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三十三
作者:康金印 主播:书东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和各篇要点提示(四)里仁13—16章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先生说:“能以礼敬、谦让治理国家吗?那有什么困难呢!
不能以礼敬、谦让治理国家,虽有礼的虚文在,那礼又有什么用呢?”
点评:本章指出以礼让治国无大难。从政治上说,春秋末期连年
征战,没有哪国愿意接受孔子的礼让治国主张,孔子失败了;从思想层面说,孔子奠定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基础,他成功了。尧舜的禅让、伯夷叔齐的推让,都是孔子所树礼让的榜样。由于孔子的提倡和宣传,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让在确定人的等级界线上、协调人的等级关系
上、调解人的情感和举止上、补充法律不足上,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运用得当,它会发挥更大的作用。2013年秦皇岛地方铁路为小学“让路”就是一个畅行“礼让”的好典型。本来地方铁路修筑在先,杜庄小学迁校址在后,火车经过校门时正是学生上学时间,造成学生不安全的责任不在铁路,是学校自己找上门的。铁路职工不强调谁先谁后,主动调整火车运营时间,错开上学钟点。这样做自己却要提前半小时上班。他们的“让路”善举,经媒体宣传,对推动地方礼让之风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先说:“不忧患没有职位,忧患没有用来立身的本领。不忧患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求干出可以让别人知道的成绩。”
点评:本章指出培养立身之道比急着让人知、急着求取职位都重要。美国有个高三女学生,还不曾想过找职位,因她发明了可以在二十秒给手机充足电的充电器,大公司谷歌急着跟她合作,哈佛大学急着请她入学。两个好职位,不求而来。(据《中国日报》)中国也有一位大学生发明用体温给手机充电的充电器。他的就业也不会太难。中国一个大学生投出二百份简历推荐自己,无一回复。因为人家从简历中看不出他能给人家带来益。推销自己的“无能”,又有何用?当然,在具备立身条件情况下,主动推销自己,在信息时代,也是不应否定的。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维”。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先生说:"曾参呀,我的道以一贯通一切。”曾子说:“是。”先生出门后,同学问曾子:“’一以贯之’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点评:本章指出孔子之道虽博大,但根本内容就是一个“恕”字,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体现的“仁”字。“恕”强调的是对人要宽容。“恕”的对象虽然宽,但也有界线,那就是不能用于坏人,用于坏人就是丧失立场、姑息养奸。“恕”用得好,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益。本章的“一以贯之”体现的是以博返约,从思维方法说是收敛思维,其特点是由多而少。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先说:“君子所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所明白的是小利。”
点评:本章指出用义、利可区分君子、小人。无论古今,每个人都是义、利的两有者,义、利有相容的一面,也有不相容的一面。品德高的君子能“见利思义”,合法得利,这时义、利是相容的;遇到个人利益必须服从群众利益,甚至需要舍生取义时,义、利是不相容的。总之,君子明白何时使义、利相容,何时舍利取义;品德低下的小人却只知任何时候都取利舍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