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2291期

把诗写成诗(学习心得)
作者:吕兴福

创作诗词,很多时候是凭籍着感觉进行的,有些不可说没法说的不是规则的规则,也就是约定成俗的东西,它直接影响着诗词的美学程度,影响着观感是否舒适。
同门相问,我很想去表达它的存在,却觉得没有这个能力。今天,试着表达一下,不知能否说清。为了不显得杂乱无章,咱们还是标注上序号,以便阅读:
一是叙述要舒展,不要抟,即不要来来回回在原地方打转纠缠。有些诗作,看上去洋洋洒洒,篇幅很大的样子,读起来就是那么几句成语和口号翻来覆去打转转。就像是春联上的那几句话,风光好、气象新,百事顺、万年青之类,推磨一般抟转着。
二是要破成语,打破团粒结构,防止板结。有些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甚至是原封不动的前人名句,显得死板固化。怎么破?毛主席诗词中的‘红雨随心翻做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两句给我们提供了榜样。这里面破了随心如意甚至还破了绿水青山这些成语,只不过用红雨替代了绿水而已。由于打破了固化和板结,美学一下子显现出来了。
三是尽可能不要冲题犯题,即不要在正文中重复标题上的字句,如果无法避开,可破开使用。这里说的是格律诗,现代诗不再此列。
四是黄金分割。尤其是词,尤其是分上下阙形式的词,内容包括语句,情绪,景和情志等等,要设置合理,布局均匀,既要避免虎头蛇尾,也要避免尾大不掉,要使其显得既修长又有曲线,既丰满又不显臃肿,要注意用心剪裁。一般情况下,上半阙借景,下半阙抒情;上半阙抒情,下半阙言志;上半阙纪事,下半阙明理。但实践中往往更复杂,更有容量,更需要瞻前顾后,因此,只有尽可能把五官摆正位置,才不会显得怪异。
五是多描摹情景,多勾勒具体物象,星稀月明,鱼沉鸟飞,行云流水,亭台楼阁,少下美啊好啊妙啊等定义,定义交由读者去说。
六是最好言之有物,不要空喊口号,尤其是尽可能避免时政口号,(当然政论诗词除外),这样可以跳出老干体的枯燥无味。
七是用典自然灵动,典到为止,无须以典释典。用典故很微妙,有技巧,用好为雅,反之为俗;一用为雅,再用即俗。当画虎不成反类犬时,不如不用。
八是甄士隐去假语村言为宜,即曲雅别致,曲径通幽,小院深深深几许,藏而不露,以达到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效果。这才是真功夫。
九是至始至终,心怀敬畏。比如投稿或上传圈群前,都力求自我校对,词牌,标题,作者姓名,正文及时间,标注清楚。这是一种尊重和负责任的表现,不可大而化之。如果是引用他人的或是古人的,要第一时间标注明白,这既是尊重,更是修养,不可不慎。另外,给友人赠题时,尤其是春节期间,新婚乃至乔迁祝贺之时,遇到七绝五绝之类,可用七言五言替代之。有人曾为朋友赠五绝一首,被友人退回,附言道:我只要五福,不要五绝,先生自己留着用吧!好心办了错事,要引以为戒。还有,就是对完成的文稿进行冷处理,等睡一觉醒来后再发表,因为睡醒后会清醒许多,会发现新的问题可以改正。
总之,要有尊重心,要有敬畏心。尊重他人,就是庄严自己。敬畏文字,就是开启般若。当知功不唐捐啊。
十是中庸、无诤、和雅、柔善。诗词自古以来就是歌之吟之伴随舞之蹈之愉悦自己同时愉悦他人的事,因此要力求和颜悦色,文辞力求中正雅和为最佳(有些专用作品除外)。有些时候,或许心有不平,心有不甘,心存怨恨等不良情绪,忍不住发泄几句,当时觉得很解气,便发圈发群,殊不知此类作品既非阳春白雪,也非下里巴人,更远离诗词初衷,虽然有人点赞,但毕竟不属上乘之作,原因或许是私心作祟。当然,替众生代言,替大众发声,替民族呐喊的大格局作品除外,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石壕吏》,比如岳飞的《满江红》等,都是出自公心而非私心。
通常,作品要远离伤害,远离诤讼,远离低俗甚至恶俗,时常提醒自己,所有的写作有可能不是自己一个人看的,也不是某些专属人群看的,或许有很多人看到,更或许有未来人看到,因此,要力求中正美好。
十一是取韵技巧,这是一个微妙问题,全凭个人感悟。有人认为还是平水韵有利于全面继承,有人认为新韵更适合现代人读诵,其实都有道理。更微妙处在于不担两边又兼顾两边的方法,那就是在平水韵中择取统一,即在同一韵部中尽量采用普通话相近的字,读来犹如新韵,实则全部出自平水韵同一韵部。比如来、开、台和梅在同部,但普通话读来梅字显然不押韵,就有意不要使用。再就是初学者在创作前,先对韵部经行解读,选择相对宽泛一点的韵部,万不得已,不要选择窄韵险韵,等有了一定的功夫后,再专攻窄韵险韵。有同门写了一首诗,由于选韵不当,创作进入了死胡同,各种修改不得要领,我建议他要么放弃,要么换韵,因为韵部所有字眼与内容不搭界,再努力都是白搭。
十二是要注重顿挫感,音乐感、节奏感。这里除了我们通常说的要避免撞韵、连韵、挤韵、同韵等常识性问题之外,还有情感、语速、结构、容量等方面的考量,比如我们常说某个字俗了,某个字垮了塌了,某个字蛇足了等等,都说明这些字破坏了语句的美学。该空灵处,遣词造句就要轻盈飘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即如是;该激越处,就要有后浪推前浪的紧迫感,如‘呼声乱,前面捉了张辉瓒即如是。总之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妙运唯心。恕我口拙,感受颇深,却表达不了,惭愧。
十三是交流,分享。只有交流分享了,创作才会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交流分享的过程也是验证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若能得到善知识的指点,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更何况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首诗或词的优劣,行家看去,好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如何修改,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只要我们有了端正的态度和好学上进的心思,放下自己的贡高我慢,就会得到善知识的真心指点。有名师指点,要比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便捷许多。所以,要善于交流勇于分享。
没想到聊起诗词创作的话题,感兴趣的人很多,有那么多点赞支持和评论,给了我继续聊下去的信心,那就一口气说完吧。
十四是画面感。回过头盘点我们读过的诗词作品,能牢牢记住的有哪些呢?我在十几岁首次读完《红楼梦》后,记住了一句诗,很寻常的一句话,但几十年没有忘记,那就是:燕泥点点污棋枰。三十年前读《蒲松龄诗词欣赏》后,同样记住了一句诗:马踏夕阳争晚渡。一直在想,为什么记住了这两句,最终想明白了,无非是记住了两个画面,两个情景而已。
所以,诗词创作时勾勒画面、制造视觉冲击力很有意义。或海天空阔、水平天远、平沙落雁、落霞孤鹜等平远;或高耸入云,壁立万丈,天山雪月等高远;或曲径通幽,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戈壁深处等深远乃至一花一木近在眼前、抑或青嶂对峙嘉木合围杨柳夹岸身在其中,只要用最为精妙的语句定格下来,都有可能成为作品中的经典句式。
王维的作品就是成功的典范。毛主席诗词中的‘风卷红旗过大关’,‘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等,都是极具画面感的,我们当用心去体会。
十五是善于发现、同时还要善于抽象。美的东西一直存在,发现了,美就是新奇,未发现,美依旧属寻常。发现美容易,抽象美就需要智慧。同样,抽象后就成了新奇,不懂抽象,它依旧属于寻常。
先说发现吧。前人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诗:东临碣石有遗篇。两句诗之间了无关联,各自存在着。但我们将两句连在一起:西出阳关无故人,东临碣石有遗篇。是不是发现它们对仗非常严格:东对西,临和出都是动词,阳关碣石都是名词,有对无,故人对遗篇,工整得天衣无缝。可是它一直存在着,我们却没有发现,一旦发现,就觉得新鲜而奇特。
从生活中寻找描写对象亦复如是,景缘时时处处都在,就看我们能否看到。
再说抽象。所谓抽象,就是对发现的美好进行诗化,让其升华出精神的东西来。写诗填词,就是发现然后诗化这么一个过程,很简单,却需要大智慧。
十六是圆融无诤。这个问题在古典诗词的创作实践中表现尤为突出。长时间以来,有两种观点,互不兼容,甚至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一部分人认为,写诗要率性而为,立意第一,无须顾忌平仄对仗韵律等条条框框,要大胆创新,要打破桎梏。另一部分人认为,既然是七律五律抑或是绝句,既然前置了词牌,那么,写诗就要遵守规则,填词就要靠谱。不少诗友问我支持谁。其实,与其这样争论,不如精益求精,即兼顾内容和意象,也兼顾格律和词谱,两方面都兼顾了,形质俱佳,都挑不出毛病来,不是更好。
十七是真正的诗人要懂点唯识学。我不故弄玄虚,只是用平实的、大家都能听懂的话说明问题。如果只限于写点打油诗、来几句顺口溜玩玩,那就不用知道唯识学了,否则,就需要了解一点。简单说,写诗就是能发现和被发现有效互动后的产物,是能所之间碰撞出的火花。能发现者是谁,眼耳鼻舌身意是也,被发现的是它们各自对应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能所之间实际上就是主观和客官之间的互动,眼睛看到的是色,耳朵听到的是声音,六根对应六尘,一组一组互相作用就是互动。诗就是互动后抽象出的产物,就是它们擦出的火花。
说这些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我们有些作品,要么就是照片一样再现人事物,要么就是喊一通主观口号,联动不起来,借东家景,抒西家情,缺乏逻辑,不着边际,混乱不堪,不知所云。再就是诗化出的世界并非色身香味触法具足,往往是有色无声,有气无力,单一枯燥,味如嚼蜡。是不是说得有点深了?不这样说不行啊,因为我们还要试着讨论诗词的境界问题,即禅境的问题,所以先做点铺垫吧。
十八是诗人要耐得住寂寞。这是从唯识学引申出来的话题。一个诗人,不能被繁琐的物象所囚禁,不能在尘劳烦恼中无力自拔,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尤其显得重要。
要给自己留有一定空间进行思考,要试着让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平静,静下心来,除了充电休养调息之外,就是反思和观照。
为什么要提及这安静和观照呢?因为静极生动,静能生慧,所谓文思来潮、灵感泉涌往往来自于这份宁静和寂寞。
有时候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在那里遣词造句,不如一动不动养养神,在意识流动中常常会发生灵光一闪,捕捉到了就是灵感,错过了就是潜意识,仅此而已。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初见五祖时说:弟子常有智慧从自性中流出。我们可试着体会一下,在创作实践中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形呢?从古至今,有些传世作品往往不是费很长时间打磨出来的,大都是顷刻之间爆发出来的。有人很多天写不出三行诗,睡到后半夜,忽觉得神思飞扬,翻身坐起,一阵吟哦,洋洋洒洒三五篇一气呵成,然后是上传爆红,参赛获奖。诗词歌赋如是,丹青书法亦复如是。所以,对于诗人来说,能静下心来,耐得寂寞,来点禅观,一旦受益,就赚大发了。
另外,谈耐得了寂寞的话题,还在于为下一个论点作铺垫,下一个论点是什么呢?
十九是唤醒根本智。谈到这个份上,就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了,甚至认为是奇谈怪论。那么,只有耐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坚持听下去看下去。
我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推敲,去琢磨,最终完成了一篇诗或词,不错,是我们勤奋的结果,是我们后天努力得来的,这个智慧是后天智。
有时候文思来潮,一时兴起,诗词一挥而就,结果很满意,我们说是灵感,这个所谓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心性,有天赋的成分,说白了就是来自先天的东西,相对于后天知,我们把它称之为根本智。
根本智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作为诗人,作为与生俱来的文学爱好者,根本智方面则更为突出。所以,我们要通过写作训练,止观训练,唤醒自性,唤醒根本智。
根本智一旦唤醒,它就会融入于后天智其中,就无所谓先天后天了,就会变成一种境界,就能一如既往地、听说快来般地服务于我们的创作实践,这不是境界是什么呢?
当知大成就者,无不如是。这些话题,各位师兄们借鉴而已,可以不相信,因为不相信才是正常的。可以不相信,完全不用照顾我的感受。
一个人动辄说什么诗人的境界、诗词的境界这般问题,却抵触自性,抵触唯识,抵触根本智,也就是抵触真境界,这如何是好。但愿我们不是好龙之叶公。
文章到这里,时间也差不多了,更抽象的内容以后逐步交流。为了本文结构完整,就作个总结吧。
关于写诗的境界,其实很简单:把诗写成诗。
对写诗最起码的要求同样简单,也是把诗写成诗。
前者是说,诗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有特别的地方,尽管定义很朦胧很模糊很抽象,但有诗词创作功底者他能感知到。这个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至于说是最起码的要求,举例来说,散文虽然分行了,甚至流行不用标点符号,虽然跟诗一样排列了,它读上去还是散文,因为没有诗意和韵味。再比如说,时政口号,怎么读也不是诗,即便是豪放派也不是这么豪放的。所以,散文分行和时政口号虽然大行其道,只能说是嫁接在诗上的变体,真的谈不上是诗。因此,我时常告诫自己:把诗写成诗。
2022.2.2.✍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甘肃诗词学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惠川文学社、《惠川风》杂志社创始人,名誉社长。有诗词、散文集及军旅、经济、文化、宗教诸类文集出版刊行。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晨曦、吥咻
秘书长:蓝儿
总诗评:芝山石
古典诗词研究院院长:怕瓦落地
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钱文昌
副总编:蓝儿、追梦天涯、许传真
主席助理兼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专职主席团成员:森严、聂子
编辑部办公室主任:荷塘月色
主播部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主播部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刘世灵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东部文学社社长:许传真
东部文学社副社长:心无落尘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