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 缅怀已故的至亲的亲人们
作者/于晶
六四年春,父母在有了我的弟弟之后,把不到两岁的我留在了外婆家——大连北市的一个小山村。
那里是我甜蜜幸福的幼年童年的摇篮——在外婆温暖的散发着淡淡的油烟馨香的怀抱里,听着外婆柔情似水的催眠曲,进入一个个多彩的甜美的梦乡……
那里有外公亲手做的小木板车,小耙子,小背篓……有外婆五彩的珠链,有毛茸茸的小猫宝宝,小兔宝宝……伴随我度过小神仙般的童年时光。
那里,美景如画,漫山的五彩缤纷的山花,飞泄的瀑布,叮咚泉水,跳跃的小溪……蛙歌,蝉鸣……令人痴迷沉醉。难以忘怀。
那里,曾是当年父亲所在部队驻军的地方——
那里,亦是父母浪漫的爱情故事拉开序幕缘定终生的地方——
父亲抗美援朝回来随军入驻在外婆家的后山上——
那时,母亲是乡里学校的老师,也是乡里乡外远近闻名的乡花,德才貌兼备————不仅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毛笔字,还通音律,会唱歌,会脚踏手风琴。
在乡里的学校里不仅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也是音乐老师——在几世同堂的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里,十六七岁就开始掌管着全家的财政大权——
父亲比母亲大七岁,十六岁参军,十八岁入党。在部队里做过勤务兵警卫员,特工兵,炮兵……性格急躁,豪爽,正直善良,随和,擅长吹箫,不仅会写文章,七节鞭,三节棍,剑……挥舞起来也是四处生风——
他们浪漫的爱情故事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佳话……
父母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就是看书。大多都是战争题材的,像野火春风斗古城、白洋淀里的枪声、桐柏英雄……也许是受他们的影响,我们兄弟姊妹四人都是书痴。小时候,小人书从未间断过。 大一点了,挣着抢着看父母的书,只要发现书闲在那里,就会争先恐后的把吃饭的时间挤出来——急忙扒几口饭,拿起书一溜烟儿的跑到外面的仓房里偷着看,(父母早已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却装作不知道)为抢书看,姊妹几个经常闹纷争——“你昨天看过了,今天该轮到我了——”这样吵嘴的事时不时的发生。
父母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触犯了家规就要挨罚,作业有红叉,姊妹之间打仗吵嘴……哪怕是扫地拉下了一个扫帚茬儿也要被罚跪,小时候姊妹几个都是跪大的。
然而,为争看一本书闹别扭时,父母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由我们自己解决。这就是父母深沉的爱——“润物细无声”
父亲大半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他的事业——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他经营管辖的县里的服装厂的黑龙牌建设服曾荣获全国同业的第二名。厂里办公室的四周墙壁的上下挂满了各种奖状。工厂由两处破旧的平房换成了好几百平的楼房。而我们一家六口人却一直挤在只有一间半还是三家走一个门的房子里。
母亲三十几岁时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刚强的她默默担负着所有的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买粮买煤……
为减轻母亲的负担十多岁的我就开始做家务,洗全家的衣物,打扫卫生,每天早晨五点左右起来做早饭,一直到24岁出嫁那一天。
北疆过去的冬季,每人每年都是三套棉衣。每年做棉衣就成了一个大工程。妈妈做不过来时总是把大舅妈请到家里帮忙。等我们大一点了,父亲就对我和二妹立下“新规”——十六岁开始必须学会自己做棉衣。并提醒母亲:只能言传,不能帮做。
第一年做的棉衣看上去不美观也不平展,但是总算还能穿,心里多少有了点成就感,又为妈妈减轻了一点负担
父亲身为基层领导数年,他平易近人,两袖清风……
那个挤着六口人的一间半的屋子,不仅是我们姊妹四人的学习成长的欢乐窝更是父亲的第二办公室——
几百人的工厂里,不管哪个员工家里夫妻闹离婚了,婆媳吵架了,员工与员工之间闹矛盾了,父亲白天厂里没时间处理调解就约他们下班后到家里给调解。
每次都要奉上烟茶款待。
经常调解到半夜,我们姊妹几个困了就在厨房里坐在小板凳上枕着胳膊睡觉。等他们走了,我们才能回到炕上安稳舒展的睡去。
有两次,我们在厨房睡得正香时被叫醒,客人都走了,父母依旧让我们都先去小解再上炕,弟弟迷迷糊糊的,眼睛是睁非睁的对着父亲的长筒皮靴就开始了小解……而性格暴躁爱干净的父亲此时不但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这孩子还在梦中呢”
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心里装着大家,忘记了小家……
二妹曾给父亲起了一个绰号——“老布尔什维克”。
——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一定录下您们的音容笑貌,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定会再多多陪伴您们……
于晶——爱新觉罗.心语,作于2022年清明

于晶:女,满族
毕业学校:河北当代文学专修函授学院
专业:微型小说,诗歌,散文。
爱好:绘画,诵读,唱歌
职称:高级营养师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