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奎大街齐市历史文化的诉说》
作 者:于 家 荣
卜奎大街是齐齐哈尔市最主要的一条商业街,是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卜奎大街也是齐市历史最老的一条街道,1691年建城时就有了,现全长大约有12公里之多。 儿子家就居住在齐齐哈尔市卜奎北大街。
今年去儿子家,我利用大半天时间,从卜奎北大街一路南行,通过走、看、问、记、拍,初步寻访了卜奎大街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传原来有城墙时,城中央这条南北通衢的路叫“惠民街”。169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卜奎城后,军民渐集,很快热闹起来。
我穿过卜奎北大街向南不远,看见一片清代建筑群,中间有一尊雕像,这就是著名的“玛布岱广场“,这雕像的人物便是“玛布岱”。玛布岱,达斡尔族,大约在1688年,玛布岱由京城侍卫的身份被派任到齐齐哈尔任索伦、达斡尔总管,此时的齐齐哈尔称为“村”。时年二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要求玛布岱派出人力、畜力和车辆协助运送造船用的桐油等物资,而这时玛布岱所辖的民众正在运送由瑷珲仓借出的种子,如果执行萨布素将军的命令,就要误了农时,影响百姓一年的收成。玛布岱一边派人向萨布素将军解释,一边向清朝政府统治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呈文“民力不支,牛只不敷”,获得了停止协助的批准。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这一年夏天,蒙古厄鲁特部首领噶尔丹向喀尔喀部发动了战争,玛布岱会同七位佐领、七位骁骑校等人再次呈文清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建立齐齐哈尔城的要求,玛布岱在呈文中称:“我等祖、父来自黑龙江,在嫩江归顺圣主以来,四十余载,逢遇太平,散居六百余里,随意逸乐。今厄鲁特、喀尔喀相互征战,若众巴尔虎穷寇得知我等诸村散居而肆意侵扰,则欲保妻孥,亦非一时所能收,且皇上之事,亦将难以适量采获(指贡貂)。据此,我等请愿披甲,于我等住所附近,择一形势之地,筑城聚居”。
1691年(康熙三十年)正月,将军萨布素进京述职时得谕旨:“不误农时,乘闲筑城”。回到齐齐哈尔的萨布素与玛布岱一起来到嫩江岸边,寻找筑城的位置,他们“详查地方,于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丈量筑城处所”。所以说玛布岱是建立齐齐哈尔城的第一功臣。
继续往南走,就到了著名的齐齐哈尔博物馆。这里是我这次探访的重点部位。齐齐哈尔市博物馆建设面积一万一千平方米。全馆七个展厅,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陈列齐齐哈尔的旧石器晚期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各遗址出土的上百件文物。陈述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业、精美的手工制品、葬式与习俗、各民族的融合与演进;第二部分展出内容以“契丹族与辽泰州”、“女真族与金蒲峪路”、“东北界壕边堡”为主要展出内容,展出文物有玉器、铜器、铁器、金器、陶器等;第三部分表现的是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齐齐哈尔是清初黑龙江流域的抗俄军事基地之一。康熙三十一年在卜奎站正式建城,仍称为齐齐哈尔城。建城后,初设城守尉、副都统,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推行官制改革,裁撤黑龙江将军,改设黑龙江巡抚。在黑龙江将军驻在的208年间,齐齐哈尔城一直是黑龙江地区首府。第四部分展示的是打响武装抗战第一枪。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大举进攻,东北三省的人民陷入亡国惨痛之中。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原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马占山临危受命,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他力排众议,在敌强我弱的极其困难的形势下,指挥所部坚决抗击日军的凶猛进攻,在嫩江桥打响了大规模武装抗日第一枪,嫩江桥抗战,虽然仅坚持16天,却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潮。
出了博物馆的后门,便直接进入一个很大的院落,这里就是督军署。督军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署营建于清末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任期,完成于周树模任黑龙江巡抚之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清末、民国、伪满直至解放初期,这里都曾是黑龙江省的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督军署建成之时,也正是政权更迭频繁之际,军阀拥兵割据,战乱连年,先后有宋小濂、朱庆澜、毕桂芳、鲍贵卿、孙烈臣、吴俊生、万福麟、马占山等在此办公。解放后这里曾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这所重要的历史遗址,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很好的保护,经过修缮清理后已成为齐齐哈尔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新奇地看到抗战时期马占山用过的老式电话机和悬挂的国民党党徽和国旗。
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完卜奎大街的几个文化景点,我就想:虽然齐齐哈尔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但从卜奎大街可略见一斑。我决定利用未来几天的时间,再去走访其他景点,更深入地了解齐市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