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if domainstr!='www.zdwx.com'>
图文
#if>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if domainstr!='www.zdwx.com'>
文集
#if>
标签
首页
\
文学
\ 师存保《父亲的魅力人生(二)父亲与那些逃难人》播/玉华
师存保《父亲的魅力人生(二)父亲与那些逃难人》播/玉华
精华
热点
2022-04-13 17:57:52
14709
阅读
关注
父亲的魅力人生
(二)
作者/师存保
父亲与那些逃难人
听老人们传言,上世纪40年代末以至于很早以前,由于战乱或饥荒的缘故,乡间、村头、路旁、旅途,时常能看到三三两两逃难活命的人。
村里人说,父亲对路过我们家的这些逃难人,特别是寻馍讨饭的人,好像有天然情感似的,总是主动搭话,很是待见。
凡是来到门前讨要的人,无论妇孺老幼,亦或残疾之人,甚至年纪轻轻的人,有馍给馍,有饭给饭,只要家里有什么吃的就给人家,人人有份,从没有空手打发走的。
这些路过饥渴的,讨饭要吃的人,来时愁眉苦脸,走时全都舒展了愁眉,连连言谢。
我大哥、大姐经常说,咱爹对赶路的、要饭的总是善待,有时候咱屋里都没剩几个馍了,但要饭的人来了,他就看不了人家的恓惶样,二话不说,先紧饥饿人。
为这事常和咱娘叨嘴。
也不是娘不舍得,是她熬煎做不出来,地里干活人回来了没馍吃。
遇上青黄不接的时节,要饭人多,成群结队,一趟又一趟,一人给一个馍,六、七个馍立马就没了。
家里人口多,两天就得蒸一锅馍,真是不容易。
记得有几回,要馍的人来了,刚赶上家里吃饭,他就非要给人家舀一碗饭,夹几筷菜,还替个小板凳让坐上,来人好像家里一口人似的,吃完了还让一人装一个馍。
这要馍的一路走来,经的多了,见的广了,就悟出了门道。
到快进村的时候就分散了,所以前两个刚走,不一会就又来两个,几番下来,馍也装完了,饭也舀光了,有时候还弄得装不起人哩!
有几次姐就悄悄把馍藏了起来,说没有馍啦,你到西头那家看看吧!
父亲知道了,很不高兴。
那些人前脚刚走出院子,父亲便十分生气,给姐讲道理。
姐姐说,就几个要馍的嘛,你咋就那样实诚呢?
父亲说,要馍的咋啦,要馍的不是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穷没底,富没根。
也许有一天咱也会走到这一步,真到了那个田地,山不转路转,咱也拿起了打狗棍,沿门乞讨,人家不理你,板着脸打发你走,你会啥心情!
你早晚记住,家有剩饭,路有饥人。
积德行善,这是做人的根本!
父亲善待他人的品性,来源于大家庭的传承。
我村西头小坡上,有个小土圪梁,长有一棵树,周围有灌木丛护着。
崖下是一条小沟,西边坡下就是长流不息的关道河。
这地方叫西头咀,地势很高,站在这里环顾四周,山路地块尽收眼底。
这里是进出村里的必经之地,也是村里人空闲拉家常的地方。
那时,我的老爷,父亲的堂爷爷,经常坐在土圪梁的一排石头墩上,翘着个二郎腿,一手捻着齐胸的白胡子,一手拿一杆长长的旱烟袋。
点着烟锅,吸几口烟,眯着眼往远处看几眼。
一会侧耳听听关道河水流声,一会仰脸望望桐原梁的风景。
一袋烟没抽完,就低头打起了盹。
我总围在老爷跟前玩耍,常看到有要馍人从眼前经过。
他们对着慈眉善目的老爷“大爷大爷”叫的很亲热。
不等他们开口要馍,老爷便对我说,去,把这几个恓惶人引家去,叫你娘给几个馍馍!
这样的情形,如今我仍然印象很深。
有一次,天黑了,几个逃难的在我家东头院存牛草的窑洞里睡觉,被父亲看见,他不但没有发脾气,还把他们叫过来,跟我们一起睡在门前窑的板铺上,还一起围在烧火炕的柴炉子旁,烧红薯吃。
人们对待乞丐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还对那些人嗤之以鼻。
我的父亲却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对那些年纪轻轻,可能是懒惰的讨要之人,从没有那种歧视的眼神,顶多说一句:
回去寻个活干着吧,年轻轻的。
所以,他不光给馍盛饭,还收留住宿。
他的慈爱宽厚,诠释了善良的全部意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拨又一拨的逃难人群中,有些钉盘钉碗补锅的匠人,他们挑着挑子,带着徒弟,靠手艺挣钱养家糊口。
那时我家已迁住到关道村,那些衣衫褴褛的人每到村里来,地点总扎在父亲住的牲口圈门前,一停就是好几天,就靠给人补锅修理小器物换饭。
饥一顿,饱一顿,有时没活干,就吊顿饿肚子了。
父亲便把他们叫到家里,舀碗汤,给个馍,对凑一下。
最难的是晚上,这些人拉风匣、烧烟煤,弄得人黑不溜秋,穿的衣不遮体,谁家能要他们?
父亲常常叹息,出门在外,混饭过日子,真是苦啊。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从不嫌弃,把人领回来,喊我赶紧收拾屋子,让他们睡在炕后面的板铺上。
还有那些游乡走村说书(曲艺队)的艺人,虽然都是生产队安排的,但晚上睡觉还是谁都不愿接纳,队长发愁,父亲总是无条件收留。
他和那些人谈天说地,论家长里短,还和一些人交了朋友,甚至成了结拜弟兄。
张庄村有一位姓饶的人,是父亲的结拜弟兄。
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土改前,饶家老人带着一家老小,从安徽一路逃难,乞吃讨要,来到邻村一个破院里安身,靠着要饭过日子。
来来回回在我们家讨要次数多了,父亲和那老者攀谈甚欢,话语投机,后来就成了朋友。
一来二往,他们父子还帮着父亲干活。
在父亲的劝导下,饶家父子在张庄村找了些偏僻之地,开荒安家。
他们缺粮,就到我家又背又担,农具、种子、玉米、红薯随便拿。
有时父亲不在家,他们父子打声招呼就下到窖里拾红薯。
相处久了,如亲戚一般。
类似饶家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后来那些人大都回了老家,之后便没了
联系。
大姐说,杜庄村有个姓李的老汉,是从灵宝讨饭过来的,也是父亲在荒乱之年结识的半路朋友,多年一直得到父亲的帮助。
1960年农村食堂解散,父亲还惦记李家没有油,让大姐送一些过去。
也有例外。我年轻时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那是1969年的秋天,村里来了一位姓周的游医,就是走江湖的医生,我们称为先生。
说是县城边上辛庄村人,听说话却
带着浓重的陕西口音。这人擅长治疗痔疮,走村串户给人治病。
当年父亲痔疮很严重,时常复发,便留他吃住在我家。
先生便开始给父亲,还有村里另一个人同时做了痔疮手术。
方法很简单,消毒后打了一针药,几天后病灶干结成痂,自动脱落,效果很好。
消息在村里传开后,找他治疗的人很多,他白天出去治病,晚上仍回来吃住在我家,父亲和他聊得很热火。
我曾劝父亲,让他在哪治病就住谁家,免得找麻烦。
但父亲一直不肯,说这江湖之人,手艺好,为老百姓治病办好事,挺不容易的。
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就这样,那位先生一直在我家住了半个多月。
2022.3.3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55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