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俱舍学/俱舍宗(亦称“有宗”)
“俱舍学”以研习、弘传《俱舍论》而得名,其学者称“俱舍师”,学派称“俱舍学派”,亦称“俱舍宗”,系小乘教。
《俱舍论》为世亲所造,弟子中弘传俱舍学最著名的是安慧。安慧是印度最初的俱舍师,著有《俱舍论实义疏》。此外注释此论的还有德慧、世友、陈那等师。后由南朝真谛师于陈天嘉五年(公元564年)在广州译出,并亲作详细讲解。又于天嘉七年,重译再讲,由慧恺(智恺)师笔受,这就是现行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随后有慧恺、法泰、靖嵩、道岳等师弘传,并成立“俱舍宗”,其时毗昙宗随之并入。后唐玄奘师重译,取名《阿毗达摩俱舍论》,门徒普光撰《俱舍论记》;法宝撰《俱舍论疏》;神泰也著《俱舍论疏》(称《泰疏》),合称俱舍三大部,形成俱舍新论。
俱舍宗主张“我空、法有”。这里的“我”是指肉体有思想的我,因是五蕴和合所成的假我,故“空”;这里的“法”指诸法自性,因诸法自性不生不灭,即法体(法性)恒有,故“有”,进而推之为三世实有。
第五节 成实学/成实宗(亦称“空宗”)
“成实学”以研习诃梨跋摩的《成实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成实师”,学派称“成实学派”,亦称“成实宗”或“空宗”。系小乘教。
诃梨跋摩原是印度上座说一切有部僧,后受大众部影响,著《成实论》批评说一切有部理论。姚秦弘治十四年(公元412年)由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后蔚成研习之风,所以长安是成实学的发源地。此学相对于俱舍宗的“我空法有”而立论为“我法二空”。
最具影响力的有罗什弟子南朝的僧导和北魏的僧嵩。僧导在寿春讲学,僧嵩在彭城讲学,南朝齐、梁时弘传此学盛极一时。后来梁武帝重奉《大品》,对《成实论》表示轻蔑。吉藏大师独树“三论”,也反对成实论。至隋代吉藏创立“三论宗”,判《成实论》为小乘教后,此学开始走下坡路,多数成实论师则去小乘而从大乘,转习《涅槃》《大品》及“三论”或“四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至唐初“唯识学”兴起后,此学派逐渐式微。
“成实宗”依《成实论》而立宗,但此论在印度并未形成一个宗派,而传入中国后便形成一大宗派。此宗派以成实论为根据,修持理论是“我法二空”观——观五蕴中无我相,为“我空观”;观五蕴及万法诸有只是假名,皆为无实体之假象,最终归于空,为“法空观”。还主张法体中道,说现在法因缘所生,非有非空;过去、未来无体,只有现在因缘所生法的体与用。
此宗至南朝齐、梁时最为兴盛。最著名的有梁三大师,即光宅寺的法云、开善寺的智藏、庄严寺的僧旻等。南方成实宗的盛行,始于鸠摩罗什的弟子僧导在寿春、建康弘讲《成实》,以及道猛于建康兴皇寺弘讲《成实论》。但自梁三大师之后,随着成实学的逐渐衰微,最后至唐初几乎消失。
关于《成实》,虽被隋吉藏师判之为小乘,但唐道宣师则认为《成实论》中有与大乘共通的思想,应属分通大乘论。总而言之,此论虽属小乘,但有接近大乘或与大乘共通的思想。现将小乘的俱舍学与成实论主要立义作一比较:
俱舍主张“死有”与“生有”之间有“中阴”;成实认为无“中阴”。
俱舍主张三世实有;成实认为过去、未来无体,只有现在因缘所生法的体与用。
俱舍主张法体实有;成实主张法体中道,说现在法因缘所生,非有非空。
俱舍主张四大实有;成实认为四大为假名,若离色即无四大。
俱舍主张“心所”有别体;成实认为“心所”无别体,受、想、行等都是心的别名。
俱舍主张“人空法有”;成实主张“人法二空”。
第六节 地论学/地论宗
“地论学”以研习世亲大师的《十地经论》(简称《地论》)而得名,其学者称“地论师”,学派称“地论学派”,亦称“地论宗”。
《地论》原是对《华严经·十地品》中菩萨的十个修行阶位及涵义作解释,在瑜伽行派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经中所提“八识”“三界唯心”等观点作了新的发挥,为世界观和宗教修习提供新的说法。
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宣武帝命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并译《地论》,经四年翻译完成。由于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对论中所提的“阿赖耶识”和“佛性”的解释不同,因而他们的门徒后来形成相州北派和相州南派。
北派又称“北道”,以菩提流支的弟子道宠为代表。主张阿赖耶识为无明识,一切现象依此而生;佛性是后有的,成佛需累世修行。但与南派比,流传时间较短。
南派又称“南道”,以勒那摩提的弟子慧光等为代表。慧光北魏末年受重于当朝,任国都,后升任国统,至北齐“重之如圣”,著名弟子有十五六人,也普遍受到当权者的重用。在魏、齐、周、隋数朝中,出自这一系的“僧官”,包括大统、国统、国都、州统等,为数最多。他们的论师大多游化各地,任务是“巡察僧徒,弘教民间”,足迹遍及齐、楚、晋、魏、燕、、赵、卫、郑等。因此,南道地论师成了北朝后期最有权势的佛教力量。
南派主张阿赖耶识即如来藏,亦称“无垢”,“自性清净心”,认为佛性本有。但由于此识“随妄流转”,因此还需努力修习,离染显净,才能成佛。此派对华严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最后地论宗融入华严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