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什么是“小康”?《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显然,这里的“小康”,仅限于经济范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小康”的内涵进行了拓展。简单说,有五条标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八大对“小康”的界定,并不限于经济领域,甚至不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政治、文化等精神层面。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先行小康起来。但是在精神领域、精神层面,人们与小康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在某些方面甚至是越来越远。比如,老人倒了该不该扶,在时下就成为问题。在我们这个向以仁义、孝悌治天下的文明古国里,出现这样的现象,确实叫人汗颜。追究事情的原委,就是我们在追求物质小康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精神小康的追求。以致如今,想要做个与世无争的普通市民,并不容易,而需要掌握许多知识与技能。比如,如何防偷,如何防骗,如何识别短斤少两,如何鉴别货币真假,如何判断假冒伪劣,如何挑选安全食品,甚至如何去政府部门办事等等。过去常讲“你不逗虫,虫咋会咬手?”而今天,常常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各种骗术无孔不入,各种陷阱连环相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就会越来越疏离,越来越隔膜,甚至可能越来越敌视。
大鱼大肉、西装革履、好房好车就是小康?这固然没错,但还远远不够。虽则锦衣玉食、名车豪宅,但是信念动摇、精神空虚、意志薄弱,这不是小康。人活着如果只是为了追求金钱、物质,那就等于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人总要有一点精神追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物质需求只是人的低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人的高层次的需求。人活着,就要活出精神、活出尊严、活出名声。在一个人人唯我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相互算计,人就很难有精神与尊严,也很难活出幸福感。正应了那样一句话:“有钱不一定有幸福”。
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也曾将精神文明的希望寄托在经济水平的提高上。但现在看来,“仓廪实”和“衣食足”只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前者并不必然导致后者,物质文明并不自然而然导致精神文明。其间,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例如需要引导、教育,甚至法律制约等等。当前,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我以为应当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多费气力。
所以,我的小康梦就是,人们的法律素养、道德素质普遍提高,社会更加有序,人际更加和谐,人们的精神更加放松、心情更加愉悦,处处充满关爱与温馨,人人脸上写满幸福与自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