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陆游的养生术》
作 者: 苏 开 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享寿85岁,写诗近万首。他虽生逢乱世,历尽坎坷,忧国忧民,但不忘细研养生之道,并在其诗作中多有体现。笔者归纳以下数端,与读者分享。
一曰清心寡欲。
"长生岂有巧?要令方寸虚。"陆游认为,养生没有秘诀,只要心宽,心虚。如讲求养生之道的古人嵇康所言:”清虚静养,少私寡欲。”
二曰小劳。所谓"小劳"就是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田劳作。他认为小劳的功效在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诗曰:" 一帚常在手,有暇即扫地。" "卧读诗书3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陆游八旬而身犹健,与他坚持参加体力劳动有很大关系。
三曰节制饮食,晚年尤喜食粥。对于老年人来说,食粥益于消化,是饮食养生良法。陆游睡前食粥,以山药熬成,进食时间和品种都有养生功效。他写诗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到神仙。”
四曰节制饮酒,只饮茶。"酒徒往往成衰翁",喝酒以“双颊红”为度。而茶是长寿饮品,"细啜襟灵爽,微饮齿颊香。”
五曰书法养生,赏梅怡情。
陆游喜草书,借以驱愁,宣泄、调节情绪。陆游爱梅,赏梅流连忘返。他在诗中写道: "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头。"
六曰顺应自然。
陆游把生病视为对人的警告。有了病就治,顺应自然而疏导去疾。诗曰: "御病如治河,但当使之东。下游既有归,自然行地中。”
"已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这是陆游耄耋之年身体状况的自我写照。事实证明,陆游长寿,功在养生。
二.《养生以不伤为本》
作 者:苏 开 省。
时下,人不分长幼,地不分南北,无处不呈现养生、健身热潮,尤其是中老年人,不仅十分注重运动养生、药物调理养生,还通过各种途经学习养生知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期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如何养生?我国晋代养生学家葛洪说: "养生以不伤为本。"也就是说,养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要伤身。但古往今来,因不知护养或护养不当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有人痴迷于保健药品,不问真伪,也不管是否适合于自己,不惜重金,一堆一堆地往家搬。有的滥用补药,造成负作用和毒性反应,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还有人锻炼身体不懂适度不疲、循序渐进和劳逸结合的原则,造成运动量超过了身体耐受 度,使身体受到损害。还有的人边养生边伤生,这边喝酒抽烟,积习难改,那边再服药,把喝高的血压再降下来。笔者有一位晚辈亲属,三十多岁就养成黎明即起快跑十公里的习惯。结果,前年因过度运动,致使脚跟肌腱断裂,只好住院手术治疗。
那么,怎样才能不伤生呢?古代最老寿星彭祖认为“致寿之道无它,莫伤之而已。" 就是说,达到长寿没有别的办法,只是不要伤害生命罢了。彭祖还提出了伤生的十个方面: 才不逮而困思之,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
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情志、饮食、起居、劳倦等。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说: "养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欲,莫大醉,莫大忧怒,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上面这些看似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任何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要严格约束、经常提醒自己,就可以避免" 积伤至尽则早亡" 的悲剧发生,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
三.《曾国藩养生"五事"》
作 者 :苏 开 省
读曾氏家书,发现这个"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的曾国藩,十分注重养生。他把自己的养生归纳为" 五事” ,流传甚广,行之有效。 哪" 五事” 呢?一曰眠食有恒; 二曰惩忿; 三曰节欲; 四曰每日临睡洗脚; 五曰每日中晚两饭后步行三千步。
曾氏在给其九弟的家书中解释说: 惩罚忿怒,就是他自己曾说过的"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睡觉吃饭有规律和睡前洗脚这两点,他已坚持了七年。饭后走路三千步近来实行,自誓永不间断。要求其九弟" 立志行之"。
观此养生五事,既非秘笈,又无玄妙,皆为良好生活习惯而已。但是,凡"习惯"决非一日之功。一曝十寒称不上"习惯”。曾氏做事最讲究持之以恒。其养生之贵恒,于此可见一斑。
或许有人会说,曾国藩如此注重养生,为什么只活了六十一岁?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体质的后天保养,不能脱离人的先天禀赋和体质基础。曾氏早年多病,三十岁即大吐血,几于不治。在他那个年代,吐血如同当今癌症,能活过来实为不易。三十五岁又患上严重的牛皮癣,给他带来" 无生人之乐”的极大痛苦,至死未愈。
五十岁后又患高血压病,最后因此病而终。二是曾国藩一生辛劳过人,忧虑过人,所成过人。既有公务上的"压力山大",又有"功高震主" "黄雀在后" 的隐忧。这些都必然耗去常人远不能及的心血和精力。三是在曾氏之年代,年过花甲已算" 有寿",不为早逝。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养生对他生命的重要作用。换言之,如果他不注重养生,生命会终结更早。
四. 寓言《 白帆与浮云》
作 者: 苏 开 省
一艘满载货物的帆船,行驶在一望无边的茫茫大海上。那高悬桅杆的白帆,昂首挺胸,奋力向前。
浪花为白帆鼓掌,海鸥为白帆歌唱,海风为白帆送爽……
一团浮云随后追来,回绕在白帆身旁。它瞅了瞅双目前视的白帆,投过一丝谄媚的微笑,说: “可爱的白帆姑娘,你的脸儿这般白嫩,你的体态这般轻盈,你我真是蓝天大海的孪生姐妹。海风为我们插上翅膀,我们应该尽情飘啊玩啊……"
白帆似乎没有听到浮云的唠叨,目视前方。
浮云见白帆不为所动,又绕到另一边,说:"你瞧我,多么清闲!无拘无束,想上哪儿就上哪儿。可你一一整天被牢牢地拴在桅杆上,这还有什么自由?"
白帆越听越觉得不对味儿,厌恶地说: " 请闭上你的嘴巴!我之所以能发挥我的作用,就是因为我被拴在桅杆上。瞧你!就是因为没有约束,才天天东游西逛,一事无成!不错,是海风为我们插上翅膀,但我是朝着明确的目标前進。而你,却是随风飘荡,不知所终!"
浮云羞愧得不敢再听下去,偷偷地溜走了
白帆一路高歌,朝着目的地,向前,向前……
五.《 溺爱——隔代教育之忌》
作 者:苏 开 省
国人历来就有看重、宠爱孙辈的习惯与传统。尤其在连续数十年"一对夫妻一个孩“的生育政策背景下,更使得孙辈在家中如众星拱月,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了祖父母、外祖父母争相呵护的掌上明珠。
做为祖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溺爱是过分地宠爱,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原因在于,一是忽略甚或拒绝对孩子吃苦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本该由孩子自己做或学着自己做的事情,祖辈甘愿代劳,包办代替。早年有个“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歌曲,如今,背着书包往返于上学路上的,不再是“小儿郎",而是小儿郎身边的老人。表面看来,这是祖辈对孙辈发自内心的关爱。但是,关爱掩饰了溺爱,助长了孩子贪图安逸,不懂得体恤他人疾苦的行为和习惯。
二是为了满足孙辈吃喝玩乐的物质需求,祖辈宁可苦着自己。孩子要啥就买啥,许多孩子的玩具多到无处存放。过年时祖辈比着给压岁钱,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铜臭的熏染。三是不能客观地面对孩子的缺点,纵容其不良习气。有的孩子私自拿走别人的东西,受到老师批评,而祖辈却找老师"理论",言之凿凿地声称,“我们的孩子不会做这种事儿。”
古人云:"善教子者,教于孩提。"媒体不时曝出尚未成年或刚刚成年的青少年,因涉世未深而染上恶习步入歧途的事例。追根溯源,都可以找到家长溺爱纵容的踪迹。“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肩负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应当吸取教训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