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中央大街看
哈尔滨历史文化》
作者:于家荣
以前,屡次来哈尔滨,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因素,都无暇对中央大街这条百年老街进行探索性的观赏,前不久,和妻子、儿、孙再次来哈,儿子特意在防洪纪念塔旁安排了“观景客房”宾馆,客房价格虽然贵一些,但坐在房间里可观赏松花江景色,使人心情很舒畅,特别是这里距离中央大街很近,这一次,我有时间对中央大街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近距离观赏、初步探索和研究……
中央步行大街始建于一八九八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初称"中国大街"。中国大街,一直令国人很纠结:这个街名,让国人有一种侨居的感觉!就像外国的唐人街之于中国人。显然,当时外国人在哈尔滨反客为主了。我国政府收回主权后,从1925年起,东北特别行政区警察总管理处就开始着手更改哈尔滨街道的俄文名字。1928年7月,中国大街终于更名为中央大街。一字之差,但其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逐渐地,中央大街发展成为全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沿袭至今。她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延长米,宽21.34米。
据说,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0多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十几栋。一条街道,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含括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其含括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多姿,为世上少见。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建筑街路。1996年8月,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步行街。1997年6月1日正式开通,是目前亚洲最长最大的步行街。建成的步行街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她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现代的、历史的、文明的交织点,可以说,她是哈尔滨人民的骄傲。一条街演绎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史,一座城市因为一条街的繁荣而名扬中外。
纵观中央大街,可以看得出来,哈尔滨的城市管理当局是下了功夫的。被列入保护范围的13幢建筑,均挂上了相应的铭牌,黑色花岗岩铭牌上注明了保护类别、地址、建造年份、原建筑名称或使用人、建筑风格等受保护的建筑的立面基本上维持了原貌。 历史建筑的维修工作也在有计划的进行。除了马迭尔宾馆、秋林道里公司、教育书店这三幢建筑以外,其他历史建筑大多为2层。
先说说中央大街的铺路石。哈尔滨人管它叫“面包石”,大概是根据这石头“方而无棱”酷似面包而得名吧。中央大街面包石每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高12厘米,是筑路工人一块一块铺上去的,并不是相传钉进路基里的。广泛借鉴了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筑路的成功经验:先用白灰、黄粘土、沙子搅拌成“三合土”,铺成路基,压路机反复碾轧平整。之后,铺路工人一块一块将面包石有序地摆放在路基上。面包石之间会有些缝隙,再浇灌上沙子、水,名曰焊沙,这样石头道就夯实不松动了。中央大街的面包石密密匝匝,精巧、光亮,女人高跟鞋踩上去嘎嘎作响,像飞舞的音符。这种石头不是舶来品,而是正宗的地产货,产自我省阿城。用这种石头修路,最大的好处就是接地气:大雨天,雨水可以通过石头渗到地下;春天万物复苏,地下的潮气又可以通过石头间的缝隙蒸发出去,路面不至于“翻浆”……
中央大街我最感兴趣的历史建筑就是马迭尔宾馆。因为《夜幕下的哈尔滨》、《马迭尔的枪声》等几部电影,在我心目中产生了极深的印象。著名的马迭尔宾馆位于中央大街89号,是始建于1906年、竣工于1913年的一座建筑,原名马迭尔旅馆,建筑属新艺术运动风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迭尔宾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是中国近代许多重要事件的历史见证,曾接待过宋庆龄、李立三、郭沫若、马寅初、京剧四大名旦等历史文化名人。特别是1948年9月—11月,国家新政协筹备活动在这里进行。 现在,马迭尔宾馆还保持着原有的容貌。
我正在专心地走访这些历史建筑,突然感到街市上一阵热闹,原来,走过来一队游行表演人群,他们都是俄罗及其东欧国家的少男少女,穿着他们的民族服装,排成两个纵队足有四五十人,边走编舞、表情微笑自然,观众人群中有人喊“哈罗” ,队伍中的姑娘小伙也回应“哈罗” !当时真有点置身异国他乡之感觉。
探访这条百年文化老街,有时也生出些许遗憾,当我走进几个挂有“历史建筑”标牌的大商场、向服务员问起该建筑的历史、故事时,都摇头不知,或回答说:“我们在这里做的是买卖,对他的历史没必要知道那么多!”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她的文化底蕴到底能挖掘多深,我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历史文化的积淀,为传承黑龙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