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
作文审题的哲学思维
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往往不是单一的材料,而是两则或以上,有的即使不是明显的多则材料,也含有多个视角,多个思维角度。考生一定要把握好命题人意图(要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作文课上,我经常渗透这一观点。如今的作文命题恰能很好地体现这一哲学思想。
请看潍坊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仇璋问:“君子有争乎?”
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文中子•魏相篇》
材料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个材料作文充满思维的辩证性。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这里相遇。孔子的“争”与老子的“不争”并不矛盾,而是各有所指,有其针对性。写文章时,最好是二者结合起来,并能突出其中一点。这个材料,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争”什么?“不争”什么?怎么处理好“争”与“不争”的关系?又怎样联系实际论证?
写文章,首先是立意,立意明确了,那就是内容的问题了。文章内容与行文思路是相辅相成的。根据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打开思维通道很关键。一旦打开了思维通道,就会一挥而就。思路,不能局促,要开阔,要有章法。就上面材料作文而言,应是先“个人”,后“国家”。国家层面,可以将中国与美国对照论证,要有理有据。
不仅作文,要有哲学的头脑与思维,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给我们哲学的思考。没有哲学的头脑,没有哲学的思考,往往流于肤浅,甚至走向悖谬。
2022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