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略说印度佛教重点人物
本章不分节,只列条目,大致按人物或事件出现的时间顺序作粗略说明。
(一)佛陀十大弟子:
1、头陀第一的“大迦叶”——亦称摩诃迦叶、迦叶。佛陀的首席弟子,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说他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故称“头陀第一”,是佛经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2、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持戒多闻,智慧敏捷,善说佛法,故称“智慧第一”。
3、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亦称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皈依佛陀后,因得大神通,故称“神通第一”。不幸是,后遭反佛的婆罗门教徒杖击致死。
4、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以论证诸法性空著称,故称“解空第一”。
5、说法第一的“富楼那”——亦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是当时属婆罗门种姓的国师的儿子,开始率同道三十余人出家修苦行,后皈依佛陀。因辩才无碍,善于解说佛理,故称“说法第一”。
6、议论第一的“迦旃延”——亦称摩诃迦旃延、迦旃延子、大迦旃延。古印度阿槃提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开始出家为沙门,后皈依于佛陀。因能阐释诸经,善说法相,故称“议论第一”。
7、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亦称阿尼律陀。佛陀的叔父甘露王的儿子。佛陀成道回乡时,然后随行出家。因在佛陀座前睡着觉受责罚,而立誓不再重犯,后得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故称“天眼第一”。
8、持戒第一的“优婆离”——亦称优波离、优婆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属首陀罗种姓,是释迦王宫里的理发师。佛陀成道回乡时,然后随行出家。持戒严谨,故称“持戒第一”。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律藏。
9、多闻第一的“阿难”——亦称阿难陀。佛陀同父异母弟。佛陀成道后,随佛出家,紧跟佛陀二十多年。因擅长记忆,故称“多闻第一”。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经藏。
10、密行第一的“罗睺罗”——亦称罗护罗、罗云。佛陀的儿子。佛陀成道回乡时,然后随行出家为沙弥。佛教自此始有沙弥。因严持净戒,守戒严密,故称“密行第一”。
(二)频婆娑罗王:
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是最早皈依佛教的国王。皈依佛陀后,即将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捐给佛教,供僧团集会说法修行。后由儿子阿阇世王继位。后来阿阇世王与母亲韦提希也皈依佛教。第一次结集时,曾向集会提供寝具、衣物等。
(三)给孤独长者:
音译须达多、苏达多,意为善与、善给。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大富商、波斯匿王的大臣、佛教的大施主。因为常给贫贱孤独者以施舍,所以世称“给孤独长者”。曾与祗园精舍(亦称给孤独园),捐作佛陀说法、修行的道场。
(四)大天:
初入外道,后皈依佛教,在大众部出家,为案达罗派代表人物。他天资聪慧、博学多闻,不久便通达“三藏”。此后南游弘法数十年,发展僧团。因善于言词、化导,深得阿育王赏识。也因主张“五事异说”,贬谪阿罗汉,说阿罗汉有漏、不圆满,阿难系僧团起来反对,造成僧团间大论诤。
(五)阿育王:
亦称无忧王,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国王,于公元前273年即位。即位后,大肆征伐杀戮,扩充地盘。后因忆想杀戮惨状,生起忏悔心而亲近僧伽,修持佛法,弘扬佛法,并以轮王政治理想自许,以和平的正法来建设安乐昌盛的社会。他弘扬佛法,出于敬仰佛教而奉行仁民爱物的正法。当时的印度版图扩大到东至孟加拉湾;南到波那河(今吉斯特那河);西达阿拉伯海及西北的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北方的尼泊尔及克什米尔两个王邦也归入管辖范围。相传在位期间,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寺塔,并命目犊连子帝须主持佛教第三次结集。结集后,分头派遣传教法师自印度向四方传播佛法,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迦腻色迦、世友、胁尊者:
此三人在前面第四次结集一节中提到过。迦腻色迦是大月氏贵霜王朝国王,约于1至2世纪从中亚入侵北印度,占领整个恒河流域。原不信佛法,后改信佛法。因见各部对佛法存有论诤,听从胁尊者建议,举行第四次结集。在胁尊者主持下,以世友为上首,论释三藏。世友是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一(四大论师,即世友、法救、妙音、觉天等)。胁尊者是说一切有部学者,传说出家勤修苦行,卧时从不以胁触地,故称“胁尊者”。
(七)迦叶摩腾、竺法兰: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同为中印度人。永平年间,汉明帝派遣蔡音、
秦景等人到天竺(印度)寻求佛法,途遇此二人。二人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应邀以白马驮佛经和佛像,来到洛阳。翌年,明帝便在洛阳建白马寺,请二人翻译佛经,译出首部汉文经藏——《四十二章经》,从此拉开中国译经序幕。
(八)安世高:
安息国太子。父死后,由叔父继位,于是出家为僧。他博学多
才,出家后博览经藏,尤精阿毗昙和禅学。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经西域入汉,在汉阳从事译经。先后译出《安般守意经》、《地道经》等34部经藏。主要是关于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和禅定学说。
(九)支娄迦谶:
印度月氏(又称月支)国人,东汉桓帝时来洛阳。灵帝光和、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先后译出《般若道行品经》《般若三味经》《首楞严经》《阿阇世王经》等,计14部。是第一位翻译传布大乘般若学说的法师。
(十)支谦:
月氏国人,其祖父于东汉灵帝时率族人来华,支谦后来迁居吴
国,被吴王拜为博士。于公元223--253年间,译出《维摩诘经》《大阿弥陀经》《本业经》《本起经》《首楞严经》《大般泥洹经》等大小乘经典36部。以弘扬大乘般若学说为主。
(十一)安玄和严佛调:
安玄,原为安息国商人。于汉灵帝末年来洛阳经商,会汉语,常与沙门讲论佛法。后因有功于朝廷,受封为骑郎尉,世称都尉玄。与汉地沙门严佛调共译《法镜经》。严佛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家的汉人,著有《沙弥十慧章句》,是我国最早的本土佛教经典。
(十二)昙摩迦罗:
中印度僧人。三国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来洛阳,译有《僧祗戒心》(大众部戒律),首创中国授戒度僧制度。
(十三)关于“四日照世”:
“四日”,是对印度佛教四大思想家的尊称:说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树、北有鸠摩罗多。此四人号称“四日照世”。
1、鸠摩罗多——意译为“童受”,古印度人。是说一切有部的重要学者,著有《喻曼论》《痴曼论》及《显了论》等。
2、马鸣——约公元1至2世纪中天竺人,佛教界著名论师、哲学家、诗人。原为婆罗门,后改信佛教。博通群书,受国王敬重。传国王请马鸣说法,听者无不开悟,连马也发鸣声赞叹,因而称他为“马鸣”。主要著作有《佛所行赞》《大乘庄严经论》《大乘起信论》。
3、龙树——亦称龙猛、龙胜等。公元3世纪时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自幼学习四吠陀等婆罗门经典,年青时就是著名的婆罗门学者。学识渊博,天文地理、神仙道术,无不涉猎,后皈依佛教,精通三藏。传曾入雪山,授老比丘以大乘经典,后云游四方,与各外道学派论辩,每每获胜。又传,,曾入大海得大龙菩萨所赠大乘深奥经典。后创中观学派,弘扬般若性空学说,风靡全印度。个人著作丰富,素有“千部论主”称号,主要著作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萨资粮论》等。在中国号称为“八宗共主”。著名弟子有提婆等。
4、提婆——公元3世纪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博学多才,以智辩著称,随龙树出家为僧。继承龙树学说,为中观学派创始人之一。著有《百论》《四百论》等。后遭婆罗门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