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略说古印度宗教文化思想
佛学泰斗印顺法师说:“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者,与印度固有之文明关涉颇深。故欲为印度佛教流变之鸟瞰,应一审佛教以前印度文明之梗概。”(见印顺法师著《印度之佛教》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一章第1页)而今,我响应大师的教导,认为在编撰此书时,有必要将“略说古印度宗教文化思想”放在第一章阐述。
第一节 印度古代历史概况
印度,古时称“婆罗多国”,我国古书译称“天竺”,后因印度河而改称“印度”。国域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位于亚洲西南部,与我国新疆西藏接壤;南朝印度洋,北靠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东有孟加拉海、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西有阿拉伯海、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此圣地由于大山大海环绕,几乎与世隔绝。
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250年,印度流域已经出现城市文明,史称印度河流域文明,所以,印度文化就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此时的文明已经进入青铜器时期。
公元前18世纪,外族的仍过着游牧生活的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族人普遍信仰有神,各小家族都信奉神,由其家长主祭。祭神赞歌祭词人人都会唱颂,其时所产生的《梨俱吠陀》,成为印度宗教文化的源泉。
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大部分氏族定居于恒河平原。他们本来专务畜牧,定居后也从事农耕。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共同祖先为氏族集团形成村落,以集团氏族形成部落,部落的首长称为王。社会发展形成四姓阶级,即实行种姓制度,贵贱分置:最贵是婆罗门种姓,是把握宗教祭祀大权的僧侣贵族;其次是刹帝利种姓,是掌握政治军权王者和武士贵族;再次是吠舍种姓,即平民百姓;最贱的是陀罗种姓,即丧失一切权力的奴隶及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原住民。从种姓制度可以看出,在古印度宗教僧侣是非常受人推崇的。
其时,继《梨俱吠陀》之后的三《吠陀》及《梵书》、《奥义书》相继编成。婆罗门规定人的一生须去经历四期生活:1、净行期——规定每个人,7岁至11岁时,须先出家拜师学习《吠陀经典》,学业有所成就再回家;2、家居期——即成年期在家生活,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执行家长的祭祀义务;3、森居期——即壮年后期再度过出家生活,入森林修禅定思维、修苦行;4、游行期——即老年期过游行生活,修行完备,放下所有,身心清净作乞士(或称行者)。
同时,婆罗门还制订了家庭祭祀和天启祭祀的规则:1、家庭祭祀——有受胎净法、出胎净法、起名净法、养哺净法、剃发净法、入法净法、归家净法、结婚净法等;家庭日常有五大祭祀,即神祭、梵祭、祖先祭、万灵祭、人祭等;还有一年中定期举行七个祭祀。2、天启祭祀——有置火祭、火祭、新满月祭、初穗祭、四月祭、供兽祭、苏托剌末利祭等七种供养祭;还有八种苏摩祭,即赞火祭、力饮祭、即位祭、马祠祭、奉乳祭、火坛祭、人祠祭、一切祠祭等;又有葬仪,即焚骨仪式、拾骨仪式、供饼祭,等等。
公元前6世纪,印度部落大部分过渡为国家,出现许多或大或小王国。后在列国纷争中,摩揭陀国以强取胜,在恒河流域南岸建立第一个帝国。
到了公元前4世纪,摩揭陀国已经统一恒河流域及印度中部一些地区。其时,帝国中心便从气候温和的印度河流域向酷热的恒河流域迁居,从而民众喜好退隐山林坐禅守静,民性渐由乐天而流于厌世,于是出家风气、玄理辩论、外道修行遍及全境。这时雅利安人已经由北印扩展到南印,直至占有全境,并渡海而占居锡兰(斯里兰卡)。
公元前2世纪,摩揭陀国到了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时期,除南部边远地区外,几乎整个印度并入孔雀王朝版图,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大统帝国(当然,在孔雀王朝版图之外仍有许多小王国存在,《仁王经》载,包括摩揭陀国在内,有十六国。后来阿育王死后,帝国出现分裂)。
在列国纷争和帝国统一时代,印度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此时,四种姓秩序动摇,王权渐次驾乎婆罗门之上,即四种姓以刹帝利为首,婆罗门开始走向衰落。非婆罗门教主义抬头,人们不再受婆罗门约束而别立教派,又分别产生数论、瑜伽、胜论、正理等所谓正统派,和顺世派、耆那教、佛教等所谓异流派。其中,许多教派理论颇具哲学性。他们哲学性的演进是应刹帝利族倡导,所以这时期的文明称为刹帝利文明。
第二节 印度古代宗教性的典籍
印度古代宗教,以婆罗门教为主、为最,其它宗教的出现,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事。婆罗门教所信奉的根本圣典是《四吠陀》。《四吠陀》由“吠陀本集”和“吠陀末书”两大部分组成。
一、“吠陀本集”,由四部《吠陀》组成:
1、《梨俱吠陀》——是最早出现的,是赞颂集。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约于公元前14世纪前后编纂。在“吠陀本集”中占有数十卷之多,计1017首诗篇,全为韵文,共10580颂。其传承的主要派别有5派。
2、《娑摩吠陀》——是后继出现的,是歌咏集。在“吠陀本集”中仅有2卷,全为韵文,有1549颂,均为祭祀用诗篇。其传承的派别古说有百派,现所知仅2派。
3、《夜柔吠陀》——是后继出现的,是供牺牲品时祭文集。约于公元前10世纪或晚编纂,分《黑夜柔》与《白夜柔》,为韵文散文。其传承的派别古说有百派,现所知仅5派。
4、《阿闼婆吠陀》——它与《夜柔吠陀》同时出现,是祈祷消灾的咒语集。与前面以祭式为主的三《吠陀》不同,此《吠陀》是以咒法为主。在“吠陀本集”中有20卷,730首诗篇,6000颂,以韵文为主。其传承的派别古说有五十派,现所知仅2派。
这四部《吠陀》本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赞诵部分与作法部分。赞诵部分,是供养或歌颂火焰、太阳、雷电及风等神格化的自然现象,是关于祈求健康、财富、长寿、儿孙、家畜及灭罪的祈祷文;作法部分,是关于祭祀仪式的诠释。
二、“吠陀末书”,由《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三书组成:
1、《梵书》:是对祭祀方式方法作解释说明。刚开始只是作为对《吠陀》作注释的用书,后来也逐渐被尊为圣典。“吠陀本集”在传承过程中形成多派,而《梵书》也随其派别而形成多派,可见“吠陀本集”与《梵书》是极为密切的。
2、《森林书》:是继梵书之后关于祭祀活动的理论根据。《森林书》《奥义书》可谓是《梵书》的续编。其中《森林书》极为私密,不外传,授弟子时必须远离人群,到幽静的森林中传授,所以叫《森林书》。
3、《奥义书》:是由森林书演进而来的颇具哲学性书。《奥义书》义理极为玄秘,说能破除人的欲望与迷情,具有至高无上的“梵”的思想内涵。由于内容富有哲学性,所以流传广,版本也多,分立为《古奥义书》与《新奥义书》。
《四吠陀》,从狭义上讲,是单指“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吠陀;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吠陀末书”,即《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三部书。
印度古人认为,这些《吠陀》圣典都是由远古圣人受神的启示所诵出,都是天启神智所示,极具神圣。而“吠陀”就是神圣智慧的意思。《四吠陀》在古印度都是由婆罗门教以口诵而代代相传,并且禁止陀罗种姓学习。
而后出的“吠陀支分”,则是《吠陀》本集和末书之外的六种辅助书(论书),叫“六吠陀支分”,也叫“吠陀六论”,即《劫波经》、《式叉论》、《毗迦罗论》、《尼鹿多论》、《阐陀论》、《竖底沙论》等。
其中《劫波经》是专谈祭祀仪式的书,后为人所重而成为经典,也最早被称之为“经”的典籍,由三部分组成:1、用来说明各种法规的《法经》;2、用来说明祭官所司大祭仪式的《天启经》;3、用来说明家长所司小祭仪式的《家庭经》等。
其中:《式叉论》是说明各《吠陀》中诵词发音方法的,后成为一种发音学;《毗迦罗论》是说明各《吠陀》的文法语法的,后成为一种文法学;《尼鹿多论》是说明各《吠陀》中比较难懂的词语的,后成为一种词典;《阐陀论》是说明各《吠陀》中颂偈韵律及作法的;后成为一种韵律学;《竖底沙论》是说明各《吠陀》中天文与算数的,后成为一种星算学。
而后出的“副吠陀”,是《四吠陀》圣典的附带的学术书,由说疗病健身的《阿由吠陀》、说军事的《陀菟吠陀》、说音乐舞蹈的《乾闼婆吠陀》及说处世应用的《事论》等组成。
古时候印度,除以上《吠陀》系列外,还有“两大史诗”和《往世书》。这两部史诗叫《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属世俗文学,而非纯宗教典籍;其内容涉及宗教、哲学、政治、伦理、文学等等,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往世书》跟两大史诗一样,也不是纯宗教典籍,而是神话传说总汇,但又包含多种学科资料,具有百科全书性质。有《十八部大往世书》和《十八部小往世书》之分,其容量之大是两大史诗的三倍,内容分五大种类:1、世界之创造,2、世界毁灭后之再创造,3、天神与人仙之谱系,4、各个摩奴时期,5、帝王谱系等。其中“世界之创造”和“世界毁灭后之再创造”是古人对宇宙生灭规律的认识,颇具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