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还是应该记录一下,前天,眼前这张照片中的大部分发小兼初中同学三年后又聚会了。遗憾的是有的因疫情风险被困,有的因身体欠安缺席,而有一位却成了大家永远的痛……
今日重聚,有两个意思,一是老同学一起吃个春饭,辨识辩识那几张老脸,二是一同探望从生死线上捡回一条命的前《株洲日报》知名记者丁文浩同学。(他于前年患肺梗阻並遭严重感染后,几度成为lCU的VlP。目前已脱离危险正在康复,状况良好。他是由他创办並一度成为株洲日报品牌栏目“济公游踪”的主笔。曾以勇于追求事实真相,大胆揭示社会腐杇,敢于讲真话,不惧怕得罪权贵而风行于世,因此获得响亮的“丁济公”的江湖名号而享誉湖南新闻界)。
席间,丁文浩同学特意带来了两张今年元月16日出版的红头《株洲日报》赠于我,上面刊发了我的一首小诗(落地生根)。这首诗,即是由他在退休多年后向自己当过编辑记者的报社举荐的。说来有点蹊跷,也似乎不符合常理。任职时,他一度出任副刊部主任多年,且也知道我年轻时就爱好写作,也不时有散文或现代诗歌作品发表于多家报刊,却从来没向我约过稿,哪怕是句玩笑话也不曾言及。当然,我也没给他出过难题。如果说是在避嫌“关系稿”与只选“质量稿”的两个准则中,我猜,是他在坚持优稿原则:只认稿不认人!(于此,若我开口,对他或许是一种煎熬,好在我也做到了自始至终不曾开口)。
谈到我俩的友情,应该是始发于10来岁的童年。记得是小学4年级他从操坪小学转来何家坳小学,我们5年级开始同班后,又共同经历了两个家庭同一时期搬迁且居同一栋楼的十多年的岁月。其间,在市五中一起读完初中,又转学到市二中在同一个班念完高中。
记得刚搬迁时,初中尚剩最后一个学期,转学不便,我俩只好每天远距离徒步坚持读完。从贺家土纺织路至机电公司后面的五中校址,往返至少有12公里以上,尚无公交。且当年新华路正值修建中,道路大部分处于泥泞状态,可想而知,那年上学是多么的艰难。
今天他带来刊发了我作品的报纸,而且是他退休后亲自举荐,窃以为,我作品的资质终于闯入了他的“法眼”。于此,他认可了我的作品,我进一步感知了他的人品。
老辈人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换成现在的网络新词是“走过了这段弯路,余生全是坦途”。谨以此话赠予文浩同学,祝康复顺利,友谊永远。
2022年3月12日.株洲

作者简介:胡鹄,50后湘人,湖南诗歌学会会员。干过知青、建筑工人、企管、记者、行政机关退休。因为爱好,上世纪80年代起执笔涂鸦,零零星星有诗歌和散文作品被国家及省、市级多家媒体变成铅字或推上网络平台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