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略说印度原始佛教
佛教自佛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至部派未分前一味和合,史称“一味佛教”。这时期称原始佛教时期,故亦称“原始佛教”,而原始佛教大约历时100多年。
第一节 关于佛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并非佛祖本名,“释迦”是释迦族部落的名字,因为他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人;“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有成就者的尊称。佛祖本名为“乔答摩·悉达多”,“乔答摩”是他母亲的族姓,因过去当地有过子随母姓的习俗(这习俗跟孕妇临产回娘家生产习俗有关);“悉达多”是他在俗家时的本名。
当时,印度北部有16个国家,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许多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国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属于憍萨罗国,位于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族长,又是迦毗罗卫国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在蓝毗尼花园产下太子。太子成道后尊称为“释迦牟尼”,生活于公元前565—486年间,比我国孔子长12岁。(后来佛典编撰者对此事作过如下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站着产太子,还说是从摩耶夫人右胁产出。太子刚一出生,就站起来右手指指天、左手指指地,向前行七步,便开口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典中还记载释迦佛不仅这一生有许多神异事迹,说他降生之前世就具有种种殊胜因缘:说他是应运而出之贤劫第四佛,或说他是补处菩萨之最后一生,或说他是久远已成之佛的应化身。)
摩耶夫人在太子诞生后第7天就去世了。后来太子由摩耶夫人的胞妹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摩诃波阇波提后来便成为净饭王续妃。释迦牟尼7岁开始接受学业教育,学业内容有吠陀经典、五明学、兵法及武术等等;17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太子妃,生有一子,起名罗睺罗。
释迦牟尼25岁出家。历史背景是十六国争霸时代,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国既臣属于婆罗门势力的憍萨罗国,又不断受到邻国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国族前景暗淡。当时印度在重精神解脱的宗教风气下,人们对宗教哲学思想的追求十分普遍,有不少上层阶级也选择参修各自崇敬的宗教,甚至出家成为沙门。而释迦牟尼天生智德悲德,自少具有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痛恨战争、怜悯苍生,反对种族等级制度,同情百姓疾苦,以及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追求解脱不曾间断。如上这些正是释迦牟尼出家的主客观成因。而佛典记载是“四门游观”事件:他数次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最后遇上出家沙门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的说法。
释迦牟尼出家后,开始从学于阿罗逻修禅定,因不满足此处禅修方法而毅然退出。然后选择“苦行”(是为了达到解脱而自我折磨不净的肉体的一种修行方式。在古印度,这种“苦行”流行于各个时代,受到出家人普遍崇敬),来到尼连禅河河畔伽耶山苦行林,静坐思惟修苦行,日食一麻,甚至七日食一麻。经过6年的苦行,他的肉体受到严重的摧残,险些丧命。后来接受了牧女波罗给的乳糜供养,气血慢慢复苏,再经过正常饮食后恢复了体力。释迦牟尼体会到苦行仍然觉悟不到真理,决定放弃“苦行”,然后离开苦行林,到离尼连禅河十多里外的一处适合禅坐修定的地方住了下来。后来,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禅修入定,观得三世实相,洞见三世因果,获得大智慧,开悟得道而成佛。这一年,释迦牟尼佛35岁。佛典为他留下“五载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苇穿膝”的佳话。
关于释迦牟尼佛开悟,《阿含经》上说是由四圣谛、十二因缘及四禅定等有关缘起和寂灭学说而开悟。释迦牟尼佛开悟后,最想干的第一件事是去寻找之前父王派遣保卫他安全的,后来又离开他的五位侍从。于是,他来到波罗奈城鹿野苑,在这里找到了这五位侍从,即憍陈如、摩诃男、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等。释迦牟尼佛首先向他们宣示“中道义”,说出家人既不能放纵自己追求物欲,也不能自我虐待而苦行,应该坚持走中间道路。接着便向他们开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的生灭道理。五位侍从一一领悟了释迦佛说法真谛后,成为“五比丘”,是佛陀的首批弟子,于是世间“三宝”具足。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的首次说法,被后人称作“初转法轮”。
释迦佛初转法轮后,便暂时留在波罗奈城鹿野苑,继续给过来听闻佛法者传授佛法,很快培养出近百名比丘,不久大都成就阿罗汉。其间波罗奈城长者之子耶舍,听闻四谛而出家成阿罗汉后,他父亲也寻到鹿野苑听闻佛法,后也接受了三皈五戒成为优婆塞;他母亲和妻子也受三皈五戒成为优婆夷。还有憍萨罗国的一位婆罗门的巨富之子富楼那,原本常居雪山修道曾略有成就,也来听闻佛法后皈依佛陀,很快便成为阿罗汉…等等。
不久,释迦佛便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传教,自己带着“五比丘”去摩揭陀国弘法度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弘法,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三位外道迦叶兄弟,老大叫优楼频螺迦叶、老二叫伽耶迦叶、老三叫那提迦叶,也都先后各自率众弟子改宗而皈依了佛陀,佛教僧团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
以上“三迦叶皈依”事件轰动了摩揭陀国,国都王舍城人民也都争先恐后,纷纷皈依佛教。后来,连国王频婆娑罗王也放弃了传统的婆罗门教信仰,成为印度诸多国家中第一位皈依释迦佛而信奉佛教的国王。不久,频婆娑罗王还斥巨资,在城郊迦兰陀竹林里,为佛陀兴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精舍,作为佛陀传道说教场所——这便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竹林精舍”。
随后,佛教队伍不断壮大。至佛陀成道后第四年,本属“六十二见”之诡辩论派的外道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同门皈依了佛教。舍利弗和目犍连本就聪明利根,有大智慧,为国人所宗仰,皈依佛陀后,遂成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此时,有一位婆罗门,名叫摩诃迦叶,后称大迦叶,也主动改宗皈依了佛教(此人在佛灭后成为佛教僧团的统领者);还有,来摩揭陀国王舍城经商的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富商须达多,人称“给孤独长者”也皈依了佛教(此人对后来释迦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传教起着重要作用)。这时佛教门下共有1250名比丘,都成就阿罗汉果位。
此时,身在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获悉儿子弘法传教取得大成就消息,兴奋不已,便派遣几位大臣到摩揭陀国迎请太子(释迦牟尼佛)回国相聚,以叙久别之情。释迦佛回国后,在父王净饭王的支持下,全国兴起学佛热潮,释迦族人纷纷前来求佛陀度化。释迦佛在家乡尼拘律林随缘说教了三个多月,感化了不少王宫贵族信奉佛教,而后释迦佛就到外地传教度化去了。
释迦佛成道后第五年,接到父亲病危消息,再一次回到了父亲身边。数日后,净饭王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岁(经载:净饭王是清净人,生净居天。)事后,释迦佛的异母弟难陀,堂弟阿难、提婆达多等都随佛陀出家;释迦族所役贱姓者理发工优波离,也让佛陀同等接受了皈依,随佛出家;释迦佛的姨妈摩诃波阇波提和夫人耶轮陀罗及儿子罗睺罗率领许多释迦族女众,也来请求佛陀接受她们出家,跟随佛陀。从此,佛教教团就有了比丘尼和小沙弥。
于是,佛教教团迅速壮大。释迦佛便率领僧众回到摩揭陀国王舍城继续弘法度化。后来,释迦佛应弟子须达多阿罗汉的请求,来到憍萨罗国舍卫城教化。由于有须达多的前期活动,释迦佛的弘法活动很快获得拓展。须达多还买下当地祗陀太子的庄园,修建一座“祗园精舍”赠与教团,供佛陀弘法教化。须达多此举感动了祗陀太子,太子也将园中所有祗树奉献给佛陀,所以祗园精舍也叫“祗树给孤独园”。后来波斯匿王也皈依了佛教。
随着佛陀教化区域日益扩大,教团势力与日俱增,终于出现内讧外害:内部,佛弟子中有互相争论的、不守戒律的、有嫉妒心怀不平的,等等时有出现。释迦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因心怀嫉恨而公开背叛佛陀,搞教团分裂。以婆罗门为首的外道,多次利用美女来伤害佛陀人格德望,或煽动俗众诽谤以抹黑佛教,或施以暴力打击教团,甚至杀害佛弟子,凡此种种,给当时佛陀弘法教化造成阻力。终因佛德高大,未酿成障碍,来犯者均以失败告终。
释迦佛晚年时,释迦族被憍萨罗国吞并,族人为躲避杀戮从迦毗罗卫城逃到毗发瓦那。
释迦佛自成道后,说法45年,度人无数,足迹遍布印度,主要著名驻足弘法地点有:波罗奈城鹿野苑,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灵鹫山、温泉林,舍卫城祗园精舍,毗舍离城的大林重阁讲堂、庵罗树园、猕猴河畔牛角林,迦毗罗卫城尼拘律林,憍赏弥城瞿史罗园,拘尸城婆罗林等。
至释迦佛世寿81岁这一年,即公元前485年,这时四众弟子普沐教泽,度化之事已毕,便在拘尸城示疾(身患背痛病),选择城外阿利罗跋提河西岸婆罗双树林,命阿难敷设好床位,于二月十五中夜月满时分,佛陀右侧身而作吉祥卧,从容涅槃入寂。入寂后诸弟子便将佛陀圣体移至拘尸城天冠寺,以轮王礼荼毗。这时印度有八个国家争求佛舍利,后经调停,将佛舍利平分成八份,这八国各自请回建塔供奉。另外,香姓婆罗门分得佛陀生年用过的瓶,回国建瓶塔供奉;波婆城得荼毗骨灰,回国建骨灰塔供奉。共建佛骨舍利塔8座、瓶塔1座、灰塔1座,合计10座。
第二节 关于四次佛典结集
释迦佛入灭后,众弟子为了避免佛陀遗教日久遗忘,造成各行其是、各执己说,便着手结集。据说史上有过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于佛灭后第一个雨季,由佛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率领500名上座比丘(指亲近佛陀,亲聆教诲,遵照佛陀言教行持比丘),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七叶窟结集。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复述佛制戒律,经大家确认后完成结集工作;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复述佛说教义,经大家确认后完成结集工作。本次结集历时7个月,史称“王舍城结集”,又称“五百结集”。
第一次结集结束后,由于本次结集是以大迦叶为首的少数比丘结集,未参与结集的比丘为大多数,当时就有不少异议,例如来自南方的富兰那尊者就提出想法:“…诸德结集佛法,自是。然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迦叶乃复与富兰那共论法、律,…富兰那谓释尊制而复开,迦叶则谓开而又制,终于各行其是…”(印顺法师著《印度之佛教》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第40页),这为后来佛教分裂埋下了伏笔。
其实,以大迦叶为首的这些长老思想是比较保守的,而富兰那长老所持的态度虽不为迦叶长老们所接受,但它却潜移默化着东方年轻一代比丘,这就成为后来“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佛教分裂的苗头。
第二次结集。于佛灭后约百年,一些地区佛教受到外教影响,教理有所异化、戒律有所荒弛。据后世佛典记载:西方系的阿难弟子耶舍长老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见东方系跋耆族的比丘用铜盘盛水,敛收大众投钱,说可得吉祥福祉。耶舍由此深入了解,跋耆族比丘有“十事非法”之蓄金银之事。于是,耶舍长老便回西方游说几位长老大德,发动西方系比丘到东方毗舍离城与跋耆族比丘大辩论,以正本清源,肃清“非法”。当时跋耆族大比丘认为“十事”合法,便组织众比丘等候辩论。这时,东、西方比丘大众合计700余人,在毗舍离城召开辩论大会,由双方各推代表发表意见。结果由于“十事”找不出律制依据,会议最后通过认为“十事”属非法。跋耆族比丘们终于承认自己的“十事”是非法,最终僧侣们重归和合。于是,大家借集会方便,便对经、律进行第二次结集:经方面集成五部,即《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律》方面在“五百结集”的基础上也增补了一部分,分得更加详细。由于此次集会有700余人,所以史称“七百结集”。
关于“十事非法”:“十事”即盐姜合共宿净、两指抄食食净、复座食净、越聚落食净、酥油密石密和酪净、饮阇楼伽酒净、作坐具随意大小净、习先所习净、求听净、受畜金银钱净等(以上十事请参阅圣严法师著《印度佛教史》及印顺法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两书解释)。在戒律方面,印顺大师说:“…西方系(即后来的上座部)‘轻重等持’,对饮食等细节非常重视,要与重戒同样受持;东方系(即后来的大众部)律重根本‘不拘细行’…”。
另,当时所结的《阿含经》,据圣严法师著《印度佛教史》载:“…与现在所传的阿含经恐有出入,现在见到的阿含应是部派佛教时代的圣典…”当时所结“律藏”,即《八十诵律》,据圣严法师著《印度佛教史》载:“…因为优波离以八十次诵完律藏故名。此已无从见得,今日所传的各部律藏,均为部派时代的各派所诵,故其内容颇有出入。
第三次结集。在本次结集之前,一般认为亦可称之为“原始佛教”,因为原始教义虽然在佛灭后100年内逐渐有所“新增”,但依然维持古老的教法;第三次结集后就不是“原始佛教”了,因为主张已经出现诸多分歧。
据南传佛教记载,佛灭二百年后,在阿育王时代,阿育王笃信佛教,以汤药、饮食、衣服、卧具等四事供养佛教,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令外道羡慕不已。这些外道为追求利养,便大量混进佛门,致使佛法浊垢。阿育王为了挽救这种乱象,便推国师帝须(大德高僧)为上首,率一千多名大比丘,于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目的是为了剔除掺杂进佛教的那些外道教义,于是帝须汇集整理各部派对佛法的诠释异议,交由大家讨论批判、论决正义,然后编辑成《论事》一书。佛教经典结集至此,《经》、《律》二藏可算完备,《论》藏亦初步成形。但第三次结集之后,佛教的东方系“大众部”和西方系“上座部”分裂局面也随之形成。
第四次结集,据《大唐西域记》载,这次结集是于佛灭后四百年间的迦腻色迦王朝时代,“…王因‘部执不同,无以去惑’,而请益胁尊者,胁尊者答以‘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盾’,王甚感痛惜…”,而后,迦腻色迦王推世友为上首,遴选500名高僧,在胁尊者主持下论释三藏。先造《优婆提舍论》十万颂,注释经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论》十万颂,注释律藏;再造《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十万颂,注释论藏,共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前后历时12年之久,终于功德圆满,完成结集工作。
除上述印度的四次结集外,近代也有几次结集:公元1871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2400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举行过一次结集;公元1954年,缅甸佛教在国家的支持下,又举行过一次结集,邀请斯里兰卡等南传国家与会,对巴利三藏进行严密核校,历是二年,完成《南传大藏经》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