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五花八门
文/王小艾
在大千世界里,,关于门的说法很多,比如:旧时官署的外门叫“辕门”; 旧时官署叫“衙门”;判刑入狱时被称 “牢门”;无人问津的事物叫“冷门”;引人注目的事物叫“热门”;初步掌握知识叫“入门”; 别出心裁的所作所为叫“窍门”; 不正当的所作所为叫“歪门”;穷苦人家叫“柴门”;硬要进门叫“破门”;有钱人家叫“朱门”;不正之风叫“后门”;不肯见客叫“闭门”;家境贫苦叫“寒门”;拒绝他人要求就叫“没门”。
曾听到过一则民谣:“老干部送上门,中干部开后门,小干部找窍门,老百姓骂山门。” 时至今日,门可谓越来越多,如 “口水门”“拉链门”“摸胸门”“车震门”“广告门”“假唱门”“黑客门”“床照门”“垂乳门”“露底门”“淫乱门”“性奴门”“粗口门”、“封杀门”“走后门” 等等,不一而足。
门的成语和俗话就更多了,如“歪门邪道”“五花八门”“开门揖盗” “不二法门”“关门打狗”“临门一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开方便之门”“门下三千食客”等等。这些成语,有些好理解,有些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拿“五花八门”来说,好像都懂,但若问:哪五花,哪八门?恐怕能正确回答的没有几个,所谓八门,一门巾——算命占卦;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挂——江湖卖艺的;五门评——说书评弹者;六门团——街头卖唱者;七门调——搭棚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也有简称巾、皮、彩、挂、平、团、调、聊。当然,这是从物质的门,衍生出去的门。最家喻户晓的大概就是:“芝麻开门”的传说,语出《一千零一夜》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乃一句开启宝库山洞门的咒语。这是很多人希冀的,但不经过自己的努力,无疑是春梦一场。
有这样一首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叶挺将军写的《囚歌》。看来,门还与一个人的骨气,甚至民族气节连在一起。
记得,《诗经·陈风》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指挡风避兽之门。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门,最初是实用,后来渗入美学理念、道德观念、隐私观念等。在历史的变迁中,门由简陋而结实美观而奢华,以致后来发展到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出现了门当户对的社会现象,出现了门第、门阀等词汇,像“门庭若市”“门可罗雀”等成语也应运而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句子,其中蕴含了诗人多少感慨啊!
门有的高大雄伟,如天安门;有的小巧别致,如月亮门;有的坚固冰冷,如楼房的防盗门;有的形同虚设,如农家的柴门。有的门气势压人,有的门亲切和善;有的门推开是惊喜,有的门过去是陷阱……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门里门外穿穿梭梭,演绎着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戏剧。
门有时很怪,不想进去的人偏偏为你敞开;想进去的人,他断断对你紧关。门有一道横楣,一道低槛,可有的人一生就过不了那道楣那道槛,他把想进想出的人挡在里外,于是,世上便衍生出许多的逸闻轶事,供人在饭后茶余说说谈谈,聊聊侃侃,笑笑叹叹。
关门或开门是一种智谋,更是一种艺术。门有时不该关闭。或许,关闭是一种遗憾。打开心之门,你的心房才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门有时不该打开,打开是一种后悔,欲望之门一旦打开,等待他的也许是万丈深渊。如某些巨贪的下场。有时门虚掩常常会模糊了某种界限,使一些想进未进,想出未出的脚步为难,该进去,还是退出来?诸如有些情感,该紧闭的紧闭,该敞开的敞开,半开半闭,难免让人觉得尴尬与无奈。
门是天然本性,有的人千方百计在没门的地方找门,有的人费尽心思在有门的地方堵门。有的门为昂首挺胸者闭着,有的门为弯腰屈膝者开着。人生有时很复杂,有时也很简单,是与非,恩与怨,成与败,中间就隔着一道楣一道槛。人一生一世,总是在那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形态各异的“门” 之间徘徘徊徊,进进出出 ,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人间百态!
写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出外旅游,走进风景区必经的回旋之门。那大门就在眼前,硬是不让人直达,必须通过来来回回地走几个回合后才能进入门内,想到时下要到政府机关办事,完全可以一次性办完,可是偏要让人来来回回地跑,跑得你身心疲惫,跑的你怨声载道,这种门我左思右想就是想不通,为何要让人如此麻烦呢?
门是通向社会的出入口,打开门可以走向社会,体验人生的价值。关上门能把不速之客拒之门外,享受家的温馨,可以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因此,现在各式各样的门应运而生,比如:指纹门、移动门、防盗门,隔音门等等。然而这些门还不够,如今,学校,法院,医院,政府机关.的大门,都设上了“保安”。我想当有一天那些大门不再需要“保安”时,那才是社会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