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节 略说几家禅法
除上节“默照禅”已作略说外,还有几家禅法再说明一下,分别是:公案禅(已在上节临济宗和云门宗中提到过)、华严禅、牛头禅、念佛禅等。
(一)公案禅——“公案”是在宋代禅师阐释唐代禅师言行的过程中形成的。“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僧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
而“公案禅”是在“公案”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以参究某个公案而悟道的禅法。宗杲禅师及其同时代的一些禅师,除曹洞宗重视以静坐观照入道外,大部分的禅师都是用公案禅来开悟,如临济宗参话头、云门宗参公案等。
在禅宗禅法发展过程中,继“祖师禅”(自六祖至五宗分灯前)及“分灯禅”(五宗分派时期的各宗禅法)之后,存在一个“公案禅”时期,公案禅在当时比较流行。如临济分派的杨岐方会禅师和黄龙慧南禅师,就是利用“公案”启发学僧,指授心性,令其开悟。后来临济宗杲禅师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公案参究方法,即“话头禅”,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几个时代禅法。其实“话头禅”就是“公案禅”的一种精要形式,或者说是对“公案禅”的一种改造,它是脱离公案内容本身,仅限于对话头的参究体悟。但这种参究,并非意味着对话头进行认识,作出判断,而是强调觉悟宇宙人生的本质。
(二)华严禅——是以“禅教一致说”为核心的禅宗与华严宗相融合的禅法体系。自禅宗创立以来,就与研究经论的教家形成对立,出现“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的格局,不利于佛教整体发展。针对当时禅宗轻视经论的状况,华严宗主张“教禅一致”,企图以禅宗和华严宗思想的融会统一为先导,以调和各宗派之间的矛盾,乃至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认为佛经是佛所说教义的文字记述,而禅是体现这种教义的习修实践,都是佛陀的亲自嘱咐。华严禅的创立者——唐代圭峰宗密禅师强调:“经论非禅,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
宗密禅师,既是华严五祖,又是禅宗荷泽神会一派的传人,因而在华严和禅学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在《原人论》中提出“五教”判教说,其中“一乘显性教”实际上就是把华严与禅合而为一的“华严禅”学说。
而华严禅的基本训练与其它禅法并无多大区别,是以“数息观”为主,而重点是在数息中,依鼻息如何起观,以及通过训练能使行者粉碎一切执着,超越时空,而渐次达到究竟地。华严禅又称“华严止观”,三止、三观是它要实现的目标。“三止”中有三个层次:真空绝相止、理事无碍止、周遍含融止;“三观”中也有三个层次: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共有六个层次。但在修行上,次第不拘一格,依各人心性及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下手处,但这六个层次必须通达。
(三)牛头禅——“牛头禅”的创始人是法融禅师。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法融出禅关,开始在金陵(今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立茅茨禅房授徒传法,此后法门逐渐兴盛。主张世间一切如梦,应当丧己忘情,用以超脱一切苦难;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以“绝观忘守”遂达最高境界。
法融禅师的禅学思想,集中在他的《绝观论》和《心铭》两部著述中。在《绝观论》中,他主张大道冲虚幽寂,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故立“虚空为道本”。在《心铭》中,他主张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无心合道,无心用功,丧我忘情为修。
法融禅师生于594年,比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大8岁。印顺法师认为法融才是中国禅的真正创立者,牛头禅“才是中华禅的根源”(见印顺著《中国禅宗史》)。有一则禅宗四祖点化法融禅师初创“牛头禅”的故事,说初唐贞观年间,禅宗四祖道信禅师把衣钵传给弘忍禅师后,远看金陵牛头山气象不凡,知道山中有高人,便亲自去探个究竟…两人碰面后,道信向法融开示“观心”真谛有偈云:“观者何人心何物?本来这个不须寻。百花落尽春无尽,山自高兮水自深”…。
法融之下有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合称“牛头六祖”。智威禅师再传弟子道钦,在径山立寺传法,受唐代宗帝崇敬,赐号“国一”。此派至唐末开始衰落。后有日本僧人,曾从天台山禅林寺授受牛头禅法。
(四)念佛禅——是禅宗有意识地吸收净土宗的信仰和修行,促使禅净融会的新系统。禅僧身份不变,只是把修行的重心移到念佛上。念佛禅产生较早,它起源于道信禅师,完成于弘忍禅师。念佛禅自四祖道信开始弘扬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曾传承于禅宗北渐神秀一脉,后也被其它禅宗学派所采纳。
宋代延寿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认为一切修行都是善行,最终都将归向净土。他自己一方面以禅学引导参学弟子,另一方面又虔诚地致力于念佛。他常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回向庄严净土。从一定意义上说,延寿禅师的修行就是以回归净土为最终目标。
如宗代契嵩禅师也倡导禅净双修,且身体力行,“夜分诵观世音名号,满十万声方肯就寝”。又如宋代永嘉(今温州)乐清义怀禅师不但向弟子教习净土法门,还专门写了一篇《劝修净土说》。
总言之,“念佛禅”——禅净双修法门,自宋代开始逐步成为禅宗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念佛禅”兴起过程中,这些禅师们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皈依义怀禅师的地方官员杨杰认为,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简而易行”,只需“一心观念,总摄散心”,凭借愿力,便可升入极乐世界。
第十三节 净土宗(亦称“莲宗”)
净土信仰自汉魏之际就传入我国,净土经典随着大乘经典的传译开始传入我国。大乘教称,十方世界到处有佛,每一佛都有自己的佛国净土。佛教主要是描述阿弥陀佛净土,如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世亲菩萨的《无量寿经论》(《往生论》)等大乘教论书都赞颂阿弥陀佛,宣扬净土信仰。弥陀净土信仰传到我国后,在社会上迅速传播。相传早在东晋时,慧远大师就在庐山东林寺成立“白莲社”,提倡专修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因此后来立宗后的“净土宗”又称“莲宗”,而慧远大师也被后世尊为初祖。
而“净土宗”正式创立的年代是在唐初。是唐初善导从道绰大师学净土教义后,到长安光明寺传教,正式成立“净土宗”。此宗因说命终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而得名,而善导大师被后世尊为二祖。其后有承远、法照、少康等大师相继为三祖、四祖、五祖,直至十三祖等。由于修行简易,中唐后广泛流行。之后与禅宗融合,形成“禅净双修”。自唐代“净土宗”又从中国传到东南亚各国,至今对我国及东南亚诸国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此宗所依经典主要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世亲的《往生论》等三经一论。后增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合称五经一论。该宗教义圆融而修行方法简便,宗旨是以信愿念佛为正行,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乘佛愿力”为根本,往生西方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