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悼念将军祖祖
文风
清明节是我国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怀着追思的心情,悼念我们的最高始祖——史兴元明威将军祖祖。
一、乱世枭雄
“枭”本是一种凶猛的野鸟,枭雄则是指彪悍雄杰之人。由此可见,枭雄一词虽带有野性和凶猛,但并非贬义,而是暗含着一种敬意和向往。留名青史的称英雄,统帅千军万马的叫枭雄。史兴元是明末清初乱世风云时势造就的枭雄!
明中叶,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历史条件下,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社会生产仍旧是在封建生产方式内缓慢地前进。受商品生产发展的刺激,大地主、大官僚为了填充自己的欲壑,疯狂地掠夺土地,从而使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得到恶性发展。庄田的不断扩大,使得土地急遽集中,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全国赋田数从8507623顷减少到4228058顷,“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这种从明朝中叶开始的土地掠夺,到明末时更为严重。
大土地所有者又千方百计隐漏赋役,使得明政府的赋税来源越来越枯竭。明政府为了弥补空额,不断加重赋役剥削。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已经枯竭的国家财政陷入全面危机的深渊。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政治机构的瘫痪,黄淮长年失修,水患不断发生,广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无力抵御自然灾害,从而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崇祯元年(1628年)陕北大旱,草木枯焦,灾民争相采食山间的蓬草、榆树皮和石粉,甚至“煮人肉以为食”,哀鸿遍野,“死者枕藉,臭气薰天”。人祸天灾,迫使广大人民死亡逃散,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到处流离失所,濒临绝境,欲生不得,只有揭杆而起,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以下简称义军)烈火燃遍全国各地。与此同时,清军也在各地攻打明军,尤其是1644年3月,清军入关后,南下与明军作战,与义军作战,河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各地的明军、义军、清军交叉作战,厮杀……。战火连天、消烟滚滚、尸首遍地、血流成河……,史兴元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乱世风云的时代。
史兴元生于明禧崇乙丑年(1625),世居河南邓州南阳县史家营。那个乱世风云时代,广大青年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被时代绑上战车。公元1643年,史兴元18岁,同很多青年人一样,也参加了明朝政府军即吴三桂部队,在河南、湖北一带与李自成的起义军(以下简称义军)作战。后调驻辽东一带与清军作战,阻挡清军入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史兴元又随吴三挂的部队(清军)弛聘中原,勇战山西、河南、湖北;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与义军作战,张献忠死后,义军多次转战夔州,其余部组成“夔东十三家”与清军大战于川东各地。史兴元随清军在四川夔州大宁县、开县、湖北郧阳竹溪县一带,与义军作战。他的部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对义军作战实
行以抚为主的安抚政策。他们得知义军战士是走投无路,铤而走险的家民,所以在战斗中绝不妄杀,俘后即释放回家。有的无家可归的,还参加史兴元的部队,所以史兴元部队越打越多,越战越强,累立战功,史兴也逐步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
史兴元及其部队在夔州府大宁县、湖北省竹溪县一带驻扎时间较长,对这一带很熟悉。因此,公元1652年-1653年间,史兴元在夔郡大宁县石门里盐井保盐寺四路口与袁氏结婚,时年27-28岁。公元1654年10月初8日在大宁县生长子史尚朝,当时史兴元29岁。
康熙十二、十三,十四年即公元1673、1674、1676年间,发生“三藩之乱”,康熙决定以打击吴三桂为重点,平息“三藩之乱”,统一中国。公元1678年即康熙十七年,吴三桂改元为”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当了皇帝,康熙命清军在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攻打吴三桂及其军队,收复吴三桂所盘踞的地域。
公元1643--1678年,史兴元在夔州府大宁县、湖北郧阳府竹溪县一带作战几十年,亲眼看到由于连年战乱,人民迭遭兵焚、饥荒、病疫之灾,出现“村不见一舍”,“路不见一人”悲惨荒凉情景,痛心疾首,曾萌发弃戎从耕,定居奉节的念头。史兴元将军在国家存亡,民众苦难的大是大非面前,在事关国家,人民安危的关键时刻,明
时务,识大局,顺潮流,当机立断,决定带领和鼓动部队离开军营,时年53岁。在他的带领和鼓动下,他的部下纷纷弃戎回家从耕,吴军不打自散,分崩离析,清军很快消灭了吴三桂在川东一带的残余势力,平定了四川。史兴元为清军打败吴军,平定四川,起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为了犒偿史兴元的功劳,皇清(康熙皇帝)诰封史兴元为“明威将军”。史兴元的墓碑正中自今还刻着“皇清诰封明威将军故始祖史兴元老大人墓位”。史兴元的墓碑高大雄伟,雕镂精细,富丽堂皇,保存完好。史氏家族的人们都称他为“将军祖祖”。
二、弃戎从耕
康熙初年的四川,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清军几十年作战,连年战乱,灾荒、瘟疫,到处是一片荒凉,人民深受苦难a康熙皇帝采取“轻徭薄赋,免其编审,永不加赋”等措施,号召外地民众来川垦荒,发展生产。因此,大批外省贫民纷纷迁移入川,尤其是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移民来川的最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湖广填四川”。大批外省移民也来到四川奉节垦荒种地,使奉节县的人口和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史兴元离开军营去哪里呢?康熙皇帝的招民垦荒的决策为他指出了一条路。他决定到他很早选择的四川奉节县,也就是他当年结婚的所在地不远的奉节公平。他的儿子史尚朝,媳妇张氏也在离公平不远的大宁县、竹溪县,等着他和妻子一一袁氏、张氏的归来。公元1678年史兴元将军携妻子袁氏张氏来到距奉节县城60公里的公平史家祠安居乐业,开荒垦地,发展生产。
史兴元将军认为立业先要立本。他在奉节公平定居后,一方面为史氏家族制定了族训、族规、族派,确立精神思想,一方面带领史氏家族从耕垦荒,发展生产和经济,医治战乱的创伤,让史家族人安居乐业。
三、制定族训
史姓族人,炎黄子孙,爱我中华,牢记在心。国家利益勿伤,民族尊严勿损。不卑不亢处世,堂堂正正做人。国家法律要谨守,社会公德要严遵。各种权利该享,各项义务当尽。只有国富强,才得民安定。
他要求后人治家以俭,修身以勤。衣食住行勿尚豪华,男女老幼都要勤奋。黎明即起,勿恋被温。室内室外收拾整齐,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一栗一饭当爱惜,一丝一缕应自珍。富裕不忘贫贱,“针挑土、水推沙”的古训当牢记在心。体脑劳动须尽力,贪图安逸祸非轻。养尊处优当人人唾弃,好吃懒做应个个批评。
兴家关键事,注重教儿孙,时代在前进,男女皆平等。不论男和女,都要有本领,既要文化高,更要好品行。溺爱不是爱,放纵是祸根。人才都从严教出,未闻栋梁能自生。儿女成才能自立,国强家兴有保证。
对父母,须孝敬,人人应报养育恩。言语温和,赡养尽心。鸦反哺,羊跪乳,人若忤逆不如物。个个都有年老时,老无所依好凄苦。为人子女若不孝,恶行必定遭天诛。
最难得,手足情,兄弟姐妹当和顺。少敬长,长爱幼,互助互让同携手,兴家立业共运筹。勿争小利,勿听闲言,有话说在当面,切勿背后胡编。沟通妯娌感情,调合兄弟矛盾,和睦才能万事兴。
夫妇和家道成,夫勤劳,妇节俭,夫大量,妇细心,互尊互爱,相敬如宾,百年偕老,一往情深。勿自以为是,勿轻生疑心;勿计较小事,勿恶语相侵,轻易动手侵人权,草率离异毁家庭:逞一时之愤,酿终生遗恨,殃及儿女植祸根。
对亲朋讲诚信,礼尚往来当热忱。重然诺,言有信,互相帮扶,尽力心。轻钱财,重友情,赤诚相待,扶危济困。勿轻诺,勿自矜,勿欺诈,勿侵凌,勿以怨报德,勿为富不仁。君子之交须崇尚,是非邪正应分明。
立身处世,廉正为先。律己从严,待人以宽。摈弃凶强豪侠之气,修炼敦厚涵养功夫。不慕投机钻营之辈,不交鸡呜狗盗之徒。临财以廉,取予以义,不义之财不取,欺世盗名之事事做。诚实处世,正派作人,贫贱不能移,威式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人在世,必从业,农工文卫几十行,勤恳敬业第一庄。应做之事须做好,马虎敷衍不应当。见异思迁须切忌,权谋为已当谨防。不同意见虚心听取,群策群力势不可挡。勿意气用事,勿夸夸其谈,勿自以为是,勿擅作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人人敬仰美名扬。
四、建立族规
一是爱国。要热爱祖国,维护尊严;不媚外崇洋,伤害国格。
二是守法。要严遵国法,谨守公德;不违法乱纪,扰乱治安。
三是团结。要互相关心,彼此帮扶;不以强欺弱,以多凌少。
四是敬老。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不忘恩负义,蛮横忤逆。
五是自强。要自强不息,好学不厌;不墨守成规,满足现状。
六是勤劳。要勤奋上进,忍苦耐劳;不贪图安逸,追求享乐。
七是节俭。要俭约持家,量人为出;不奢侈浪费,挥霍无度。
八是重教。要悉心育人,品学兼修;不娇惯溺爱,放任自流。
九是自爱。要洁身自好,情操高尚;不自由放纵,胡作非为。
十是仗义。要乐善好施,怜孤恤寡;不悭吝守财,冷漠无情。
十一是守序。要维护世系,不乱派行;不随意起名,犯上乱下。五、确立族派
敬作正大光明
克绍宗功福荣
书礼传家多孝
环宇同乐太平
志学吉运祥成
秉尧邦显国盛
崇化万代建树
永维本立常青
史氏家族的这个族派一直沿袭至今,现在已经十五、十六代,3000多人了,从来没有乱派乱辈。
六、垦荒造田
史氏家族世世代代遵循将军祖祖的族训、族规、族派,按照将军祖祖的遗训做人做事,坚持以耕读为本,尚勤俭,教仁义,子孙发越,家有凤声。同时,按照康熙皇帝垦荒发展生产的政策,带领史氏家族从耕垦荒,大力发展生产和经济。
一是垦荒造田。明朝末年长期连年战乱,夔州地带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哀鸿遍野,成为人迹罕至之地。史兴元将军定居奉节县公平史家祠后,带领史氏家族开荒辟地,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产发展,人口增多,农业逐渐兴旺发达,成为当地一大家族。桂园、龙王村大部,东龙、西龙、九岭村的部分地域都成为史姓人集
中居住、生息的地方,而且还发展到木瓜、大垭、阴坡、桂坝、青龙嘴、桐麻园、明水田等地。为了满足人口增多的需要,除了扩展地域外,又在史家祠、龙池寺、上柏树垭口等地,开荒垦地,平整田土,挖山修渠,排水造田几百亩,扩大耕地面积,改善耕作条件,使水蚯、荒滩成为早涝保收的良田。
二是发展公益事业。史兴元将军把史家开荒出来土地抽调20多亩水田作为族地祠产,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做为族人的积谷(相当于现在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用于公益事业。大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祭祀祖先。每年清明节,由族长主持全族人做清明会,浩浩荡荡的队伍打着旗伞,敲着锣鼓,舞着狮子给祖先上坟,然后聚餐,所有开支均出自积谷。
2、助学。族人中有上初中、高中、大学的青年,为使他们学有所成,可按所上学校的级别从积谷中获得部分补助,一般是初中每年两石(读旦,约六百五十斤),高中每年四石,大学每年六石。
3、赈救灾荒。遇有灾荒年月,族人中有生活无着者,可从积谷中获得适当救助,没有偿还能力的作为施舍,有偿还能力的作为暂借,秋收后归还,一般要加点利息;族人中有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也可以得到一些补助;遇婚丧嫁娶临时困难的族人也可以暂借,秋后加息连本归还。
三是建立公墓地。史兴元将军在天子坟设有一大片公墓地,约150亩,供族人墓葬之用。无田地的族人百年归世之后自然应葬于此,有田地,但觉无合适墓地者也可在这里安葬,天子坟大片公墓都是史家族人的墓地。现在除少数坟墓外,绝大部分都毁坟还耕了。
四是发展公有林。史兴元将军带领族人在祠堂后面和祖坟周围植树造林约三十亩,因此史家祠堂和祖坟周围有大片的树林。这些树林一则可以作为风景点缀;再则是用来修缮祠堂,给无依靠的孤苦族人做棺材,除此以外一般不会动用,更不允许任何人私自砍伐。一直保存完好,直到1958年大跃进,乱砍乱伐,几乎全部砍光。
由此可见,清康熙年间,奉节县政府执行康熙移民垦荒,发展生产的决策,人口经济恢复发民较快,也有史兴元将军一份功劳。
七、世代传人
史兴元将军在奉节县定居发展起来的史氏家族,在奉节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已十五、十六代,十七代,三千多人了。
史兴元,皇清浩封明威将军(1625-1689),明禧宗乙丑年(1625年)五月二十五日午时生,于河南邓洲南阳县史家营,清康熙已巳年(1689年)冬月十九日子时逝世子奉节县公平史家祠,享年六十五岁,葬于公平杨泗岩下胡家湾宅东天子坟,妻袁、张氏,并育二子:尚朝、尚玉。以下的二世至十世就不一一详叙了。十大家族在四川,在湖北省、市、县、乡、村任职不少,特别是奉节县更多,为四川、湖北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历史评价
清史编纂委员李治亭在其于2006年12月出版的《吴三桂大传》-书中指出:“吴三桂发动内战一事,不足取,亦不足以称道,但他为满清统一中国,不能认为是罪过”。他说“我们不能按今天的观点指责这个那个选择的道路不对,或不正确,或错误,而只能从历史发展的眼光,从是否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来加以判断和评论”。史兴元将军是明末清初、乱世风云中的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我们对他的评价,也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里,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评论。史兴元将军作为明政府军,与义军打过丈,又作为吴三桂部队的清军与义军作过战,为明政府和清政府都立过战功,做过贡献;又为清军平息吴三桂叛乱,为满清统一中国做过贡献;他弃戎从耕,定居奉节,垦荒造田,使史氏家族安居乐业,为奉节县移民垦荒,发展生产作出过成绩。这些充分说明史兴元将军的历史活动,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对明政府和清政府都是有功劳和成绩的,也充分体现了史兴元将军的英魂思想!他是明末清初时期奉节县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历史活动应写入奉节县的史志。
然而由于过去的左的思潮影响,没有历史地、实事求是的把他的事迹写出来,也没有给予历史的评价。很多民间传说,也是道昕途说,有很多还是误传、错传,没有进行历史研究,更没有写进奉节县的史志。作者认为,史兴元将军不仅仅是某个家族的祖先、人物,他是奉节县的杰出历史人物,是奉节县历史不可缺的一页,是奉节县的光荣!本着这种指导思想,作者阅览了明史、清史、康熙传、吴三桂传等历史书籍,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考证,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但由于时间太久,人物很多、事件也无详细资料,只能进行历史地、合理地、综合地分析、推论。“乱世枭雄”部分就是根据上述这些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写的。“弃戎从耕”部分,是根据史氏家族家谱资料写的。“世代传人”的部分,一代至十代是根据史氏家族的家谱资料写的,但由于家谱资料人物很多,因此,绝大部分人物没有写进去。故没有详细叙述,但总算把史兴元将军的轮廓勾列出来了,对他的历史功绩是非有个历史的评价,为奉节县写史志提供了一些重要历史资料。作者希望奉节能建一个“夔州历史博物馆”,把奉节县历代历史事件、人物排列出来,让后人知道并指导后人建设新奉节作贡献。
作者简介:
文风,男,本名史红军,文学与艺术文学院院士。出生在著名诗城白帝城所在地重庆奉节县公平镇,是明末清初吴三桂部下史兴元明威将军的十二代孙。文风大学中文、新闻专业,自修了信息网络通信、水利水电、再生能源、工商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评为高级工程师,并获得美国华盛顿联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证书。文风戌马生涯二十载,政府工作十余年。先后担任记者、编辑、编审,杂志、报社主编、总编辑;文学创作、影视编剧、制片人,政治理论教员等。在人民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和中国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过作品和书藉。与《云南日报》合办了《社会主义论坛》《大观周刊》,与云南省文联、云南省作协合办了《百家》杂志。与成都市作家协会合办了《文化生活报》,与海口市司法局合办了《海口法制》杂志。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邮电报》《人民消防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四川青年报》《战旗报》《四川消防报》《云南日报》《云南邮电报》《海南经济报》《商情》等报刊和部分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用稿三千余篇,并为作家协会、新闻协会、记者协会会员、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云南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促进会理事,常务理事。文风的文学代表作有《巴山英魂》《三峡枪声》《天府之星》;影视代表作有《带枪的船邦》《胡宝外传》;新闻代表作有《大凉山上鱼水情》《认真学习经济理论,深刻理解三中全会精神》《怎样把信息产业提高到新台阶》;论文代表作有《毛泽东民兵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桥头堡建设与与云南经济结构转型》《试论移动通信太风基站的发展》等。原四川省政协主席任白戈,原云南省委副书记、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丹增、云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孟继尧分别为文风的书籍写了序。为文化、新闻事业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和贡献。改革春风吹,人才下海来。改革开放后,文风下海办企业,先后担任香港九龙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海南科工贸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四川奥迪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云南国通电信工程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云南健伟医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九龙文卫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为通信建设,为能源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及国家税收、解决就业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和贡献。文风在部队先后六次受嘉奖,一次立三等功;下海办企业评为先进单位,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及政府领导的表扬表彰;并由沧源县选为出席临沧市人大,政协会代表。由著名传记作家段平写的、描述文风生平事迹和传奇故事的《多彩之路》由香港繁荣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在该书总结时说,认真学习,艰苦奋斗,诚信做人,踏实做亊,是文风事业成功的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