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命之三:池塘
年少就是好,极其容易开心,也容易忘怀。但凡走了心,一切都有意义。这也许是人们爱回忆好怀旧的原因吧!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正是人们经历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的后期。老一辈人都称“低标准”或“歉年”时期,国内好多资料里把它记载为“三年自然灾害”或“三年困难时期”。造物弄人,说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父亲出生时,也正是“以旱为主,蝗、风、雪、雹、水、疫并发的巨灾”的后期,我常常在想,我没有伟岸的身材与还在襁褓时候母亲吃不饱有很大关系。家里兄弟多,我排行为六,还有两个妹妹,男多女少,总感觉到父母偏大的爱小的,整个童年是在疯跑疯玩中度过,农活有哥哥他们干,根本轮不到我。场院里,是我们滚铁环打木猴(用木头自制的陀螺)的好地方;沟渠上,是我们捉迷藏逮蛐蛐的场所,玩不到天黑是不知道回家,不知道热冷,不知道饥渴,更不知道害怕,当时村中心有一池塘,主要是收纳雨水供生产队饲养员饮牛用,同时也有附近村民洗衣服,这里也就天然地成为我们玩水嬉戏的地方,当然,女孩子是不去的,七八岁的孩子了,一丝不挂,谁也不笑话谁,土质堤岸,西北角是入水口,有一些石头零星地卧在那里,洗衣服的人多半待在这里。棒槌捶衣服的声音很有节奏感,说闲话拉家常,仿佛这里就是话吧,是村民东家长西家短的地方,说的多是生活中的所经所历,没有一点晒的意思,话茬子一个接着一个叽叽喳喳很热闹,抑或谁在家里受了气,现场氛围就急速转变,乡下没有多少文化的农妇,一下子好像都成为智者,既不会沉默让现场陷入尴尬,又不会随波逐流甚至火上浇油,说者也只有两三句埋怨,听者大多嗯啊一通,最后出来说话的人必定是辈分较高的人,轻轻敷衍几句,听者却会有宽心暖肺的感觉。乡下人不伤东也不碍西的几句糊弄语,竟然会硝烟化于无痕,看似大战在即的局面瞬间里和谐又溢满浅浅的入水口。
二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彻心扉的事。固然有天气太热的原因,但与男孩的顽皮与娱乐活动单调有很大关系。和我同岁但辈分低一档的一个本家小男孩将十一岁的年龄定格在了池塘底,浑水、淤泥无情地吞噬了他幼小的生命,同时那浑浑的池塘水也淹没了堂哥一家人的希望。堂嫂撕心裂肺的哭声从三四里外的坟地传出,让人后怕不已,至今,堂哥说起此事,还会哽噎,我们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哭声瘆人,好在池塘已经填平了,然而,当年的池塘溺亡事件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却难以愈合,以致后来的五六十年间,村上人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仍然会提到这件事,水火无情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我常常回忆已经过往了的事情的细节,经受和离开的人已经斑驳了的场景在记忆里那么真实,而又是那么虚幻,或许这一切都趁着消失的时光,剥落了,飘散了,似乎不曾发生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