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 人
作者/侯振宇
瓷人,是陕北人的土话,其意是说这个人憨厚诚实。无论为人处事是个厚道的人、公道正派的人,重情重义的人,义气风发的人,一根筋一鼓劲的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敢做敢为的人,勇往直前的人。
为什么陕北出瓷人。这与人出生的地理环境有关,北人高大宽厚,南人聪明灵秀。北方高山大川,南方河流纵横。造就了人生活习俗观念的独特各异。黄河文化,人多注重传统,长江文化,注重创新。
陕北,地处晋陕大峡谷以西,陇西以东,关中以北,内蒙以南,毛乌素沙漠,黄沙漫漫,迫使榆林城三次南迁;黄土高坡,沟壑嶙峋,蜿蜒曲折,叠嶂交错。有风天昏地暗,有雨泥泞不堪,少雨缺水十旱九不收。基本就是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

陕北泥塑艺人全国农民歌王苏文演唱的《乞雨调》,如泣如诉如撕肝裂肺的呐喊;王二妮云飞演唱的《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双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出了大门口”。《泪格蛋蛋掉在沙蒿蒿林》,“一个在那山上约,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个话话招一招手”。形象生动凄凉伤感的唱腔,打动人们的心房,也是陕北的真实写照。
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演唱的《绣金匾》,声情并茂,如呼似唤,让后人无法超越。
这些歌曲多情苍凉悲怆无奈感恩的心情也将陕北表达的一览无余。
历史上,榆林延安是镇守北疆的边关,万里长城巍峨壮观跌宕起伏,镇北台屹立坚挺。经常与胡人展开拉锯战。

唐代陈陶的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宋范仲淹的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均详实载叙了昔日陕北的贫瘠景象。
还有明朝关中大地震,从山西大槐树下迁移来的人。
无论从地理上来说还是从历史的原因所讲,陕北人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是民族大融合的地方,榆林城的四合院有北京的风格,饮食汤汤水水又有南方人的习惯,这些都可以说明,江南才子游历题诗作赋,商贾云集(镇川堡改革开放被誉为小香港),货畅东西南北,朝廷大员镇守边关,迁移屯田。也造就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日久天长,便成了地地道道的陕北人。

榆林红石峡,延安宝塔山摩崖石刻就是历史文化的真实见证。
陕北这么苦叫的地方出了四大美女之一貂蝉,这样名贯古今的美人是小米养大的,那个地方就叫米脂。出了英雄刘志丹谢子长等等名人。出了担大粪的李有源唱出了《东方红》,唱遍全世界,唱到外太空;出了柳青路遥刘成章这样的灵秀之人。柳青(陕北吴堡人),1952年任长安县委副书记,1953年辞去副书记,住进皇甫村深入生活,历时七年时间,《创业史》第一部出版,是陕北人,也是一个瓷人。《创业史》影响了一代人,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刘成章等都求教于他,而且他们都写有纪念文章,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以致于才有了文学陕军东征。路遥(陕北清涧人)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早上从中午开始》,路遥为了写作忘记了家庭,丢掉了性命,获奖了没钱上北京,灵秀之人,其实是个瓷人,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更是著作等身,书法绘画独特;刘成章(陕北延安市人)是诗人剧作家,衰年变法,改写散文,将散文和信天游与个人经历情感创造性的结合起来,别具一格,如同嫁接的酸枣有形有味有色彩,《高根鞋响过绥德城》《安塞腰鼓》《羊想云彩》,让人欲罢不能。还出瓷人,如高西沟的高祖玉,治沙人石光银,护林老人马思恭等瓷人使毛乌素大漠变绿洲,使黄土高坡披上了绿装。

坚 守
“陕北有个高西沟,我家就住在沟里头”。
高西沟地处无定河流域,距离米脂县城二十公里。与陕北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区别,一样样光秃秃的山,一张张苦愁的老婆脸,一满满丑陋没法看,十年就有九年旱,几家没有不逃荒,谁人有幸不讨饭。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展征山治水,搞起了土地利用“三三制”,三分地种粮,三分地种树,三分地种草。阳坡修梯田,沟底打坝建水库,经过四届党支部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使黄土高坡变成青山绿水,假如你身临其境,会觉得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高西沟三代人经历了四十年,前二十年红遍天,62年人民日报以《山区农业的生命线》报道高西沟,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高祖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后二十年冷清了。无论红火了还是冷清了,高西沟人不骄不躁不灰心不松套,坚持“三三制”不变调。四十年来一橛头一橛头挖,一铁铣一铁铣铲,一面坡一面坡平整,一道沟一道沟治理,一棵树一棵树裁种,使高西沟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试范点。2021年9月13日,到高西沟调研,高兴地夸赞“你们的思路是对的”。假如你到高西沟,一定会感到:
坡头地畔果树高
梯田里边谷弯腰
阴坡地上羊吃草
大坝水面鱼拌膘
口音性格没有变
吃穿住用全变了
沟里家家无闲人
老婆老汉把客招
旅游观光车排队
你看日月嘹不嘹

担 当
毛乌素沙漠使榆林城三次南迁,春冬有风沙迷眼,夏天热浪烤死人,寸草不生,鸟兽无踪,沙进人退,埋没村庄城镇。
石光银,陕北定边人,1952年出生,18岁入党,20岁担任大队长就带领群众开始沙治沙。取得骄人成绩,荣获“七一奖章”。
他以多种形式大搞治沙活动。
一是1984年他辞去农场场长,承包荒沙荒滩22.8万亩,已治理19.5万亩,植树2000多万株,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近10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覆盖率达65%,为阻挡荒沙南侵,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开辟了历史先河。
二是组织207户农民,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农民治沙公司,探索出“公司加农户”,综合开发,多业并举,以治理促发展,以开发保治理的产业化治沙新路子。
三是他出资实行生态移民,把生态恶劣地区的50户特困户迁移到自己承包的沙地上,为他们盖房子,打水井,分口粮田,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
四是他组织80多名农民办起“农民文化夜校”,组织他们学文化学技术。
五是投资数万元建起了“黄沙学校”,解决孩子们入学远入学难的后顾之忧。
六是无偿为当地农民提供树苗50万株,种子4000公斤,打井160眼,先富带后富,促进治沙脱贫的全面发展。
治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谈谭,工程艰巨,困难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治沙首先是固沙,用秸秆将沙田网格化,再深挖栽种树苗,种草,还要打井浇水,辛苦劳作,吃住在沙窝里,睡觉听沙涛狂吼,吃饭能吃半碗沙,栽树十种九不活,你说可怕不可怕。没有信念,没有意志,没有耐性,没有坚持,没有群策群力,没有政府支持,没有社会各界的帮助,要完成这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是不可能的。
经过五十多年,经过千千万的石光银的努力,人进沙退,植被达到96%,榆林有个叫东沙西沙的地方,曾经的沙梁沙丘不见沙,现在是高楼大厦。真是人间奇迹,受到联合国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传 承
延安有柏树掩映的桥山,有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黄帝陵,有五千年前黄帝手植柏,“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号称世界柏树之王,也证明了中国人爱护树木珍惜环境的光辉岁月。还有一位九旬护林人马思恭。
故事要从1956年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延安组织召开“陕甘晋蒙豫五省(区)植树造林大会”,参加这场造林大会的有25个省(区)1200名青年代表出席,中共中央还发来贺电,会议有报告,有交流,有亲自在宝塔植树造林。这次会议,是对植树造林传统的继承,是对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的回报。马思恭代表延安参加了大会并荣获一枚纪念章。
这枚纪念章,马老保存了57年,也坚持植树造林57年,不仅自己坚持,还带领家人一起植树。
在无数个马思恭坚持下,在一届届政府组织下,二十年来,延安的植被覆盖率由46%增加到81%,延安的山绿了,延安的水清了,延安的变化太大了。红都延安,奋斗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
陕北,出美人,出灵人,出英雄,也出瓷人。不论做什么,都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做,正如高祖玉石光银马恭,坚守,担当,传承,正如毛主席写的《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以及愚公的子孙,一定能成功,沙漠变绿洲,荒山变良田,植被生态平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荫庇子孙,泽及昆虫,建设美好家园!
瓷人不瓷,是比别人多了几分坚持和认真。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没有创造不出的奇迹!
你若不信,陪你一起陕北行,也做一个瓷人,感受瓷人精神,目睹瓷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举,瓷人奇人超人。
你修饰了大地的脸
皱褶在你面颊挂满
你劳作在黄风之中
一双大手长满老茧
几十年的忘我坚守
荒沙秃岭绿洲盎然
脱贫致富住上高楼
再不走西口流泪蛋
瓷人瓷事造就瓷福
民歌老酒美赛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