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清明
文/梁国斌
原创 家在山河间 家在山河间 2022-04-09
东北的三月末,寒风料峭,向阳的墙角地面,倔强的小草已经露出了嫩芽,柳梢也渐显绿意,随风摇摆着婀娜的枝条,桃树也悄悄的努出点点红蕾,春天还是要来了。原本计划今年清明和家人回乡,但沈阳的疫情愈演愈烈,偌大的沈阳都静默下来,清明回老家的计划只能搁浅。这几年,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清明前我都如愿回到老家。我家就住在黄河东岸,从村西一下坡便是黄河滩。清明节家乡的习俗是要往祖先坟头插柳条的,每年上坟祭祖前一天,一定要钩柳梢的,而黄河滩石坝上有很多柳树,我们都会去河滩钩柳条。不由想起去年清明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那天,我们去上坟祭祖的情形。从村西傅作义将军纪念馆旁的坡道下到黄河滩,只见一条便桥横垮在黄河两岸,桥上机器轰鸣,车来车往,工人们正操作着各种设备,干的热火朝天。原来他们正在建设一条连接晋陕高速公路,这里要架一座黄河大桥,而我们村正是高速公路跨河大桥的必经之地。据说这座桥是傅作义将军作为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长时就提出规划的,现在终将成为现实了。
驱车在平坦的沿黄公路向南而下便是石坝。只见石坝里外,到处是盛开的花朵,白的象雪,粉的的象霞,红的似火。一朵朵,一簇簇,成片成片的,有桃花,梨花,还有樱花。初春盛放的花儿,娇艳夺目。我不由驻车而下,飞身扑进花丛中,看蝴蝶飞舞,蜜蜂恋花,完全忘记自己是来钩柳条的了。举目远眺,只见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象五彩斑斓的海洋,春风拂过,犹若阵阵波涛,起起伏伏,不由人心神荡漾,顿生醉意。不觉间,已入桃林深处,一阵风吹过,只见满天桃花,纷纷扬扬,瞬间满地绯红,让人好生感慨。“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微风吹拂,润物无声,桃花裹着细雨,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这才想起要钩柳条,赶紧拿起镰刀去向坝边的柳树。上坟总在清晨。约上本家的几个堂兄弟,在父亲的带领下,扛着铁锨,拿着柳条,拎着供品就出发了。我们这里上坟的供品有纸钱,酒水,还有一种特制的馒头,馒头上有一个鸡蛋,叫约骷髅(音),还有更大的叫子福(音),蒸子福时上面有核桃,大枣,当然还有鸡蛋。这些供品是清明祭奠的专用食品,一年制作一次。我们先来到太爷太奶的墓地。由于年代久远,太爷太奶的坟头已被填平,地里已全栽了苹果树。前一天刚下过雨,地面很湿,没走多远脚底便带着沉重的泥土。找到太爷太奶坟墓大致位置,大家用铁锨堆了个小土堆,在上面插上柳条,摆上贡品,俯身点着纸钱,然后行跪拜礼。拜祭完了,还要拿约骷髅在土堆上滚上一圈,奠上酒水。果园里的苹果树花盛开,外面粉红的花辨,里面却是洁白的,粉粉的花蕊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轻轻一碰,便掉落地上,犹如一颗颗泪珠。
我们继续往坡上进发,向大爷爷大奶奶二爷爷二奶奶的坟地走去。往年路上有开着各种车子来的,还有人行走的,这些祭祖人们的来来往往,使这条平时冷落的乡间路,一时显得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因为疫情,可能还有其它原因,队伍不算大。路上正好碰见我们本家的堂兄弟们。交谈中回忆起爷爷带我们清明祭祖的往事。记得刚上小学时,爷爷带着大伙去上坟,有好多堂伯堂叔和堂兄弟,我们的队伍举着柳条,扛着铁锨,提着食盒(装贡品),队伍浩浩荡荡。那时家里穷,平时都吃粗粮馍馍,而清明这天可以吃白面馍馍,还能吃到鸡蛋核桃这些稀罕东西,我们小孩那时都爱过清明。我曾好奇问爷爷,为什么清明要吃鸡蛋,坟上插柳条。爷爷告诉我,清明吃鸡蛋馍馍,是因为清明前一天,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朝廷下令把介子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因为介子推是烧死的,死的时候抱着一棵柳树,所以那天任何人不许生火做饭,人们只能提前做好吃的,等寒食节当天再吃。坟头插柳条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久而久之,人们纪念介子推也祭拜自己先祖,清明节气和寒食节又紧挨着,随后清明节便代替了寒食节。
树大分枝,人多分家。我们原来的大家族,随着爷爷老一辈的故去,子孙繁衍,开枝散叶,分成了几大分支,但共同的祖先和一样的血脉又彼此相连,正应了古人的话,打断骨头连着筋,虽然分开了,但都不忘我们共同的祖先。来到爷爷和奶奶的墓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桃园。后边是高耸的山坡,前边是一条沟,直接通向黄河。父亲清理好墓碑前的空地,点着纸币,轻风拂过,袅袅青烟,升上天空。片片桃花也正纷纷扬扬的往下飘落。粉红的花瓣在爷爷和奶奶的坟头上也落下不少。纸币燃烧的火苗里,我仿佛又看到爷爷和奶奶的音容笑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身旁的小孙子不知道我为什么流泪,急忙拉着我的手说,爷爷别哭……清明将至,忆起往年的清明节,便又想起慢慢老了的父亲,今年只能由他带着几位堂兄弟去上坟了,心中不由黯然神伤。遥想当年爷爷矫健的身影,眼见腰背佝偻的父亲,还有浅浅的皱纹已经爬上了我自己的额头,过去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一声叹息过后,我又回到了现实中来。疫情阻隔了我的回乡路,却挡不住我一颗思念的心。黄河滩那满滩的花红柳绿,后山上那满坡的老树新叶,田里麦苗绿油油,农户炊烟缕缕飘,人欢马叫,鸡鸣狗吠,那是一副最美丽、最温馨的老家风景画。天空淅沥沥的小雨,仿佛看见踩着泥泞的人们,踏着先人的足迹,迎着风雨慢慢向坡上爬着,追忆着自己的先祖,告诉他们又是一年的春天来了。
时间的流逝冲刷旧有的记忆,却又给我们带来新的未来,我们只能大步往前走。

作者简介:梁国斌,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人,民建会员。现在东北从事经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