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藏头诗
我爱松桂父老乡亲
文/钟先娥
我的娘家松桂村,爱她始终在心中。
松树遍野披绿装,桂花飘香沁心脾。
父老乡亲情更浓,老辈美德得传承。

02/重游伊山寺
文/曹邦明
东晋名人号桓伊,不恋官场隐山里。
潜心读书谱乐章,梅花三弄创世纪。
读书阁中书声朗,弄笛楼上悠扬曲。
鸳鸯井里饮甘泉,青龙桥边观鱼戏。
今日重游伊山寺,浮想连篇心潮激!
古寺旧景仍旧在,寺前古树桓伊植。
历经苍桑仍挺拔,不怕风霜和雪雨。



注:伊山古寺座落本县杉桥镇伊山村。为东晋名人桓伊隐居地。桓伊在此创作巜梅花三弄》古琴曲,流传至今。读书阁、弄笛楼、鸳鸯井、青龙桥均为寺内之景。
03/心中有话借诗说
文/欧名友
①绿芽枝头慢慢爬
想我小时候家境贫寒,生活在底层,
举步维艰,犹如蝼蚁爬行
②暖风轻拂竟相发
青年时遇上改革春风,
兄弟们相继出去打工发展,渐渐的成家立业,
发家致富!
③细雨徐徐唤新菲
中年人了,孩子们渐渐的长大了,
轻声细语的寄语后辈!
④莫负应时抱红花
不要辜负时光,努力学习!
将来社会国家有需要时多作贡献,
造福人民!

04/赞诗刋
文/曹邦明
松桂飘香好新颖,文化兴村大旗红。
草根诗人齐吟唱,百花盛放展姿容。
桑梓宝地人才杰,祖国四方乡音弘。
乡村振兴大文章,创办诗刋显时令!
05/黄金坪
文/曹邦明
小学黄金坪,全校四个班。
教师仅四人,布道解惑忙。
宋欧属民办,朱成吃皇粮。
教室分两处,圹边山头上。
生员未满百,都坐土坯房。
硬件虽简陋,软件不一般。
翥凤绘锦绣,腾龙登金榜。
注:朱章辅、成英才等为公办教师,吃皇粮;宋顺华、欧庆友为民办教师,拿工分。

重返村小学新校园
06/忆乡情
文/伍嗣生
忆起火柴冲,松桂颇有名;
三面环山绕,一方朝正垅:
门前有大塘,垅中有好井:
一块风水地,养育代代人;
全队皆姓钟,无有杂姓人:
内部虽斗角,对外一致行:
鱼死臭塘水,莫汚宗族名。
世代重耕读,淳朴民风正:
书中育英才,锄底出黄金;
当年捁集体,做事大合龙,
出工不出力,受苦是大众:
口粮二百八,代价两毛零。
改革开放后,信心加干劲;
余钱剩米多,人人喜盈盈:
大厦接连起,拔地如春笋:
中青出门外,挣钱勤打拼;
老年畄在家,田土山水情:
稻田金灿灿,水秀山更青;

记忆中的村落面貌
07/汤家恋
文/曹邦明
昔日汤家屋,曾是大队部。
山边养猪场,横屋做面铺。
猪倌阳三爹,面铺钟先云。
林屏风景秀,门塘有鱼跃。
同学恰少年,嗣生是同路。
相随学校去,放学弄稻菽。
山上放过牛,塘里打氽蒲。
虽是孩童时,记忆仍清楚。
光阴似流水,逝去再难复!
注:诗中阳三爹名伍嗣阳,嗣生即伍嗣生。
08/乐安小县城
文/曹邦明
衡州去宝庆,蒸水把路栏。
渡船人工划,往来东西岸。
西渡名鹊起,县城应运生。
码头今犹在,老街刷新面。
矗城一大座,现代又美观。
居民三十万,小区如笋增。
全国入百强,文明卫生县。
安居此间乐,温馨把寿添。
注:老街古西渡名。
09/我也赞西渡
文/伍嗣生
人人都夸家乡好,我也衡阳县一员。
西渡建县七十载,天天年年在变迁;
宜旅宜居人气旺,髙速髙铁天下连;
远游不如近览胜,非去县城亦狂然;
届时叨扰酒一盏,兄弟细诉乐翻天。


衡阳县县城西渡
10/斥黄赌毒
文/许刚碧
毒赌联姻万事空,一头雾水倒栽冲。
牌桌枷锁囚昏鬼,罂粟钩魂遣魔兵。
休怪金银钱炀手,只缘道德品行穷。
家情国法当儿戏,耗尽时光毁了名。
文/欧名友
生活所迫四处荡,师恩浩荡未敢忘。
祈愿安康福寿长,他日返乡拜师娘。
曾记得老师手执教鞭,谆谆教导!
曾记得老师手拿粉笔,龙飞凤舞!
曾记得老师手捧课本,绘声绘色!
曾记得老师引经据典,声情并茂!
曾记得老师轻抚我头,苦口婆心……
四十春秋虽已过,老师教诲仿如昨,
平庸此生也无悔,但愿来世还听课。
12/奔忙之间
文/欧名友
四处奔波为三顿,一事无成过半百。
油盐酱醋平常事,不曾一日把气歇。
13/回复欧名友同学
文/钟先娥
人生怎能皆如意,勇往直前最可贵!
自强不息鼓足气,定能收获好运势!
14/尊师颂
文/尚书生
三尺讲台育人才,一支粉笔写未来。

🌸🍀🇨🇳松桂名人传🇨🇳🍀🌸
15/扶宪生生平
文/扶华
扶宪生,集兵滩松桂村汤家人士,系扶氏第六十三代扶太炳老人之长子。一九六八年冬,应征入伍。出发前,即当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与罗学香举行婚礼,婚后不足旬日,即农历正月初四(公历二月二十二日),辞父别妻奔赴部队,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
原部队驻守湖北蒲圻,今为赤壁市,该年农历十二月其妻罗学香应邀去部队探亲,方知扶宪生在当值中因突发事故中弹,身负重伤,在武汉陆军总医院抡救,终因伤势过重,抡救无效牺牲。经善后处理后于一九七0年元月九日,护送烈士骨灰回乡,公社和村委会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宪生在家孝敬父母,与邻里乡亲关系和谒,碾米抽水样样能干,在部队工作期间团结友爱积极工作。牺牲后遗骨葬于扶家湾后山灵秀宝地,去冬由国家拨款修建烈士墓,由衡阳县人民政府署名立碑,墓碑镌墓志铭,嵌上红星,让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有诗赞扶宪生曰:
当年红旗舞东风,宪生报名去从戎,
新婚未满一旬日,辞父别妻赴军营,
服役刚刚满一载,突发事故别亲人,
老父闻信肝肠断,全村老少泪滔涌,
魂归故乡桑梓地,追悼会上慰英灵,
追忆烈士往昔事,历历在目牢记心,
在家方为仁孝子,从军是个好士兵,
英魂安息灵秀山,屈指已逾五十春,
国家拨款修陵墓,政府立碑示后人,
碑上镌刻墓志铭,红星显耀千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