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真名士自风流
——读李城外《向阳轩诗稿》
胡武生
我一向对今人写古诗,持未置可否态度,以为再难有古人的那种典雅、意蕴和境界了。近捧读李城外先生《向阳轩诗稿》(中华书局2020年10月版),自第一首《重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便为之所吸引:“曾羡沈郎六记美,何如杨氏婉约文。回眸且说家常话,情到浓时只信真。”前二句以《干校六记》媲美沈复《浮生六记》,虽溢美而不露痕迹,流水对的运用也极自然,后二句概括《干校六记》特点,却又分明是一联警句,整首诗点到即止、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颇合唐人风致,不觉令人涵咏良久。
因彼此熟知,在《向阳轩诗稿》有些作品中,我竟是诗中人、当事人、知情人,诗歌背景、创作情形、作者情感,甚为清楚。如此边品读边忆及往事,不禁感慨系之,久难释怀。因有所获,自然想着将这所得向更多的人推介。这里不妨以我所认为的关键词,拈出“真率”“真实”“向阳湖”“诗痴”四个,兹一一论之。
真率——诗如其人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若想真正理解《向阳轩诗稿》,深解“其中味”,未知城外其人,便有隔岸观景、隔靴搔痒之憾。
城外先生一度是我的采访对象、朋友、领导、同路人,于是,我便有机会以各个视角走近他,了解他,这确乎是我的一个幸运。城外先生给我的最大印象,便是真率,这种真率,是毫不掩饰的那种,近乎孩童的天真。这种性格和行事风格,在当今官场上,恐寸步难行,故他虽极早便逢为官之机遇,最终却留下许多遗憾,这是必然的。但这种性格,却恰好适合为文,尤其是写诗。我不禁想起一代词帝李煜了,以他那般赤子之心,如何做得帝王?而在词的世界里,他却是当之无愧的词帝。
城外便是以这种真率之性格,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步入这文学之殿堂的。我们不妨看《访臧克家老,忆姚雪垠先生评<忆向阳>》一诗:“文案一桩忆向阳,姚文偏见欠周详。臧诗自有田园味,己欲施人为哪桩?”题下有一注:“《上海文学》于1979年第1期发表姚雪垠《关于<忆向阳>诗集的意见——给臧克家同志的一封信》。”大家不妨找来一读。臧、姚都是当代文学大家,二人关于臧克家《忆向阳》诗集的争议,为文学史之公案,一般小辈如我等,避开犹不及,岂敢在其中选边站?但城外似乎毫无顾忌,白纸黑字,心里怎想笔便怎写。其实,就在《访臧克家老,忆姚雪垠先生评<忆向阳>》诗的同一页,城外便有《京城访姚雪垠先生》一诗,他对姚老是极尊重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忆向阳》问题上反对姚老的观点。这就是城外,对“诗”不对人!
城外的此类真率颇多。《荆楚文化论坛发言质疑“灵秀湖北”说》一诗对湖北广告语“灵秀湖北”提出质疑,认为“自古长江多壮美,从来灵秀属江南。张冠李戴无公认,他日卿名或再颁”,在“大庭广众”之下质疑经多少专家、学者、领导反复推敲、讨论并最终圈定的一省之旅游广告语,直令人为之捏一把冷汗。再如城外曾担任咸宁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五年,正干得风生水响之时,却因坚持原则被人诬告,突然调离变换职务,个中缘由,我是清楚的,在事情原委尚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先行调离,他确实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但一般官场之人多半会“坦然”接受,甚至在面上还要说几句“感谢领导关心”之类的话,哪怕心里耿耿于怀也要顾忌领导面子,但城外绝不!不仅在领导找他谈话时直言表达了不满,还于一月之内连续写下《惜别党校(二首)》《惜别党校之三》,一年以后又写下《惜别党校之四》,其中“鄙卑竟赚通行证,高尚沦为墓志铭”一联,醒人耳目。苏东坡云:“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当今社会,不随波逐流而敢于直陈己见者,何其少哉!
真率之人,因无机心,故最适合交朋友。因为真率,城外先生的莫逆之交颇多,不少人仅一面之缘,却也能成为肝胆相照的朋友。我所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是嘉兴名人范笑我,他原本是一名司炉工,却由于对书情有独钟,斗胆请冰心老人题写“秀州书局”四字,从此主持秀州书局多年,出过《笑我贩书》四编。也许是共同的爱好——书痴,加之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事风格颇为相似,城外一直有一见如故的夙愿。那是2015年11月29日,我们两人在杭州参加全国党校系统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中不少人在会议间歇去西湖晤许仙、白娘子、白乐天、苏东坡了,城外却带着我驱车赶往百余公里外的嘉兴,历经身份证遗失、买票退票、向朋友借车等种种波折,差不多天黑时分好不容易在范先生堆满书籍、光线黯淡的个人工作室里会面时,主人定不知道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见面不足半个小时,城外却有了却夙愿的快意,且看其当日的《初晤嘉兴范笑我》诗:“远隔千里若芳邻,晴好欣来会范君。独秀一枝何处觅,书局已逝叹知音。”半年后,城外因到上海参加张慈中先生书籍装帧设计艺术馆开馆仪式,又得空赴嘉兴拜访范笑我先生,城外有《又会范笑我君》诗:“城外多情应笑我,又寻隐者到嘉兴。埋头故纸何其乐,不计书林赚美名。”不过这一次我未同行,未知其经历如何。此种真率,确乎有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味道,当今之世,可谓罕见。
真实——史的价值
李贽云:“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城外其人既如此真率、怀抱一颗童心,则其文字之诚挚、真实,也便自然而然了。
《向阳轩诗稿》中的诗歌,大抵诗人冲口而出,真情实意,有感而发。真实的文字,首先便会生出打动人的力量,艺术上自高一筹。故李贽又云:“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不过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向阳轩诗稿》中的诗歌,皆诗人一时一地有感而发,记录了诗人某时某刻之真情实感,可谓真实片段之记录,而这些片段连缀起来,自然便成了一条线、一段历史了。
城外是有心之人,诗歌创作年月日皆附于诗下,自1993年8月1日始,至2019年12月31日止,计26年多漫长岁月。这26年,诗人自而立之年至临近退休,正是其一生成家立业、生命勃发异彩之时期,诗人以诗歌相随相伴,这是一个诗化的26年。诗人以《诗化的年轮》作为跋语的标题,颇有意味,个中冷暖,也许只有他自己体味最深罢。
以26年记录一个人的历史,真是有些奢望的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向阳轩诗稿》深具史的价值。而这种史的价值,我以为至少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的奋斗史。他少年时上山下乡,读电大,又从县城到地区,机缘巧合做了领导秘书,从地委办到“冷衙门”政协,再辗转于市直几个部门当领导,每一个人生的节点必以诗记录所思所想,如《从市委办调政协主持文史委工作有感》《主政市新闻出版局有感》《市文化体育与新闻出版两局合并有作》《市委党校履新》《惜别党校》《调任市档案馆馆长有感》等,仕途有顺逆,情感亦不免或喜或悲,正如诗人聊以自慰的:“转岗六轮嘲小我,仕途苦旅沃文田。”此外,《向阳轩诗稿》还记录了诗人在文学之路上逐步成长的历史,《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有作》《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感怀》《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感赋》《加入世界华文文学家学会有作》数诗大致勾勒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成长史,“常去湖边散步,笔耕奋蹄扬鞭”是自勉,也是其文学之旅的写照。城外是胸怀诗和远方的,《向阳轩诗稿》相当一部分诗篇记录了他行走于大地河山时,对自然山水的畅快抒写,对历史人文的追忆思索。且看其《登泰山》诗:“学诗方晓冒尖难,望岳一篇压众山。健步登临真惬意,世无难事只登攀。”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形象呼之欲出。
一部家庭的历史。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着的妻子。《向阳轩诗稿》中记录家庭、家人、亲人的这一部分诗,数量不多,却最为打动人。《送致婷至同济医科大学攻读硕士》云:“妻今城里住,城外两头牵。满算三年硕,娇儿已少年。”诗人自注:“儿子李熟了今年十岁,时在通山与外婆一起。妻在省城,我在温泉。”记录了一家人身处三地,一段特殊而艰辛的早年奋斗的经历。另有《夫人骨折陪护记感》《送致婷至新加坡进修有赠》诸诗,“但求疼痛君移我,宁可劳辛懒渐勤”“学有所成为次要,平安往返第一条”,一片殷殷之情,感人至深。而《春日与妻儿游十六潭》“偶有清闲日,公园赏景观。全家留个影,点缀水中山”,则记录了全家一次难得的惬意之游。“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向阳轩诗稿》中记录李熟了的诗,如《送李熟了上中央戏剧学院读研》《李熟了在京创办蟒国剧团寄语》《喜闻<失忆症•蟒国>在大理演出成功》《贺蟒国剧团在京首演成功》《贺李熟了获评<新京报>“新锐戏剧人”冠军》《贺李熟了导演<年轮怪>在京首演成功》《贺李熟了以总分第一名考上中戏博士生》等,则意外记录了一个年轻人独自在北京打拼之“北漂”史,《示儿》之“常思中戏求学日,勿忘东吴壮志时”句,则寄托了作为一名父亲的希望与勉励。此外如《悼父亲李南山》《清明怀念父亲》《岳父万同百年祭》《父亲二十周年祭》《贺岳母大人九十大寿》等诗,则表达了对抚育自己成长的老人的拳拳之情。不经意间,《向阳轩诗稿》已然勾勒出一部家庭、家族的数十年历史。
向阳湖挖掘史。这部分因其分量重,非单独列出不足以显其要,故此处不单独论述。
向阳湖 —— 一个人的文化苦旅
城外先生与向阳湖,套用一句广告语,“地球人都知道”,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和向阳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早已是你只有我、我只要你了。向阳湖差不多是城外先生毕生的事业,故他被誉为“文化李向阳”“向阳湖中的一尾鱼”。 《向阳轩诗稿》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城外先生挖掘向阳湖文化、打捞向阳湖这艘历史沉舟的历史。
如果说《重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一诗做了某种预言的话,写于1994年1月28日的《读新版<咸宁市志>》便拉开了作者挖掘向阳湖文化的大幕。诗有一段较长的自注:“《咸宁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其中‘大事记’称,1970年3月(记载有误,实为1969年),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办‘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家属六千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1973年年底,干校停办,1974年干校全部人员(含家属)先后返校。”作者叙述看到这一段文字时的情景是“夜翻市志惊生叹,大事几行亮眼珠”,遂生出“多少名流奔干校,成批雅士撤京都”的感叹,却又以为“离家不幸咸宁幸,贺岁屠苏万木苏”,暗生“吾辈倾情淘富矿,中华唱响定能图”的宏愿。由此出发,李城外便开始了一段篆刻着“向阳湖”三个大字的文化苦旅。
这其中有他抢救性挖掘,采访这些向阳湖文化名人的种种故事与经历,如《访臧克家老,忆姚雪垠先生评<忆向阳>》《访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访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收悉冰心先生为向阳湖题字》《采访中央文史馆张世简等六馆员》等。从这些闪光的名字,便可知这些诗歌史的价值。这些诗,对于了解、研究这些文化名人而言,自是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而它们又从整体上构成了向阳湖文化挖掘史的精华。《收悉冰心先生为向阳湖题字》一诗云:“世纪冰心心未老,辞别廿五忆咸宁。金秋题字开先例,大爱深深总是情。”表达了对冰心老人在95岁高龄、犹于病中题写“向阳湖”三字的一片感激与钦佩之情。《访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战歌一曲声犹壮,司令放鸭杆亦旗”,暗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作曲的老音乐家在向阳湖放鸭的荒唐事,发人深省。《访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回首当年南鄂事,颗颗陈谷竟发芽”,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萧老回忆向阳湖时历历在目、往事犹在眼前的情形。这些诗与城外先生的散文集《向阳湖文化人采风》《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可参看,诗文互补,且由于加入了作者刹那间的情感与体悟,为访谈与采风所无,故于研究城外和向阳湖的学者而言,亦可谓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城外采访这些文化名人时,他们大多年事已高,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文化人渐渐离开了人世。对于这些文化人接受自己的采访,城外一直心存感激之情,常怀感恩之心,更生崇敬之意。因此,城外与这些文化人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文化人的一举一动,他都默默地关注着。听闻文化人去世的消息,城外总是第一时间咏诗记怀,表达深切的哀思。《向阳轩诗稿》所录这方面诗作甚多,如《怀念萧乾先生》《怀念冰心先生》《怀念韦君宜先生》《怀念张光年先生》《送别臧克家先生》《怀念严文井先生》《悼念杨德炎先生》《怀念周巍峙先生》《缅怀宋木文先生》《怀念傅璇琮先生》《纪念冯雪峰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怀念佟韦先生》《忆念高莽先生》《怀念屠岸先生》《怀念陈早春先生》《怀念王仿子先生》《追思张慈中先生》等。这里不妨以其《缅怀宋木文先生》诗作为代表:“慈爱笑容犹在目,谁知生死两离分。向阳湖畔长思忆,铸史五七慰老人。”表达对原新闻出版署署长、著名出版家宋木文先生的追思与缅怀,以及身肩向阳湖文化保护、开发与研究重任,不负属望、戮力前行的使命与担当。此外,但凡有这些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无论公务有多忙,城外必然抽挤时间,欣然参加,如《参加萧乾诞辰百年纪念座谈会(上海)有怀》《参加司徒慧敏诞辰百年纪念会》《参加萧乾诞辰百年纪念座谈会(北京)有怀》《参加张光年百年诞辰纪念会》《参加“巍峙同志晚年文化工作座谈会”有作》《参加严文井百年诞辰座谈会有作》《张慈中书籍装帧设计艺术馆开馆志庆》《参加<冯雪峰全集>出版座谈会感赋》等,从这些匆匆的脚步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城外对文化名人们的一片深情。
《向阳轩诗稿》还展示了向阳湖是如何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地名,一步一步走出咸宁,走向全国乃至国外的,这其中有作者笔耕不辍、在全国各大媒体开辟专栏的记录,如《有感于在<咸宁日报>主持向阳湖专栏》《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邀主持向阳湖栏目》《<湖北文史>推出“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史料专辑”有作》《人民网推出“湖北有个向阳湖”专栏有感》《<人民政协报>开辟“干校纪事”专栏有感》等;有向阳湖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步得到认可,保护与开发的历史,如《收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有关向阳湖提案》《贺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获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闻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向阳湖议案有作》《武汉大学与咸宁市政府签约成立向阳湖研究中心志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晋升“国保”有感》等;有作者成立向阳湖文化研究机构,将向阳湖研究引向深入的过程,如《贺<中国向阳湖文化名人风采>纪念封正式发行》《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成立志庆》《贺<向阳湖文化报>创刊》《咸宁市成立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有作》《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成立感赋》《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与向阳湖文化沙龙挂牌》等。城外在《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晋升“国保”有感》一诗中感叹:“城外忽闻御酒香,群贤聚会诉衷肠。廿年经历千般苦,数载担当挑大梁。且替名人寻旧址,更罗同党写华章。品牌铸就成文化,青史昭昭载向阳。”叙述二十年挖掘向阳湖文化的艰辛历程,终有所得,自我勉励,继续前行,其叙事也真,其抒情也动人。
将向阳湖置于中国“五七”干校的大背景下来关照,可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可对向阳湖文化理解得更深更透。因此,差不多与向阳湖文化挖掘同时,城外将研究视野投向了中国“五七”干校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便是遍访全国各地的“五七”干校旧址。城外应该算寻访“五七”干校旧址最多的一个人,二十多年来,从黑龙江柳河到江西进贤,从宁夏石嘴山到上海奉贤,从河南信阳到天津团泊洼,城外几乎走遍了全国大小“五七”干校,《向阳轩诗稿》记录了他的这些足迹。且看其《寻访静海团泊洼》《赴江西进贤访中办“五七”学校》《访中国社科院“五七”干校》《寻访罗山全总“五七”干校旧址》《访沙洋“五七”干校旧址》《初访柳河农场》《参观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初访邮电部“五七”干校旧址》《访中宣部“五七”干校旧址》《访总后勤部“五七”干校旧址》《访崇明岛复旦大学“五七”干校旧址》《重访柳河农场并主办讲座有作》《重访沙洋“五七”干校旧址》《考察襄阳总后装卸兵干校》《重访进贤中办“五七”学校旧址》《初访北大清华鲤鱼洲干校旧址》《重访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重访沙洋“五七”干校纪念馆》,其中有的干校竟然两次、三次前往考察,可谓难得。只要有机会,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走进这些“五七”干校的机会。
向阳湖文化挖掘的历史,说起来是一群人,但实质上还是城外先生一个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李城外用二十多年的坚持和不懈,为这句诗作了注解。一个人的文化苦旅,有些孤独,有些寂寞,有些无奈,有些悲壮,但文化史上那些浓墨重彩的篇章,哪一个不是在痛苦中煎熬出来的呢?
诗痴——心血的凝聚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的忘我状态。城外写诗,虽不至于此,却也自有其痴绝境界。他喜欢涵咏诗歌,并乐在其中,《向阳轩诗稿》中的诗歌都是经他反复推敲、修改并最终定稿的。有时他于车上得一佳句,必涵咏良久,并反复与我探讨,一两个小时车程,尽交付于这两句诗了。
因此,《向阳轩诗稿》中的诗不仅情真意切,艺术上亦有极高造诣,因其涵咏之工,凡此,皆其心血的凝聚。
古诗需有意境,方能致人涵咏,口齿留香,余韵不绝。且看其《游汨罗屈子祠有感》:“诗雨潇潇遍地流,李白联句占鳌头。汨罗江水屈原泪,洗尽文人软骨羞。”首句写景,将人带入一种凄迷的情境中,“诗雨潇潇”一语双关,看似简单而意蕴丰富,故后二句发议论而不觉其空。再如《访<读者>出版集团》:“读者亲《读者》,相知两不猜。兰州生皓月,朗朗照人怀。”妙在后二句,以景语结束全诗,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还有《罗山》后二句:“可惜干校昔时院,多少鸡鸭正闹欢。”以乐景写哀,引出作者的遗憾,发人深思却又引而不发。类似的还有《雪中访花纹古田村》的尾联“登高宽视野,雪地袅炊烟”、《闻获“全国书香之家”感赋》的后二句“家在咸宁观世界,庭前花卉正撩人”、《谒桐乡矛盾故居》的后二句“枕水人家谜入眼,悠闲漫步醉桐乡”、《岁末大雪有作》的前二句“柔絮无声胜有声,茫茫一片总撩人”、《游日月潭有感》的后二句“人间百姓游春景,半赏烟霞半思归”等,这些景语堪称绝妙,给全诗蒙上了袅袅情思。
《向阳轩诗稿》中的妙喻甚多,如“泰斗沈从文,曾拂干校尘”(《陪同沈从文先生孙女沈红访咸宁干校》)、“研究生院悬河口,不过向阳水一瓢”(《应聘湖北省委党校硕导并授课有感》)、“遨游党史新湖海,学子纷纷近岸边”(《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举办学术讲座》)、“稀有菩提树,春秋见证人”(《访九十三岁韩树英老先生》)、“人在其中走,迷魂五彩衣”(《游丹霞感赋》)、“枝叶犹惜隔海望,故宫两处倍添愁”(《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作》)等,极大地丰富了诗歌意蕴。再如一些拟句,如“莫非伊有悟,甚慰主人怀”(《咏梅》)、“西山亲近我,对面是滇池”(《出席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有作》),表达了人与自然亲近无碍,似这样言浅意深的句子还有很多,如“天门一入便思茶,直奔西湖陆羽家”(《上鸿渐楼》),表达作者对茶圣陆羽的崇敬向往之情,何其形象生动!“桑梓年年相思泪,回头岭上望斯魂”(《谒王世杰先生墓》),表现了王世杰先生身葬异地不得归乡的遗恨,可谓恰到好处。
城外好用幽默之语入诗,如“学员不晓五七路,频问文人为甚愁”(《赴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授课有作》)、“惜乎终隐归唐代,独自悄然会古人”(《怀念傅璇琮先生》)、“京城文友长相忆,老戴堪称食字鱼”(《读戴建华<读书绝句三百首>》)、“一只烟斗喷杰作,未晓齐肩更是谁”(《参观台北林语堂故居》),或一句,或一词,或一字,有的戏谑有趣,有的笑中含泪,为诗歌增添了无穷乐趣。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向阳轩诗稿》亦时见作者炼字之功,如“京城侯老板,落魄下江南”(《忆侯恺先生在向阳湖二十五连》),一个“下”字,看似简单却又极为贴切,“乘兴登楼直上九,横看对面凤凰山”(《登宝塔》),一个“横”字,给人无限想象,“但观前路多知己,煮字蒸文味道香”(《贺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五大”召开》),“煮字蒸文”何其形象!诗歌富有哲思理趣,是其耐人涵咏、咀嚼之极重要手法,《向阳轩诗稿》中的警句甚多,如“诗心随我动,何必去参禅”(《和林阳兄<春>》)、“读书每有生情处,行旅应无抱憾时”(《<向阳轩诗稿>逾五百首有作》”、“贵妃醉酒梨园戏,热后还须冷眼观”(《游杨贵妃故里》)、“太平湘勇战,史页乱翻中”(《凭吊半壁山古战场遗址》”、“愧对贤妻长慨叹,皇宫不卖红头绳”(《陪同夫人参观市博物馆“金枝玉叶”贵族首饰艺术专题展》)等,读者自可品读体味。
“真率”“真实”“向阳湖”“诗痴”,是我从《向阳轩诗稿》中拈出的四大关键词,未知若何,还请读者诸君评判。
作者简介:
胡武生,文学博士,副教授,做过电视新闻记者、党校教师,现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带头人。主要从事古代园林文学研究。湖北省咸宁市“102030社科人才工程”首批青年骨干,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理事,先后主持市厅级课题6项,曾荣获“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光明日报》读书征文一等奖”“武汉城市圈党校系统优质课竞赛二等奖”等荣誉或奖励,在《光明日报》《湖北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及理论文章2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