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母亲
文/杨迪焱
慈母瀛洲赴远春,
清明纷雨泪更涔。
深恩未报长留愧,
梦断肝肠夜枕痕。
母亲临走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留下两潭清澈的泪泉。泪水填满了母亲深深塌陷的眼窝,荡漾着母亲八十六载的酸甜苦辣。荡漾着母亲八十六载的慈爱善良。
199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母亲接到王母娘娘的邀请,她扔掉了拐杖,放下了炊具,搁下了盐罐,安详地走了。母亲的离去,桃花飘血雨,李花洒玉淋,明月休容星滴泪,血雨冰心共伤悲。
二十三个春秋,二十三载思念!母亲啊!遥远的距离令儿子思念成灰,阴阳两隔令儿子欲哭无泪。母恩似海,永生难忘!
母亲十月怀胎生育儿女十二个,一半夭折,一半成人(三男三女)历经艰辛,受尽磨难。母亲虽然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处处体现出她的勤劳智慧,仁义厚道。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没有真正念过一句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单凭她博闻强记,一些名言警句都能信手拈来:《三字经》、《弟子规》、《传家宝》……她几乎都能背诵。小时候母亲常常听我读书,有时她也在旁边凑上几句:“人之初性本善……幼不学老何为”。“德有伤贻亲羞……报怨短报恩长”。“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一年只望一春,一日只望早晨……为人怕寒怕热,为何发达成人……一家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我好奇地问母亲:“您读书的时候要写作业不?”母亲笑着说:“不用写作业,是你外公教舅舅读书,我在隔壁听到就记下来了。”我想母亲真厉害!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不仅贤惠善良,勤劳俭朴,仁爱忠厚,而且知书达礼,宽容大度。她讲的东西和老师讲的一样:要好好读书,不怕困难,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多做好人好事,多为别人着想……
曾记得母亲常常讲些谜语叫我们猜,有时候拿几粒花生,几颗板栗作奖赏,逗我们开心。印象最深是:我上初中的第一天,母亲早早地做好了饭菜,来到房间说:“今早就不用去割牛草了,早点吃饭去上学。”
母亲把印了“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军用”书包递给我,我想这个时候母亲一定会说些什么?我猜得没错,母亲又开始讲谜语了:“少儿青青老大黄,敲敲打打织成双。送君千里终一别,弃旧换新抛路旁。”我心领神会,没有直接回答结果,知道这是母亲的心愿,希望我跳出“农门”。“请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接过书包跋山涉水几十多里,踏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读起了“红宝书”,学起了数理化。几年后我考上了师范,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学校,但当时也算“状元”了,父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送君千里终一别,弃旧换新抛路旁”,“农转非”,我以实际行动回答了母亲的谜底(草鞋)。父母的潜移默化,使我获益良多。“诚实守信,表里如一”我一直把它当作座右铭。
父亲走了之后,母亲还是执意要独居在老宅子里,开始几年还能种点蔬菜养点家禽。她自己舍不得吃,总是要留给儿子让给孙子。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要挤时间回家看望母亲。每次回家返程的时候,母亲总是要送出好几根田埂,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一直目送到看不见我的背影。当我走下山坡,走出一公里之外的拐弯处,再转身时,母亲还站在田埂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早已老眼昏花加上白内障,是望不到那么远的。我再转身时两行眼泪夺眶而出,真是小草碧绿有枯荣,天下母爱无终极。每次回家,母亲习性地送我,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冰雪严寒;我也习惯性地到拐弯的地方转身向母亲打招呼,尽管她看不见,也听不到!
忘不了那年那月,母亲冰天雪地带我去挖蕨粑,当时我才八九岁。母子一同从半山上摔到山脚,锐利的冰尖刺伤了我们的手和脸,鲜血点缀着茫茫白雪,好像映山红又开了。忘不了秋高气爽的十月,我陪母亲去偏僻的山野捡板栗,捡了好多好多,母亲那满载而归的丰收喜悦至今还历历在目。
现在,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都过上了美好的日子。
山乡巨变好风光,
世外桃源惬意常。
民富国强时代美,
家兴不忘告爹娘。
亲爱的母亲啊!愿您二老在天堂幸福!永远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