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在家就在
文/胡杨
正月初八是娘离我而去五周年的祭日。这一天我将自已关在屋里,两眼含泪呆呆地看着母亲的遗像。点燃香烛的烟雾在娘的像前缓缓上升,缭绕的香烟挡住了我的视线。娘的遗像仿佛在晃动。娘在弥留之际躺在我的怀里,那满头白发和刻着历尽沧桑的面容,与贫困抗争了一辈子的老人艰难地,断断续续地嘱托未了的别言时的情景,又回到眼前。“你的眉头一皱,我就来到了人间。从此后我给你带来辛劳无边。你牵着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一首电视剧《娘》的主题曲在我耳畔回响,一丝丝温暖的情愫在心中扩散。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与娘相依为命的那段艰难岁月。
难忘的1958年,让我刻骨铭心。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抹不去的辛酸和无奈,是娘领着我们6个孩子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在那一饱难求的岁月里,7口人的吃饭问题是最让娘犯愁的大事。当年屯子里的壮年劳动力都被抽调到四平市炼钢铁去了,父亲也在其中。那年秋冬之交,在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公社和大队干部来到我家,对娘说"你们赶快收失一下东西马上搬家。你们这屯子上边决定养猪了,每家的房子都做猪舍了"。娘说,"我们家男人搞钢铁去了,让我领着6个孩子到哪去"?上边的干部说“都安排好了,到山后的那个屯子去。你们这屯子只留一户队长守屯子,其余全搬走"。无论娘怎么说也无济于事。我们赶忙把家里最值钱的老柜和两口大缸,一口大锅装上了马车,伴着夜幕的秋风,带着留恋不舍的心情,望着栖息过的老屋一步一回头地告别了曾经给过我无数次欢乐和辛酸的老家。当天全黑下来的时候,坐着那辆摇摇晃晃的马车来到了老家山后的那个屯子。当地的干部领着我们住在刘富大叔家一个闲置多年的老屋子里。娘点上煤油灯后,到按村干部指定的场院里背回柴禾烧炕。又拿着盆到生产队大食堂打回一盆稀粥。吃完饭后己是夜深人静了,我们母子7人蜷缩在四面透风的屋里度过了一个不眠的漫长之夜。
贪穷没把母亲压倒,以她那瘦弱之躯代替父亲挑起支撑倾斜欲坠的破家,用她那慈善的母爱呵护我们。每天到大食堂打饭,一盆稀粥和7个用玉米叶子熬成淀粉的黑窝头一大六小。大的是在生产队劳动的娘的那份,小的则是我们六个孩子的。娘总是把她那份让给我们吃,她喝稀粥,还得到生产队干那繁重体力话。几个月后,4岁的小妹终因没能抵住那场饥荒,在一个静谧安宁的寒冷冬夜离开了人世。娘抱着她哭了一夜,是隔壁房东刘大婶把孩子抢了过去扔在了他乡的后岗子上。这样下去不行,得想办法。娘强撑着身心交瘁的病体趁着月色同年仅12岁的大姐翻过一座大山来到老屯子场院里背回一麻袋去年的甜菜叶子,往返十几里地背回家,用大锅煮熟给我们充饥裹腹。打我记事起从来没看见娘和我们一起吃饭,总是我们吃完了剩下的她再吃。
第二年的春天,父亲从四平回来了。过了几个月,我家也从那个曾经给人留下伤迹斑斑的屯子里迁回了山南的老家。“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思乡恋土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还不等到屯子时我就跳下马车,疯了似的朝老屋跑去。眼望那阡陌荒芜的村路,执着地守在村头的老树和安身立命的老屋前放声大哭。伤感与悲凉从心底升起,把那些本不该是孩子承受的压抑倾诉出来,把两年来埋藏在心里的委屈全部喧泄出去。老屋依旧,家徒四壁的墙上,走时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房上增添了很多蒿草随风摇曳,在诉说着离别时这里发生的一切。
在我上学的那一年,在大腿长满了疮,高烧不退,是娘四处寻医问药。躺在娘的腿上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朦胧中还时常听见娘哭泣的声音。
1972年,在我被招工参加工作的那天,从来没看见娘布满愁容的脸上绽开了少有的笑容。为我打点行囊时嘴里不断叨念"儿子,这回可出头了。要好好干,听官家的话,千万别犯错误。咱家几辈子都是给人家扛活的,在咱这穷家出来你一个吃红本的可不容易呀"。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娘的话时常响在耳边。在娘日渐衰老的几年中,每次回家探望时,她都与我屋里屋外形影不离,问这问那。特别是每次告别时,都是我最难受的时刻。我不敢近距离回望娘那苍老的面容,我怕娘流眼泪,娘也怕我伤心。当走出家门一定距离时我回头望去,在门外的老娘抹着眼泪,望着我渐渐远去的背影……
流年逝水,沧桑如梦。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娘。娘是家的代名词,家是儿女的避风港。娘是儿女倾诉的对向,儿女是娘牵着的风筝。无论你走多远都割舍不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挂念。愿有娘健在的儿女们多回家看看,看看把你带到这个世上的老爹老娘,别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图文无关)
王长顺,笔名:胡杨。吉林省双辽市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双辽市文联作家协会会员。桃李文化传媒签约作家。作品分别获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的奖励。也曾获本市“五个一"精品工程奖。2021年在全国抗疫作品大赛中,散文诗《不朽的雕像》获全国大赛一等奖。同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作品大赛中,散文诗巜东方升起的红日》获第八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同年,在庆祝建国七十二周年,散文诗《红旗颂》获全国"三亚杯"文学大赛金奖。著有文集《散谈杂说》诗集《案头歌咏》各一部。
胡扬老师散文“娘在家就在”读后令人振憾,在引起共鸣的同时,也警醒我们同龄人对过去的怀念,苍桑岁月,每个家庭都一小帮孩子,是怎么熬过了那艰难的岁月。母亲就是家,是支撑这个家的帐篷,遮风挡雨,无怨无悔,终期一生。尤其是结尾,愿有娘键在的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把你们带到这个世界的老爸老妈,莫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
文章浅显又深刻,无不痛心疾首,时不我待,投桃报李,延续传承。
(点评:萧海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