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提笔为一位学生写点怀念的文字。
但我又惮于写这样的文字,思绪的几经辗转,我终于还是决定,不要太陷于太悲痛,直面生死,是人生的常态,当你能从精神的跌宕中从容走出,便会获得大解脱,大超越。
辛丑年秋末,张家界市获得新冠封城后的解封,这不啻为一个提振人心的天大喜讯!而疫情之后的破冰之旅,是来自三湘四水的一批作家,其核心成员是毛泽东文学院第九期的同学们。我和水运宪有幸受邀前往。行前,我为这次活动费了一点心思,私以为,应该给为毛泽东文学院赢得荣耀的第九期作家班准备点礼物。其一,为毛九班聚会张家界书“文人相亲”四字。毛泽东文学院第九期作家班,的确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文学集体,十年时间,居然产生一个现象级的现象。这一现象级的光荣来之不易,是毛九班毕业后十年,年年团聚换来的,从而被文学界称为“毛九现象“,他改写了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陋习。其二,为此次年会东道主武陵源学生邓道理,李稔香书拙墨以示支持,东道主为年会忙前忙后,实属不易。其三,为曾多次向我表达,希望能获赠墨迹,然而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的欧阳清清了却心愿,书“清水出芙蓉”赠之。但遗憾的是,清清因病住院,作为东道主,她缺席了。然而,让我十分感动的是,她即使病情十分严重,也不以痛苦示人,只是宽人责已。她在短信中说“都不知道怎么开口给您和同学们说,好惭愧我这次生病了,比较严重,在住院治疗,遗憾我们自己这次张家界举办的年会我都参加不了,真是不好意思说,又没有办法。”我给她写的那幅字,只好托邓道理转达,她收到书法作品后,发来信息,”字收到了,很喜欢,我会珍藏,谢谢梁院长。我在住院,不用来看我,都瘦了20斤,憔悴得不敢见人,说话也说不起,走路也走不起,亲戚朋友都没有让来看。谢谢梁院长的关心。祝福您中秋节快乐健康平安!”尽管如此的不幸,但在这不幸中,也给我一点小小的慰藉,她生命的最后,终于还是看到了我给她的墨迹。她发给我的短信是2021年9月20日,第二天我短信鼓励她勇敢面对病魔,她给我的回信时,还给人以极大的希望。她说“嗯嗯,我一定要坚强与病魔做斗争,创造生命的奇迹!谢谢梁院长的关心祝福给我力量。”在生命的最后,她仍以坚强乐观示人!
她的病情其实极为凶险,严重,但我并不知道。现代医学没能挽救她生命,奇迹终于没有出现,一个年轻的生命消香玉陨,在昏黄的秋日戛然而止。
这个下午,她清纯美丽无邪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遍遍闪过。这个农家的女儿,连同她的清纯美丽,都一并回归到地母的怀抱中,我想起不知是谁说的一句话,美丽总在瞬间消逝。你是最普通的人,又是一位最不普通的人,因为你对文学的虔诚,你可以用热情、清纯、光明的文字之光照亮他人,特别幸福的是,在中外名著中,你可以与许许多多的文学先贤结伴而行。由此,我想起数年前为你写的一段文字,可惜未完,也未见诸报刊,今天,我愿意不改一字记录如下,表达对你的怀念。
欧阳清清是第九期作家班的学员。这位湘西美丽山水养育的女儿,纯真,善良,沉静。在今天物欲横流,文学多少有些冷寞的时候,还有如此对文学眷顾不二的青年,令我十分的感动。
应该说她是最勤奋的学员之一。
应该说她是最令同学们喜欢的学员之一。
当《文学风》杂志将其作为文学新锐推出之时,让我为这位怀惴文学梦想的青年写几句话时,我一时没有应允,不是矜持,倒是觉得有为的文学青年应该沉下心去,不要过早地在赞扬声中飘浮起来。但当我读完她的一组散文之后,我以为我应该为这样的一位文学青年喝彩几声。
她的散文让我动情。
《父亲的黑岭湾》写父爱,让人立马联想起朱自清的《背影》。《背影》写刹那间对父爱的感受,长久震撼人心,而《黑峪湾》写琐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父爱,亲切地、淡淡地,慢慢地化入我们的心间而涌起情感的滔天大波。生活场景是那样的真实,父爱无涯的情感又是那般的真炽。
而《轻轻一瞬间》写母爱的甜蜜与无私,写得是那般的纯真和亲切,作者写幼时在母亲怀抱还乡的那种感觉,在不经意的叙说中存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写方为人母后,回想母亲的点点滴滴,宛若一股股暖流,涌入人的心田。
亲情应该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一种纯真的感情。这种情感成就了世界上无数的优秀作家和经典作品。尤其是今天似乎缺少真情亲情的物欲环境中,这种情感更是弥足珍重。我读欧阳清清的散文,总被她作品中的这种感情所打动,我以为,仅仅凭了作品的真情感受,这些作品便显出份量,彰显价值。尤其是她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淡定从容的叙述,婉转而爽朗的诉说,一派纯真,一派田园的风光,更让人有了置身于诗画的感觉。
写作也并不一定要刻意追求一种风格,率性而为往往就是自己的风格。我以为,欧阳清清更需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坚守,在坚守的过程拓宽自己的眼界。
觅得真情才感人。我以为一切文学作品,即便是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创作,真情的存在也是其制胜的不二法门。
这是一篇未完的文章,但我以为,清清散文的最根本的特色尽在其中。近几年来,我在张家界诗群的群聊中,总见到一个美丽、清纯、活泼、热情的身影,那是欧阳清清,除了对文学的一如既往热爱外,她还添加了奉献,那些有声有色的活动,都掺合了她的心血和奉献,她活跃于充满诗意的张家界的山水间,把爱留给了这片多情山水和绝美的风光!
二O二二年三月十八日写于长沙

作者简介:梁瑞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任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文学风》杂志主编。著有报告文学集《一万个昼与夜》《毛泽东生辰印记》(合作),散文集《雾谷》《秦时水》《华夏英杰》《欧行散记》等。散文《远逝的歌声》获中国作家协会和煤炭部第二届乌金奖,《雾谷》获全国副刊优秀作品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