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释手
《诗.周南》: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丫头和我在同一条街上住。丫头比我大两岁,特殊年代时已经跨进中学了。丫头中等身材,长得清秀,桃型脸胖嘟嘟的,尤其有双大眼睛逗人喜欢。那时,丫头爱扎个翘纠纠 (短辫)穿件旧军装,笼条涤确良黑裤子。只有过年节才见她穿件新衣服:一件蓝色涤卡春秋衫。那时大多数家庭都穷,姐姐长高了,衣服穿不得了就给妹妹穿;冬天的长裤穿不得了,就改短裤夏天穿;实在穿不得也不会扔掉,改成内裤穿。那个年代一是没钱,二有钱,没布票也不行。布票我记得大约是在八十年代才失效的。
丫头成熟得比较早,十五、六岁时,夏天白色涤确良衬衣已经包裹不住她青春气息了。同条街有个外号尕娃的崽儿和丫头同岁,还在同一所中学上学。特殊年代尕娃是一所中学的造反派头头,时常有群兄弟伙背着几杆枪跟着他闹革命。那个年代什么多?兵团多,司令多,战斗队多。有几个人,背几杆枪就可以成立一支队伍,并标以红色名字,“八一兵团”“反到底兵团”,“金猴战斗队”,“井冈山战斗队”等等。这些兵团领头的、队长自然就是司令了。
尕娃那时虽才十七、八岁,但人长得敦实,据说还练过几天武功。那个年代崇尚习武精神,谁自称练过几天武功,随便比划几个动作都让人肃然起敬。记得下浩有个XX武馆,掌门人就是我这些小孩心目中的偶像。时常拿他与武当山张三丰道长相比。XX武馆掌门人是上世纪末才仙逝的,外传说是有125岁了,但据了解他的同龄老人说,没有那么大的年龄。但大师长髯飘逸,仙风道骨着实让人敬仰!
丫头小时就是一儿马婆,喜欢跟男孩玩。上中学时丫头看到尕娃走路生风,且有几个兄弟伙,肩上背着步枪,腰间插把手枪威风八面,心中漾起了爱慕之心,于是时常跟着他们混,美女爱英雄嘛!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丫头是尕娃的女人了。
那个年代像丫头这样敢爱的女孩不多。谈恋爱大多比较含蓄,即使两人正规谈恋爱,街上拉着手走路也有人刮目相看。情爱更不消说了,是会遭到谴责的。我单位就有一名抗美援朝回来的复员军人,据说还是个排长,我认识他时,已经离婚。此公,人长得高大俊朗,皮肤又白时常有女人跟他,但久不结婚,于是,他成了工厂保卫部门内控对象,说他是耍流氓,时常被保卫干部敲打。这位老兄一辈子就当个普通工人:煤矿时在大巷推煤车,改革开放没有内控了也只是当个锅炉工。几年前去世了,不知享受过抗美援朝老兵待遇没有!?
特殊年代比较封闭,描述爱情的小说,登不了大雅之堂,统称黄色小说,被禁止出版,禁止阅读,禁止传看!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一段时间也是禁书。我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爱情小说《第二次握手》还是私下借来的手抄本。电影院上演的七部经典样板戏没有一部有描述爱情情节:《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是个老姑娘;《红色娘子军》吴琼花暗恋党代表剧终也没有做过任何表示;《沙家浜》里结过婚的阿庆嫂,阿庆在哪儿,生死如何也没有交代过……
武斗结束,缴枪后,丫头和尕娃都长大了,领袖一句话两人都是下乡接受贫下中家再教育对象。尕娃家里穷,第一批下乡到了四川邻水县落户。尕娃走后,丫头丢了魂。除了写信述说相思外,就是无事转到尕娃家附近逛,希望能从尕娃家人或者邻居中获得点尕娃的消息。“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丫头家里有人先下乡了,按政策丫头可以缓下乡或不下乡,但丫头想念她的尕娃,主动联系落户到了尕娃下乡的公社落户,但不在一个生产队。
知青下乡初期,农民把这些城里来的娃儿当个宝,自留地里的蔬菜任由这些知青去采摘,有好吃就请这些知青到家里去吃,哪家娶媳妇、嫁女也把这些知青请去坐上席。有的知青也不懂事,一分钱不送还自认为是X领导派来的老人,看到桌上暗定的每人两片的烧白,禁不住诱惑,上桌就大快朵颐起来,甚至把别人那两片烧白也吃了,让一些懂礼数、守规矩的老实客人眼见自己的那两片烧白被人放进嘴里,只有呑口水的份。更有甚者,一些知青饿了、馋了,就顺路(手)偷农民的鸡来吃。那时偷鸡有个只有知青才懂的专用词汇叫“揪嘴子”。至于尕娃偷没偷就不知道了。大概率是偷过的。
丫头和尕娃虽然不在一个队上,但丫头长期在尕娃生产队玩。田间、地头留有他们的脚印;灶屋,院坝留有他们的气息;山林、场镇留有他们的身影。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丫头和尕娃最甜蜜,最幸福的日子。尕娃母亲知道后,也把丫头当成自己未过门的媳妇了,每有人回城,给尕娃捎带东西时,必有丫头一份。
丫头在农村和尕娃生活了两年后,1971年丫头顶替母亲回到城里。临走时,尕娃把丫头送到回城汽车上。路上两人相约“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你问那个年代的中学生怎么能知道这几句誓言诗呢?怎么吹笙鼓瑟?因为他们毕竟读过初中。再有,恋爱中的男女总能背几句爱情诗吧!不然怎么浪漫?怎么写情书?怎么吹笙鼓瑟?我记得那个年代大多数年轻人会 唱“三套车”,“敖包相会“,“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浪漫歌曲; 能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爱情诗句。
丫头回到城里一年后,尕娃还没调回城里,丫头母亲有想法了,不断给丫头介绍男友。起初丫头一律拒绝。 可看到一同回城的朋友都相继结婚或者交友,加上她母亲软磨碎念,丫头有点犹豫了,于是给尕娃的信少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城乡差别巨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单位分福利房,家属在农村的都排除在外。因此,城里的人很少和农村的人通婚,除了之前同在一个村里认识,后来一方由于各种原因调到城里的外。虽说有一工一农辈子不穷的说法,但那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了。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尕娃敏感到丫头可能变心了,信上一问家里人才知道,丫头已和城里一小干部订了终身,于是尕娃急忙回到城里质问丫头。丫头见到尕娃后瞬间后悔了,死不承认和那小干部相好的事,甚至以跳堰塘自证“清白”,但覆水难收,尕娃铁心分手,不久就找了个女朋友。
丫头失恋了,几天不吃不喝。此时那小干部抓住时机百般恩爱,千般承诺,丫头绝望了,嫁给了那个小干部。
尕娃回城后也组织了自己的家庭。丫头女儿十岁时,老公因病去世了。此时丫头又想起和尕娃一起甜蜜的日子。时常梦中吟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都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冥冥中丫头又碰到了尕娃,旧情复燃,丫头和尕娃开始重温旧梦了。尕娃老婆知道后选择离婚,从此,丫头和尕娃又走到一起,第二次握起手来。
握手时,丫头和尕娃都已下岗。下岗后尕娃租用了一处农村闲置山林养起鸡来,但一场禽流感,尕娃血本无归。但尕娃并没有气馁,又种植起苗木来。种植草木虽然收益不大,但也能勉强生活。十多年后尕娃终于挨到了退休年龄,退休了。
尕娃喜欢喝酒,我也和他喝过几次酒。尕娃酒量好,六十多了,一顿喝一斤白酒,还能打麻将。但酒后话特多,仍然沉浸在特殊年代,当司令的回忆中。聊起某次与某些人打架一打三时,英雄气概溢于言表。此时丫头在旁边只是听着,分享着尕娃的快乐。
握手后,丫头和尕娃吃过许多苦。除了经济方面的外,还有精神上的。毕竟丫头,尕娃都曾经结过婚,都有自己的孩子。俩人第二次握手难免受到家庭、社会谴责,乃至儿女反目。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哪有什么天长地久?哪有什么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前年,听说丫头病了,且一直查不出病因,直到去世。丫头生病期间不是想怎样给自己治病,而是想自己走了尕娃怎么办?因尕娃不会做家务又特别爱喝酒!于是嘱托曾经的闺蜜,(一名退休工人,老公生病去世了)“她走后请她帮忙照顾尕娃!”这个闺蜜答应了丫头的嘱托,丫头走后,和尕娃走到了一起。近年,夕阳下,超市里,农家乐总能看到尕娃和丫头闺蜜的身影。
丫头可以瞑目了!丫头悟出了爱情的真谛!丫头真的是爱不释手呀!
2022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