逢此暂现境界,不能迷昧而妄言已证圣位。
5、佛说,穷尽行阴而达于空,识阴显现,于第八识返本还元,这时第七识迁流生灭行相虽已灭除,但寂灭精妙的识阴之体仍未圆满。如果将此识阴妄立为真常因,将所证得之心妄立为所归之究竟果;或将所归览之圆元识体当作自体,观识忘身,遂见尽虚空界十二类众生皆从我身一类流出;或将所归托之圆元识体觉为有所究竟归处,且自疑身心是从此识体流出,十方虚空也都是此识生起;或认为此知体识阴,其知圆遍一切法,即认为十方世界一切草木皆为有情,其知觉与人无异;或认为四大群尘是造作万物的本因,以此妄解四大为常住;或认为十二类众生皆以识阴为受命根元,将识阴妄计为圆满常住,故能生起坚固色身使之常住,长生不老;或在圆融、清净、觉明之观境中,发心研参深妙之悟,并立此妙悟之境为究竟涅槃,而不再求无上菩提,与不肯趣向大乘的缘觉、独觉者成为伴侣,等等,那就迷失了佛菩萨真性,或生于外道种类中,或与涅槃城背道,永闭化城,不达宝所。
佛说,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所出现的境界,是在识阴将破而未破之际,用心不正,然而正心与妄念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谬执之境。逢此妄执境界现前,不能迷昧而妄言已圆满具足无上菩提。
以上是佛所教导的五阴辨魔法门,佛说先前无数如来都因此法门而破内外魔境,心得开悟,成就无上菩提。识阴若除尽,你现前六根即得融通互用,从根根互用中,即能进入菩萨之圆明精觉妙心,其证悟境界则如同净琉璃内含着宝月,内外明彻,法界一味。这样就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直至超越菩萨所行金刚十地及等觉圆明,直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真性,归于无所得之一真法界。
佛最后告诉阿难说:精真妙明的本觉真心,本来是圆满清净的,本来没有有情的生死以及业惑的尘垢,甚至虚空世界也没有留碍于其中,而这些都是因为自心妄想才得以生起。此五阴法元,是本觉妙明真精中一念妄动,遂生发了诸器世间及有情世间。五阴之根本生因,同为妄想,但有五种妄想差别,即色阴为坚固妄想、受阴为虚明妄想、想阴为融通妄想、行阴为幽隐妄想、识阴为虚无妄想等。比如你的身体,首先是因父母的爱欲妄想发生后,加上你(中阴身)欲爱妄想生起与你父母妄想会合,才使神识入胎而传续命根。如果你没有欲爱妄想生起,就不会与父母妄想会合,也就没有传续命根的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