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家宴揭秘库尔勒崛起的文化基因
作者: 杨东 王立华 主播:沈虹
1
1995年初夏,来自西安的书画家一行四人在库尔勒采风,主人设家宴款待。本文的作者应邀作陪。记者以职业习惯问一位画家对库尔勒的印象,忽略了酒已喝到酣畅处,客人会丝毫不顾及主人的感受,直言:“库尔勒没有文化,在南疆不如阿克苏和喀什,甚至不如库车。”
若由此说主人不悦,显然不准确;说主人为了借机把场面进一步推向高潮让客人多喝点酒,也不准确。主人换了大杯子斟满酒:“你说说你的理由。若说得我心服口服,这杯酒我喝了,若说得我不服,你喝了。”
客人:“没问题。但是,必须请记者作裁判。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们说我说得对,你就喝;他们说我说得不对,我就喝……”
倒是记者感觉失言赶紧起立要打圆场。主人让记者坐下,扫视一周,看看客人又看看记者,说“今天在座的除了我一个人是搞企业的,其他人不是书法家就是画家,还有记者——都是文化人。谈文化我自然是门外汉。但是,我酷爱书法,喜欢古典文学,敬仰文化人。既然高老师说‘库尔勒没文化’,就一定有他的理由。记者朋友,无论你说他说得对不对,我都喝了。但是,我只希望高老师一定要说具体。”
高老师夹一口菜一字一顿地说:“我们作为采风者,只是个匆匆过客。在新疆,所到之处待的时间都很短。对‘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的命题,只能凭感官印象谈,凭城市建筑(街道、楼房、城市雕塑)、街上过往行人的穿戴打扮和农贸市场上的所见所闻……库尔勒的街道没特色,楼房差不多都是火柴盒的样子,连一个城市雕塑也没见着;街上行人穿戴和我们西安差不多;农贸市场虽然有香蕉、荔枝,但那都是南方产品,当地或者能代表新疆特色的果品却很少见……”
客人话没说完,更不等记者裁判,主人高举杯子一饮而尽,让满桌客人钦佩不已。其中一位长者起身:“别听他胡诌。我们才来了两天,对库尔勒能知道个啥!你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库尔勒有没有文化你最有发言权,他说的是酒话,不必介意……
“不!他说得很对。很多内地来采风的作家、艺术家都曾经怎么说过。他们一路走过去,在库尔勒逗留的时间很短,甚至不如在库车待的时间长……”
那一年是1994年的3月。主人设家宴款待来自西安的书画家一行四人,记者在库尔勒采访,有幸应邀参加了那次家宴。
主人叫李宗汤,从陕西参军进疆,复员后分配至驻库尔勒的新疆第四运输公司工作。从普通工人成为车队的党支部书记(指导员),适逢国企改革旋风初起,顺势而为,脱颖而出,当选公司总经理。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新疆运输行业的佼佼者。《经济日报》以《新疆有个李宗汤》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此后,李宗汤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荣誉,当选为巴州政协副主席。
当年和四运司一样按数字序列命名的运输公司,在新疆有九个,第九个成为“新疆第九运输公司”,简称“久运”(九运的谐音)。迄今,转行的转行,破产的破产,多数名存实亡,有的连名称都在代表国家行使相关权力的机构名册中消失,有的惨淡经营,有的名花易主,“久运”只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唯有四运司在体制和机制不断改革、完善中坚强生存着;当年的普通员工早已是老总、副老总,他们可以见证那次酒桌上的对话,同样可以见证库尔勒的变迁,见证库尔勒怎样一天天地被文化着,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的新型城市。
李总汤自幼酷爱书法艺术,颇有造诣。广交书画艺人,家乡来的书法家自然热情有加,设家宴款待,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席间被李宗汤称为“高老师”的客人叫高庆衍。此前来新疆采风,在库尔勒结识了李宗汤。回西安后写成新疆采风集《漫漫天山路》,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一篇介绍了李宗汤和四运司崛起的情况。此行,带来几本《漫漫天山路》,席间给新疆的朋友都签名赠送了书。
在百度看到高庆衍的词条,这样介绍他:高庆衍——笔名山池,陕西华县人。擅长版画、中国画。1954年考入西北艺专附中美术科,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后到陕西省电影学院任教,1984年调入陕西省文联任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出版有《高庆衍作品集》《高庆衍西北山水画集》《高庆衍画集》《漫漫天山路》以及《论民族美术初探》等论文。
差不多也是那一年,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并被热捧。来新疆采风,《新疆经济报》邀请他开讲座。余秋雨说到城市文化的话题时这样说:历史遗存和城市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
那时候,名不见经传的库尔勒,随着塔里木石油的大举开发,名声初起,正如《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歌中唱的:“……博格达峰遮不住金波银浪,塔里木的石油新城灯火辉煌。亚欧彩虹伸向那天空海洋,一块宝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此歌由新疆军区女高音歌手巴哈尔古丽首唱,获得中宣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奖。”歌中“塔里木的石油新城”主要指库尔勒。
虽然如此,毕竟百业待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尚未起步,库尔勒别说历史遗存,连一座标志性建筑都没有。高庆衍说“库尔勒没有文化”,自有道理。作为库尔勒人,仅凭单纯朴素的家乡感情,不服气,只能表明自己的浅薄、偏狭、执拗。在李宗汤看来,高庆衍的话切中要害,举杯一饮而尽,表示非常认同。
余秋雨曾说过“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权威人士说,“现代城市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理的意义”。按此定义,今天,库尔勒无论如何都是一座现代城市。库尔勒人和疆内外、海内外人士更对库尔勒倾注火辣辣的赞美之情:“一座洋溢浓郁现代文化气息的新型城市”。
2
库尔勒是新疆巴音郭楞州的首府,探究库尔勒文化必须先探究巴州文化。
有关人士在这方面做了探究:
巴州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古代,东西方文化在拥有长达2000公里丝绸之路的巴州融合;近代,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年、保存着更多传统习俗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在巴音郭楞大地流传下来楼兰文化、东归文化、罗布文化等历史文化。
千百年来,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在巴音郭楞大地和睦相处,继承、创造了巴州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巴州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的五次大的融合,又将兵团文化、马兰文化、铁路、石油企业文化等时代特色文化融入巴州文化,从而形成了极具包容性、但又不失个性特色的巴音郭楞文化——巴州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有时代文化,有民族文化、屯垦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风俗文化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些文化交相辉映,构成巴州融合型文化的特点。
巴州东归那达慕旅游文化艺术节是巴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那达慕在蒙古语里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民间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从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发展而来的巴州那达慕旅游文化艺术节不仅是庆丰收颂安乐的草原盛会,还是一次规模盛大的经贸文化盛会,节日期间除了举行赛马、赛羊、摔跤等草原体育比赛项目,江格尔说唱、歌咏比赛、篝火舞会等传统文化表演,还有专场文艺晚会、草原烟火燃放、民族服饰大赛等现代文化娱乐项目,同时还要进行经贸洽谈以及民族服饰、旅游纪念品、畜产品、土特产品展销。
罗布文化、胡杨文化是近年来巴州大力挖掘开发的文化奇芭。世世代代居住在塔里木河下游、罗布泊洼地、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罗布人被称为“世界人种活化石”,而距今已有6500万年历史的原始树种——胡杨则被誉为“古代树种活化石”。古朴的罗布文化、壮丽的胡杨文化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人的目光。
逐塔里木河而居、依胡杨树搭建树屋、用罗布麻编织衣物的罗布人祖祖辈辈靠捕鱼、狩猎为生。他们将粗大的胡杨树干中间掏空,做成被称为“卡盆”的独木舟。男人划着“卡盆”,唱着渔歌,在湖里捕鱼;回家后,女人把鱼剖开,串在红柳树枝上,放到篝火上烤熟,一家人围坐在篝火旁分食烤鱼。因为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罗布人至今保持着独特的罗布方言、歌谣、舞蹈和原始古朴的生活习惯。
珍稀濒危植物——胡杨,如今只少量分布在八九个国家,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胡杨在中国,中国近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流域,而连片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就在巴州。如今,巴州在轮台县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河两岸建有世界最大的胡杨森林公园。
库尔勒市是巴州的首府。维吾尔语的“库尔勒”,在汉语中为“眺望”的意思,由于这里盛产香梨与石油,因此被称为“梨城”或是“石油城”。
——楼兰文化:
举世闻名的楼兰古城是新疆自治区最重要的文化古迹,其位于罗布泊的西部,地处古代西域的交通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古楼兰文明在历史上曾经十分辉煌,但自从东汉以后就没有任何关于它的史籍记载,如今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已被流沙所淹没,并受风力的侵蚀而形成独特的“雅丹”地貌。跟据《史记·大宛列传》以及《汉书·西域传》中的记载,楼兰王国建国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并消亡于公元630年,历时八百余年。但是这个王国究竟为什么在世界上消失了,直到今天仍是个不解之谜。楼兰文化被誉为“世界人文景观之最”。在人类历史上,楼兰不但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称谓,并且其曾经代表过的辉煌,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全人类的。
——传统文学:
《江格尔》作为一部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尔泰山地区蒙古族的聚居区。经过相关历史资料的考证,认为《江格尔》最早应该是产生于中国卫拉特蒙古部,大约17世纪左右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逐渐流传到俄国以及蒙古国的蒙古族中,从而成为了一部跨国界的大史诗。《江格尔》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主要以口传的方式传承与发展,也会有一些抄本和刻印本。这部史诗的内容主要展现出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与数千名勇士为了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邪恶势力进行勇敢艰苦的斗争,且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故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以及对美的追求,同时也突显出了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如今,《江格尔》仍在蒙古族中传唱不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格尔》开展了大规模搜集与记录工作,现在已成型了多种文字版本。
——传统建筑:
铁门关坐落在库尔勒市北的库鲁克塔格山中,世界文明的古代丝绸之路,便是从这里沿孔雀河向前方延伸。山中的峡谷幽深曲折,两面悬崖峭壁更是如刀劈斧凿。根据相关史料考证,自晋代开始,这里便设立了关口,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因此被命名为铁门关,在中国古代更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铁门关是从焉耆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险,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如今的铁门关峡谷,在拦河大坝上建起了一个大型水库,古时候异常险要的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一段已经被淹没于水下。
——民族风气:库尔勒人民自古就有维护祖国统一,抵御民族分裂的光荣传统。清朝时期,当时的维吾尔族的伯克托克托为了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被叛匪霍集占残忍杀害,为祖国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在阿古柏统治的时期,当时的库尔勒人民积极响应和支持左宗棠大军的西征,不仅为清军传递情报、当向导,甚至还有很多人直接随军参战。后来,在军粮短缺的时候,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还主动向清军提供阿古柏窖粮数千石的地点,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也为战斗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在抗日战争时期,库尔勒地区的各族人民积极努力成立反帝会,号召捐钱捐物,最大力度地支援抗日战争,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库尔勒历代留存下来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点14处,二级文物保护点40处,纳入国家文物档案的文物古迹240处。楼兰古城、米兰古堡、锡克沁千佛洞、唐王城、博格达险沁古城、铁门关、曲惠古城、卓尔库特古城、和静满汗王府、巴仑台黄庙、阿尔金山岩石壁画和兴地岩画等古迹和遗址,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和科学工作者。 库尔勒还有不少独特风貌的自然景观,烟波浩森的博斯腾湖,广袤迷人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幽静神奇的天鹅湖,举世闻名的罗布泊,松涛林海的巩乃斯,“八百里绿色走廊”风光秀丽的塔里木河,雄伟壮观的天山石林,千姿百态的“雅丹”奇观,焉耆盆地中最大的古城遗址——博格达沁故城、七个星千佛洞以及轮台故城如梦似幻的“海市蜃楼”以及“魔鬼谷”雷电。库木库里高原沙漠、海拔6973米的木孜塔格冰峰,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2014年2月初,《光明日报》和《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境内发现了昆岗古墓群的情况,出土的几具干尸骨架都超过2.3米,当地人称此地为“巨人村”、“羌人谷”。经新疆自治区文物部门在此多次考古挖掘,专家初步认定,该古墓群与距离此地700公里罗布泊附近的小河遗址、克里雅河尾闾的北方墓地,同属于一个文化类型,但这里人体更为高大。据英国贝尔特斯皇家学院碳14测定,该古墓群尸骨距今4600年、4300年、3800年、 2600年、1200年、900余年,最远的可以推定为远古羌人,是古代巨人的一个部落。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也是塔里木河的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的巨著中写道:“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找到了这把钥匙,世界文明的大门便打开了。”
有学者称,摩尔根的论断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塔里木河孕育了该流域的文明,二是说塔河流域的文明十分久远,三是说该流域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叉、融合之地,四是说揭开了这些谜,就找到了打开世界文明大门这把钥匙。
学者进一步解释,按照河流文明学说推断,塔河孕育了环塔克拉玛干的文明:昆岗古墓群和楼兰小河墓地出土的物品是有力佐证,虽然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相距700多公里,但是同属一种远古文化类型;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将塔河分为南、北二支,丝绸之路最早开辟的南、北两道,都与塔里木河不离不弃——表明古代的塔河文明;于阗——上游的克里雅河,和田——上游的和田河,喀什——上游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古称姑墨今日的阿克苏——上游的阿克苏河,古龟兹的今日库车——中游,轮台——中下游,若羌——下游……
资料显示,库尔勒市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早在新石器时期,库尔勒地区的孔雀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库尔勒市的辖地曾属于古代西域36国中焉耆国与渠犁国。
综合考察上述资料,库尔勒在人类文明历史中地位便可知一二,也可以推断,其深藏着太多历史文化之谜。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老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和他人合作)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永远的眺望》(和他人合作)等。
王立华,男,陕西商洛人,从军6年;曾任《新疆经济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记者站站长、《巴音郭楞日报》社党委委员、汉文版执行总编辑,新疆巴音传媒公司常务副董事长、总经理,巴州摄影家协会主席。现供职于《新疆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曾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摄影》等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摄影作品2500多幅,100多幅在省市、全国获奖。编辑出版新闻作品集《丹青妙笔述巴州》《巴音郭楞日报优秀新闻作品选》摄影专集《塞外明珠,山水梨城》报告文学巜永远的眺望》(与他人合作)。
主播简介:
沈虹,昵称叶子,新疆兵团人,长期从事编辑播音工作,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知名平台主播,《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众多朗诵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网络平台,曾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