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我在渭北旱塬长大。上小学的时候,生产队还没有解散。那时候实行的是一天三晌制,天一亮大人们就要去上工,小孩子则要去上学。九点来钟回家吃早饭,午饭则在一点多钟。我每天吃完早饭和午饭去上学的时候,都要经过二队的饭场。我妈做饭快,每当这个时候,饭场仍然热火朝天,我总会停下脚步,听一听大人们的高谈阔论。
饭场的地点是自然形成的,某户居于中心位置的人家门前比较开阔,大家便聚集在那里吃饭,于是形成了饭场。每到吃饭时分,男人们便各自端着自己的饭碗,一边吃一边走向饭场。来到饭场,往地上一蹲,围成一个大圈,便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同时大着嗓门扯东谈西。
那时候,大家的饭食都比较简单。早饭一般是一碗稠稠的玉米糁,再加几页烤得焦黄的馒头片。玉米糁上放一筷头菜,或者是凉拌胡萝卜丝、白萝卜丝、洋葱丝,或者是荠菜、苜蓿菜、油菜秧,根据季节的不同会有变化。午饭则一般是面条,男人们总是先调一碗干面,吃完后再舀一碗汤面。当然,吃搅团也是免不了的。那时候大家都在生产队劳动,各家贫富差距不大,饭食差距更小。但是吃着这样简陋的饭食,大家心里装的却尽是天下大事。
饭场上谈论的内容,可谓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无所不有,而且常会听到深刻、独到的见解。比较集中的,一是当天的新闻,一是各自的见闻,再就是古代历史。那时有线广播已经普及,收音机也已有人购置,大家听到了什么新闻,便相互讨论、分析。有的人则介绍自己过去在外地的见闻,比较各地风土民情的不同。还有的人通晓历史,善于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大人们在饭场上谈论的内容,是书本上没有的,也是老师不讲的,常常听得我十分入神,不到上课的时间轻易不愿离开。从饭场上,我知道了河南(渭河以南)这样一个富庶的地方,我知道了刘备这样一个爱哭的三国英雄,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和我们村并不相同,知道了社会在不同的时期也并不一样。
后来,农村包产到户,大人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忙着自家地里或家里的活计,村里的男人们少了,吃饭的时间也再难统一,饭场也就渐渐消失。偶有几个留恋饭场的老者,吃饭时仍将饭菜端出院子,蹲在自家门口,一边吃饭,一边与路人打招呼。用筷子敲一敲碗边,喊一声:“来,吃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