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氏家族
刘之龙
2021年10月16日,我参加了由张杰老师组织的李忠智老师与战友游览兴济运河的活动。在写作美篇介绍乾宁驿时,我曾参考《兴济风物》中记载的清朝康熙大帝六次下江南。康熙大帝从运河水路经过青县、兴济、沧州,其中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下江南时,召见了因病休养在家的翰林院庶吉士戴宽(今黄骅市李村人)戴宽迎銮河浒,做八首诗描写了这一盛况。《兴济风物》上只择取了其中一首,我很想知道另外七首诗的内容。并且猜想:戴宽为何休病在家呢?其中必有文章。戴宽是李村人,离我们南堤村只有十五华里,所以我更想深入了解一下戴宽以及戴氏家族的历史及故事。
由于生意的往来,我很早就认识李村的戴元洪师傅,戴师傅待人平和热情,坦诚实在,做活仔细,价格合理。他所经营的业务是线切割制作各种模具。所以我就联系了戴师傅。很巧,戴师傅讲戴宽就是他们的先祖,他们家族不仅出了戴宽一个进士,还有五世祖戴才,八世祖戴明说,九世祖戴王纶、戴王缙都是进士。戴师傅还向我推荐了沧州戴永琪老师,戴老师更能详细清楚讲述戴氏家族的人物和事迹。
我很快联系到戴永琪老师,戴永琪老师为人随和,平易近人,约我去他沧州家里做客见面详谈,我当即应允,并约定12月5日去拜访老师。

2021年12月5日上午9时左右,我到达沧州,戴老师亲自下楼迎接我。老师现住的房是上下两层、非常实用宽敞大气的楼房,当我走进老师的书房,便一下子被老师的书房吸引住了: 宽大的写字台古朴庄重大气,满柜满架的书籍让人顿生文雅祥和,一团书卷气息扑面而来,心里对老师充满了敬意,今生又遇到一位好老师!老师向我介绍了戴氏古老的家谱以及先祖遗留下的文集画作。当即老师就送我一本《国朝沧州戴氏先祖诗文集》打开文集,图文并茂,原文原版抄录的文集,一个个厚重真实的历史文字缓缓向我走来,展现着他们当年的文釆风韵!

当我打开戴氏家族族谱,上面的详尽清楚地阐述着戴氏家族的迁徙、兴起、光荣与辉煌。尤其是丰碑上下二卷更是让人看后啧啧称赞,这绝对不是常人所能为,得饱含多少心血才集大成的呀。戴氏家族文献编辑者们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戴永琪老师,沧州市人,1951年出生于药王庙,戴氏家族三支十七世。老三届中专毕业生。1977年~1984年在沧州市社队企业管理局秘书科工作,1984年10月调《沧州市日报》社美术摄影部,新闻摄影记者。多幅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退休后,更加勤奋,为弘扬历史,传承家族文化作了大量的调查搜集,编辑工作,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先后出版了《家中纪事》,《沧州望家一族史略》《岁月有痕》《国朝沧州戴氏先祖诗文集》。

戴老师工作勤勤恳恳,踏实肯干。对家族不计名利掏心掏肺,肝胆可照。戴老师无论干什么都有股子钻劲,韧劲,遇事都要干到底,追求完美。戴老师还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有一个更让人羡慕不已的好手艺:“木雕”,作品栩栩如生,寓意深刻,将中华传统文化雕刻在一刀一凿中,活灵活现,功夫非凡,造诣颇深。
戴老师还向我推荐了戴长锋老师。戴长锋老师现住在青县金牛镇康庄子村,1972年生,高中毕业。别看年轻,但对戴氏家族历史脉络掌握得一清二楚,不仅慷慨解囊自掏腰包重镌先祖影图,为弄清事实或获取更多先祖资料,还亲自去北京、南京、甘肃、天津、渐江等地图书馆、历史博物馆亲自核查核对。更是踏遍了附近相关各个亲属及相关人核对史料及传说。呕心沥血编辑了戴氏丰碑上下两卷,其功不可没。我为戴氏家族能出现这么一位有心热心用心的德才兼备的“傻人”而感到无比钦敬,并深受其鼓舞。戴氏资料的搜集与系统整理不仅是对戴氏家族的贡献,也是对沧州文化的奉献。明清二代沧州的文化史,尤其是清代是离不开戴氏家族的,以至于民国二十二年编辑《沧县志》时,戴氏后裔戴翼名列于编委会中。

为写好《戴氏家族》这篇文章,我初稿写好后,发给戴永琪、戴长锋二位老师审核。康庄子虽属青县管辖但离我村二十多里路。2022年4月1日下午,我索性骑上电动车前去康庄子拜访戴长锋老师。踏进老师的会客厅,月亮圆式珍贵木质屏风,古朴庄重,或许寓意老师茶道既外圆内方处世之道也。老师提前把有关书籍、资料已准备好。我很敬佩老师好古好学求真的精神。他珍藏着好多甚至是孤本的原始资料,不仅是戴氏家族资料,有关沧州各县志、甚至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难得珍贵的原始资料,老师还捧出重镌的先祖影图。我惊叹不已,这完全是手工绘制,其手艺绝对精细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并且每位先祖神态各异,手势不尽相同,完全与职位官衔所融和、洽当。精品啊!难得!难得!我们谈论了一个下午,天渐渐黑了下来,但我们却完全没有察觉,要不是我女儿打来了电话,我们还会在会谈中。老师肚内存着戴氏的故事太多了,我估计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写的文章也就是冰山一角,只其大慨而已,戴氏文化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值得弘扬,值得学习。我意犹未尽地带上老师借读给我的整套《沧州戴氏族谱》回家后,又仔细研读起来,戴氏族谱文化太丰富了,尤其《丰碑》上下二卷更是戴氏文化的高峰,它是现代戴氏后人高度责任感和对先祖敬仰的又一次文化里程碑!

关于戴氏家族,因我是先从文献中发现戴宽的诗并且是离我村不远的李村人,才开始产生极大兴趣的,就先从戴宽开始讲起。
戴宽(1678~1709),字敷在,号裕庵,沧州人(现黄骅市李村人),起田间,幼颖悟,游天津。学于离我村只有八里之遥李云龙屯村姑丈刘旭家。岁庚辰,年甫冠。康熙己卯(1699)、庚辰(1700)科联捷进士,康熙亲自点为翰林院庶吉土。诗文新颖秀发,多逸趣。其中一首《登吴山第一峰》一时传诵很久:
振策上吴峰,人在飞鸟背。
吴越两邮亭,沧海一襟带。
何处辨齐州?苍苍但烟霭。
我在此美篇开篇写到的戴宽在沧州迎驾所做八首诗《兴济风物》中只刊登了一首,现将其八首诗全部登录如下:
戴宽迎銮恭纪八首
(一)
二月楼船下九重,官河水泮水融融。
缆牵堤柳初含绿,棹指桃花欲放红。
雨露行随仙仗外,春风遥渡海门东。
悬知万里江南路,拜舞欢欣两岸同。
(二)
身随冠佩到横塘,桂楫蘭桡路正长。
白玉窗中瞻日角,锦帆影里织天香。
云垂羽蓋迎仙棹,雪散瑶花撲御床。
正是三春好风景,沧波曲岸驻鸣榔。
(三)
羽林十二绕行宫,咫尺君门万里同。
疲马东风嘶落日,桦灯远岸耿长虹。
声传七萃旄头外,影静千官豹尾中。
欲放蒿呼无路到,御堤回首气茏葱。
(四)
昽曈晓日满芳洲,又趁东风送彩斿。
胪唱声回杨柳岸,天颜喜动木蘭舟。
传来温语春何永?沐去恩波水共流。
独恨文园犹病谒,霓旌无路奉宸游。
(五)
春风犹记看花年,十九人中雨露偏。
岂有文章传彩笔,空将弓冶守青毡。
诗吟马上闻鸡去,香满螭头待漏还。
家世承恩凤池上,两朝长此戴尧天。
(六)
圣世由来重子虚,漫劳天语及空疏。
重茵敢夺谈经席,中秘时停问学车。
藜火光分归院夜,笔花梦忆退朝余。
欣逢东观储才日,饱读人间未见书。
(七)
君王雅意在求贤,犹忆西园诏试年。
小院莺声催点笔,花砖日影促分笺。
一名未达重霄上,二竖先争隔岁前。
归卧沧江情不及,梦魂长自绕钧天。
(八)
轻裘计日到皇州,为觐天颜未放舟。
清跸暂移沧海曲,蒲帆遥指景阳楼。
囊同赵壹羞应惯,俸比东方赐已优。
惟有瞻云心最切,翠华南去意悠悠。
根据戴永琪、戴长锋二位老师的介绍,再细细研读戴宽的八首迎銮诗,也能得出一些端倪。戴宽在得到迎驾的圣旨后,轻装马上驾船顺娘娘河而去迎驾,等康熙帝到达沧州后已是晚上,要等到天亮才能被召见,戴宽就始终未下船。等到第二天天微亮,康熙帝召见戴宽,关怀地询问没有在朝理事的原因,以及戴宽的身世与家族情况。戴宽称自己有病,以及戴氏家族两朝鼎盛的情况,以及自己学识才华方面向康熙大帝一一作了禀报,并表达了自己得到康熙帝关心的无限感激之情,盼望自己早日回到朝廷,在康熙大帝身边大展宏图的。隐隐中也道出知识分子在朝中作事的艰难,虽有英明的皇上,也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这次见驾后不久,戴宽就回到朝廷继续在翰林院工作。
传说,戴宽才华横溢,诗文秀丽,很得康熙大帝赏识,很快提拔升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皇上亲自在翰林院挑选的国家预备人才,前途无量。那时在皇宫一旦有人得势,总会有人巴结,套近乎。其中有个太监就想与戴宽拜把子结为异姓兄弟,戴宽就回他一句:我哪能与“秃尾巴驴”拜把子?把此太监直接回绝了。结果这太监表面跟你还是嘻嘻哈哈,背地里在一点一点找戴宽的茬。这时,有位不错的乡党告诉戴宽:别看你升官了,你不能待在京城了,赶紧告病回家。就这样戴宽回老家来养病。后来此太监在康熙面前成了贴心红人,就开始伺机报复戴宽,告他谋反。戴宽闻信后带上战刀,穿上快靴,骑上枣红马开始从京城向家乡逃去,当逃至上海黄浦江时(有说法是逃至独流减河,这种说法很有可能)被迫跳入江河内,当戴寅弟赶到时,只在江河下游看到一把战刀鞘和一只快靴,始终也未找尸体。

提到戴宽,还要介绍一下他弟戴寅。戴寅,字统人,戴宽之胞弟,幼慧绝伦,读书数行俱下,弱冠中戊子科举人,与族叔戴暻同榜。随兄官至京师,与吴荆山、汪武曹诸先生游学业益进为,文词千里立就,诗臻晚唐妙境,画仿宋士元,尤工填词,著有《小戴诗草》《黑绍裘传奇》,远近传诵,官江西定南令。兄出事后挂印罢官回家,性豪迈,不事家人产,贫甚而乐有余,年五十五终,今存诗百首,载入乾隆八年(1743)《沧州志》人物。
戴寅在《小戴诗草》中记录了一件事:老奴林凤年七十有余,晨起启户,忽仆地不语,按其息无病,妻孥环泣号呼,皆不应。越三日始,张目大声曰:郎君怒我!郎君怒我!其妻问之则曰:适侍大郎君宴客,命凤捧饭,凤饥甚,思窃食之。郎君怒屡目凤,凤惧,因退避循阶阶穷堕,始得苏记。初入时,大郎君与客六七人,皆据案含毫,作呤哦状。诸客画美而且少大郎君较生时亦稍肥,屋宇器用都甚精丽第,不知何处也。时甲午二月朔六日距先大兄化已六年矣。
为此戴寅而作四首诗,以怀念戴宽大兄:
其一
芙蓉开处旧名城,万古才人地下荣,
独有生前饶恨事,思君苦尽哭三声。
其二
少小随行坐亦隅,砚田笔阵共驰驱。
如何天上文章会,三日周旋让老奴。
其三
座客满堂白玉姿,分笺和韵俨平时。
遥知此处饶天禄,不作人间乞食诗。
其四
纤尘不染百行全,化去非神定作仙。
恨杀老奴真误事,临行不问是何天。
从诗中可见弟思念兄之心情,情真意切。隐隐也透露出不知兄死于何时何地。其兄戴宽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极大可能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人迫害的。
这是民间关于戴宽、戴寅的一种传说,还有多个版本,至今也未找到戴宽、戴寅的墓,留下了万古不解之谜。
戴宽过世时,年仅仅32岁,正值大好年华,却枉费了才华,英年早逝。他们这些为官不同寻常的经历或许会给我们后人留下一些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吧!

据咸丰二年(1852)《沧州戴氏族谱》载:戴氏始祖戴荣,自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大戴村,初迁山西洪桐,再迁直隶景州,明永乐二年(1404)迁沧州,居李村镇,入赞二里六甲民籍。
戴氏家族迁沧后,至五世戴才终于发扬光大,从此科第不断。从戴才明嘉靖癸卯年(1543)科第中举起,戴氏家族成为明清两朝的科第世家。先后参加科考达251人,榜眼1人,进士5人,举人14人(武举3人),监生70人,贡生17人,庠生57人,廪生12人,增生10人,武生10人,其他科目56人。其中九世戴王纶是沧州历史上只出现两个榜眼中的一人。戴氏家族是名符其实的科第世家,书香门第。
戴氏家族中为官者达95人,其中武官10人。官居七品以上者为30人,五品以上者8人,一品尚书2人。在清朝可以说是在沧州最有名望的官僚之家。因而成为当年沧州八大家“戴刘吕王”、“于迟孙庞”之龙头地位。
有人会说:戴家这是朝内有人好作官,才一辈辈地出那么些官员。当然也不排除“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可能,但是没有个人的努力学习苦读书也是不可能的,有人提携你,你不是那块料也不行啊!下面请看一下流传了几百年戴才的传说吧,就足以能说明这个问题。
戴家四世戴臣是位勤劳朴实的庄稼人,但他一身不闲,冬闲季节去大洼内砍柴去沧州城内卖柴,卖柴经常去一些寺庙、学堂、作坊等需要柴多的地方,沧州城内有个叫做刘寰谷的先生经常买戴臣的柴禾,一来二去就成为不错的朋友了。刘先生是个回民,饱读诗书,一肚子学问,因为当时朝廷政策不允许少数民族办私塾,刘先生就在自己家中池塘的对面书屋内办个免费义塾。戴才这时已经八岁了,经常跟随父亲去沧州卖柴,戴臣为自己去卖柴方便,经常把戴才放在刘先生这儿,卖完柴再领他一起回家。有一次,回来后说什么也找不到戴才了,不知去了哪里。这天夜里又下起了大雪,刘先生夫妇两人都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白虎趴在窗下,夫妇二人很惊奇,就穿衣起床去开门查看,窗下没有啊,刘先生说要不去学堂看看,结果到学堂一看,戴才在窗下柴禾堆下睡着了。找到孩子的戴臣千恩万谢先生,刘先生问:这孩子这么大了,怎么不让他念书呢?“嗨,上学这事那是咱穷人不敢想的事,吃都混不上,哪有钱让孩子上学啊!”戴臣回答道。“咱这学堂是我开的义塾,不收学费的,让孩子来吧!”先生说。“这孩子咱也不知是不是那块料?”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没等戴臣说完话,戴才这小家伙张嘴一口气背下《千字文》。原来,他每次来刘先生家都偷偷地去学堂窗下听课,这天听入谜了才在学堂没回来。
从此,戴才就在这里跟随先生读书学习,吃住在刘先生家,拜先生夫妇为义父义母。戴才聪明过人,过目不忘,读书一目十行。从此参加各种科考,一路顺利,一直中进士,当朝廷派人来父母家和义父义母家双报喜时,在沧州城内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从此戴才名声大振。
后来戴才做官后,为报答老师,在老师家与学堂的池塘上修了一座桥,为老师解决了每天去学堂绕一大圈池塘之辛苦。因此才有了“戴家修桥刘家走”的故事。戴才还多次自掏腰包修缮沧州清真寺,以报当年回民老师、义父的栽培之恩。

从此,戴氏家族就树立了勤奋读书的良好家风。戴臣一家从此搬入沧州。后期明末清初的八世戴明说也是进士,官至一品尚书,戴明说的两个儿子九世戴王纶,戴王缙,也都是进士,创造了沧州历史上一门三进士的奇迹,成为一时美谈。并且戴王纶还中榜眼,是沧州历史上唯有两人当中的一个。
戴才(1514~1586),字子需,号晋庵,河北沧州人,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
戴才从小聪明过人,遇事沉稳,端重如大人。十二岁,试于郡,郡守姚江吴公大赞之曰:“此公辅器也”,从此声名鹊起。
嘉靖三十五年皇上御赐戴才(43岁)对联:
框对:
君曰条山臣闻渤海
青衣学士红杏尚书
门心:
渤海人闻源流远
条山阀阅科第家
戴才应是戴氏家族的最大功臣,是最值得推崇的。他虽是农家子弟,却聪明伶俐,天赐机遇遇良师,又靠自己勤奋,苦读书,12岁就考取秀才,成年后中举人,取进士。入仕为官屡建功业,三次帅兵西征(今甘肃一带),历时15年,抗顽定边,兴修水利,功勋卓著,曾有载入史册的三米多长的《甘州西番图》对此事做了描写。他是青衣学士,红杏尚书,最能体现“学而优而仕”“振家声唯有读书高”。戴才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外圆内方,处事干练果断,会断事会处理事,在朝廷很有威望,是历经嘉靖、隆庆、万历的三朝元老。更是一位智者、圣者。在自己老父亲过世后就没再回朝廷,激流勇退,回乡安度晚年,善始善终,五福俱全之人。
戴明说(1609-1686)字道默号岩荦,道号定园,晚年自号铁帚,行一。河北沧州人。天启七年(1627)举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刑部右侍郎、户部尚书,诰授资政大夫。著有《定园诗集》、《定园文集》、《篆书正》、《礼记提纲广注》、《历朝诗选》、《唐诗类苑选》、《六朝诗集》、《邹鹿合编》、《定园未刻草》、《香云庵诗集》、《茅庐诗草》、《偶见录》等。
戴明说文武兼备,才能超群,深得朝廷倚重,提拔为户部尚书,曾三次做殿试阅卷官,戴明说书画造诣很深,深受顺治帝鉴赏,并赐“米芾画禅,烟峦如靓,明说克传,图章用赐”十六字专用银章专用。画作多为宫中收藏。顺治帝也有十四副御笔书画赐于戴明说。顺治十年皇帝赐戴明说(44岁)对联:
匾额:尚书门第
框对:累代封章垂凤诰
传家御笔起龙文
门心:源流君恩厚
阀阅旧家风
框对:渤海源流君恩厚
沧州阀阅旧家风

戴王纶,字经碧,号一斋,直隶沧州人。其父戴明说。清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顺天乡试第五名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江西粮道。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工诗、书善于画兰。主要作品《心经》书法作品。
康熙十三年御赐戴王纶(47岁)对联:
匾额:榜眼及第
尚书门第
框对:司农司马文门第
太史御史贤人家
门心:座对贤人酒
家藏太师书
戴王纶娶孔圣人家女为妻,康熙帝选孔门女为妃与王纶连襟。因与孔圣人家结亲,戴明说就请孔家帮忙续家谱,才有了孔家版本、格式、字体的谱样,延续至今文脉相传,延绵不断。

戴王缙(1634~1683),字绅黄,号云极,河北沧州人。戴明说之子,行二,戴王纶之弟。顺治丁酉(1657)科拔贡,本科举人,戊戍(1658)科联捷进士。江西南昌府推官,江南扬州府推官,山东德平知县,行人司行人。福建道监察御史巡视西城、两淮盐务运使,敕授文林郎。著有《萧云阁集》《平昌诗草》。
戴氏望族的名人太多了,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详见戴氏家族的文献。戴氏家族留下的文化遗产很丰富,再加上现在戴永琪、戴长锋等老师们的苦心搜集整理,更加集中规范。戴永琪老师编纂的《沧州望家一族史略》《国朝沧州戴氏先祖诗文集》,戴长锋老师的《戴氏丰碑》上下二卷,戴其润老师《沧州戴氏族人钩沉》等文献出版发行都是对戴氏的莫大贡献,更是对沧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里说一声:谢谢老师们!您们辛苦了!
我孤陋寡闻,原来以为沧州运东这一带没有文化底蕴,远远不如运河以西献县一带人文历史灿烂,现在看来,这一带历史也不缺少文化人,也不缺文献,文化也很辉煌。近在咫尺的祖籍李村的沧州戴氏望族,给我们留下可圈可点珍贵真实的人文资料,为沧州文化增光添彩,是值得大力弘扬和光大的。我为我们的家乡而骄傲,为戴氏家族而光荣。这更加激励我们继续挖掘当地文化遗存,为沧州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附】本美篇编文参考书目:
戴永琪编纂《国朝沧州戴氏先祖诗文集》
戴永琪编纂《沧州望家一族史略》
戴长锋编纂《丰碑》上下卷
戴其润编著《沧州戴氏族人钩沉》
郑树彬编著《李村村志》
郑树彬编著《黄骅史稿》
本美篇图片由戴永祺老师和戴长锋老师提供,并提供第一素材,在这里感谢二位老师!老师辛苦了!

作者简介
刘之龙 笔名风云,网名风起故里。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兴济镇南堤村人。1964年生,沧州福航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制造pvC、pET、pp、FR一4、EⅴA、聚四氟、压克力等各类材质的绝缘垫、绝缘件。工作之余爱好文学和历史。酷爱乡土文学家乡文化。有一种责任感致力于搜集、整理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及传说。参加了巜南堤风华》的编辑,参于《沧县红色记忆》《兴济风物》的编写。作品曾在《作家平台》《一线作家》《当代美文杂志》《文学和艺术》《诗眼看世界》《都市头条》网络平台上,《纪晓岚研究》会刊上多次发表。


🇨🇳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37个编辑窗口!如下:【主编.李红】【儒子叟国娇】【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吴金祥】【雨后初晴】【清风入心菲】【黎明】【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徐凝】【诗人:编辑:记者:丁雪深】【孙世伟(超越)】【春有百花秋有月】【千里与君同】【一片冰心在玉壶】【同醉唐风宋雨中】【诗意】【诗意朦胧】【田园风情】【诗情】【书香】【墨兰】【小雅】【鸿雁】本团队下设65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文学社】【沽河一叶舟】【歌缘友聚好声音】【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向幸福出发编辑部】【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荷塘月色】【香】【南湖書香斋文学社】【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清风入心菲】【安好】【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五之堂主/新诗集】【五之堂主/系列词律分享】【五之堂主格律诗词专题】【雪深文学社】【永城市】【徐凝】【高山流水遇知音】【情与感】【诗意朦胧】【心有灵犀】【诗意】【灵犀】【田园风情】【宁静致远】【书香】【墨香】【红梅】【墨兰】【诗情】【画意】【大雅】【小雅】【空谷幽兰】【幽芳逸致】【鸿雁】【轻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