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城澽水河边随想

这几天,随着新冠疫情在全国各地的反复出现、俄乌战争和东航客机失事,心情总是焦虑不安,多少次提起笔却写不出半个字,于是决定和老公到城区周边散散心。
一大早,我们沿着韩城范村西边的澽水乐跑跑道向南缓行,发现大自然好像一个善变的魔术师,轻轻吐了一大口仙气,前几天还是满目萧瑟、春寒料峭的初春,转眼间洁白的樱花,浅粉的桃花,橙黄的连翘花,一簇簇一丛丛竞相开放,在柔软的柳枝和青翠欲滴的小草的衬托下,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步步都是美景,处处飘着花香。静静的澽水河蜿蜒流过,水面上不时地有白鹭、野鸭和不知名的水鸟掠过,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陶醉在大自然的春光中行走,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地面路标显示走了近6公里,宏伟壮观的西少梁桥横跨澽水河两岸出现在眼前,两千多年前的发生在这附近的历史故事不由自主地浮现脑海……
春秋时秦灭梁国,建立少梁,又名少梁国,少梁城遗址在现在韩城以南的芝川镇附近,韩城境内最大的河流澽水河在这里注入黄河,同时还形成了二十里川道的沃野良田,有利于早期农耕社会人类的修养生息,是一个地肥水美的好地方。古代少梁是黄河西岸的一个水路交通要塞,这里是有名的黄河少梁渡口,是东西(连接陕西和山西)水路交通的枢纽,又是南北交通唯一的通道,所以这里便成为古代军事上兵家的必争之地。被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汉司马迁祠墓,就坐落在南边的高原之上,遥望可见。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少梁事最多,仅战争方面就多达十七处,历史上有秦晋、秦魏之战多为脍炙人口。

成语故事“秦晋之好”就源自这里。说的是春秋中早期,也即公元前七世纪中叶至较后期的三四十年间秦国“穆公”时代,秦国跟东邻的尊贵大国“晋”之间发生了数次战争,如著名的韩原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后来两国又进行了三次政治联姻,用结儿女亲家的方法,来平息战争换得和平。随着时间推移,民间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又联想到《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李白的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引起了我的思考。据《庄子·盗跖》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相传故事中的尾生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为人热心纯朴,后来迁居梁地(现陕西韩城以南的芝川附近),与当地一女子相爱。因女子家人嫌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二人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和尾生私奔。两人约定某天在城外的桥下相见,将随尾生回山东曲阜老家生活。到了约定的那天,尾生早早来到桥下,无奈狂风暴雨大作,山洪瞬间滚滚而下,姑娘因为被家人禁锢在家中,没能如约而至,洪水很快淹没了桥梁,尾生为了恪守誓言,寸步不离,死死抱住桥柱,最终被洪水活活淹死。而姑娘最后伺机从家里脱身,到了桥边看见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尸体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想着两人的誓言,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河水而死。

这是“尾生抱柱”成语故事的来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被世人传颂。后以此典形容人守信不移; 也以“抱柱信”等指男女相约的信诺。
古典戏曲和陈凯歌执导的同名电影《赵氏孤儿》家喻户晓,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前597)遭灭族之祸,史称“下宫之难”。赵氏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并依靠韩厥等人的帮助复兴赵氏。义士程婴就是古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少梁程庄村)人,韩城当地建有多个九(谐音救的意思)郎庙,高门原上的三义墓就是后人为程婴、赵武和公孙杵臼所建,用以纪念他们的忠义精神。

两千多年过去了,朝代更迭岁月变迁,不变的是这条日夜流淌的澽水河,它见证了韩原大地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阴晴圆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如今我们再也不用为了战争而骨肉分离,人生道路和爱情都可以自己做主,真是无比幸福。想到这里我的焦虑情绪慢慢缓解,更加相信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国家也一样。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必定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春天。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和韩城当地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