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成喜良,扶风南阳人,曾在中学,大学三尺讲台纵横驰骋,游刃有余,教学修养较为深厚。上示范课数十节,名传省内外,指导多名青年教师,获国家教学研究之殊荣,膺肩部题《诱思探究》之理论实验教师,论文载之国刊省刊,深受专家学者权威的肯定。
现代之事 今天之景 时代之情
——读成喜良新诗一得之见
一一文/成振林(陕西扶风)
成喜良老师,一位执著的旧体诗爱好者,几十年来一直在诗苑辛勤耕作。
他那广博的学识、古为今用的才气、清新纯澈的独特诗风、拥抱生活的艺术气度和艺术追求,如金石之声盈耳,像酒醴之味入心,一股激流澎湃于胸,使人耳目一新,沁人心脾。
作者在传统与现代既博弈又和谐相处的辩证关系中,对古雅诗学范式进行了新的拓展。他善于吸收和借鉴新诗题材新、思想新、语言新、意象新、手法新的优点,把古体诗古朴古拙的味道、近体诗遣词造句的精巧巧妙地嫁接融合,以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他善于用观察世界的那一双眼睛和感知世界的那一颗心灵,发现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吸取创作的源泉和生命的力量。
他常常从生活的瞬间采集浪花,截取片段,下笔成文,触心成章。他取眼前景,写心中事,触景生情,妙笔生花。虽是旧体,但却写的是现代之事,今天之景,时代之情。
回了一次故乡,就有《新扶风豪士歌》问世;看了一局棋,就写了《夏曰观奕棋杂感》;旅游归来,就有了《观黄河壶口瀑布》;母亲节,就有了《殇母节》;在回家的班车上看见一片玉米地,偶发灵感,就有了《“苞”与“玉”的遐想》等等。

学深笔健,感应实事,感物兴怀,为时吟咏,为事歌唱,语言清新,意境开阔。既不是庙堂之作,也不是象牙之塔,无不渗透着泥土气息,生命的芳香。
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触角融进了诗人诗歌的空间,或者说他的诗歌的神经爬遍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他对自然景物和生命景象的敏感,渗透着他的自我审美意识,是与作者的情感状态、诗艺修炼、知觉特性紧密相连的。
与传统的旧体诗相比,作者不追求外在体式的谨严,不讲究对仗的工稳,尽量不用典,不“吊书袋”,更不为了追求所谓的典雅古奥,故意诘屈聱牙,而是多以日常口语、俚语入诗,自然流畅,琅琅上口,给人一种新鲜感、现代感,丰富和拓展了旧体诗的表现力和审美空间。

他的诗虽有格律的形式,却又不拘泥形式的羁绊。他经常能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在平仄、韵脚、句式和句数(字数)上灵活运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有古风韵味,又恪守格律范式。
他也经常会做一些突破和尝试,让诗的韵味更加悠长。他注意开拓视野,力求跳出写作的一亩三分地,去外面看多彩世界。他以传统的吟唱发音,又以扎实的节奏练声,再以纯厚的韵律提升,他的写诗之路是刻苦探求之路。
他以开阔的胸怀接纳、欣赏一切既成规范,师古而不泥古,尊古而不媚古,古为今用,古为我用,富有现代思想、现代意识、现代情感。
他的诗形象鲜明,情感饱满,精辟独到,很有见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作者一身诗味,情动于衷,激情为诗喷射,身心为诗燃烧,真情在笔下飞动,才华在纸上闪耀。
纵观作者所写的诗作,或咏景,或状物,或纵览山川,或国是亲情,天籁之音,人间私语,首首意韵律动,句句情真意切,感动于字里行间,让生命气息在文字里流淌。他那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犹如芳菲春花,清辉秋月,荷塘夏风,冬雪寒梅,清新秀美,光彩照人。

作者文笔凝练洁净,意境悠远幽静,有强烈的构图感和浓郁的古典情怀。打开他的诗稿,一股浓郁的田园气息,让人回味良久。他善于化用,敢于超越,勇于创造,让旧物生新意,让老枝发新芽。“腊月汗水透棉衣,义务修坝强忍饥”,“黎明吹起冲锋号,身似散架无气力”。“四十年后来信邑,风景如画游人喜”。(《再游信邑水库感怀》)
“陕北插队七年整,延安精神铸灵魂。黄土地上深扎根,博览群书探人生。”(《公仆吟》)散发着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美;
“棋盘数尺摆战场,将帅对垒心智忙。观者如堵及献章,庸智高低自不量。”“人生一世当如棋,一招不慎失先机。”(《夏曰观奕棋杂感》)
“黄陵圣境天下传,古柏苍苍满乔山。华夏子孙奠轩辕,寻根问祖跪陵前。沧桑岁月五千年,始祖功德记心间。万派同源承一脉,文明蕃衍永无限。”(《谒黄帝陵》)
充满着无限的动感和力度。这些诗作旨深气豪,形肖神圆,述怀言志,理壮情浓,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作者的诗文功底。
作者诗性率直,情感真挚,对故乡有着特殊的感情。西府这片热土,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地域文化,赋予了作者浓郁的乡愁。故乡的山水田园,给予他太多的灵感,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以自己美丽纯洁的灵魂来表达着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他的诗歌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情的泉水,充盈着人性的和谐、心灵的善意和生活的无奈。乡愁是最牵动人心的,乡愁是扯不断的情,叠不圆的梦,风不干的泪,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顾盼和眷恋。
作者长期生活在故乡扶风,为记得住乡愁,他借旧体诗的音韵和意境之美,情浓于诗,抒发真情、真爱、真人生。他把苍老的岁月交给了诗歌,交给了激情与梦幻。

在诗歌时空里,来去自由,返回洪荒、遨游苍穹,神交圣贤、改写历史,重温消逝的青春,复原梦中的乡土,重铸“耕读人家”,永远地守护着精神的血脉和家园。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几十年来,作者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独有的文字个性渗入现实,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生活,既有锦绣山河显峥嵘,也有满面尘灰烟火色;既有魑魅魍魉兴风浪,也有玉宇澄清万里埃。
他把智慧的目光投向风尘仆仆的生活画卷,投向普通劳动者,赞美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朴实而真诚。

作者与我同村同姓同龄,长我一辈,我们以叔侄相称。相同的兴趣爱好,虽不在一地,却联系甚密,我常常是他新诗第一个读者。
今读朱一、王德贤两位老师的《四论成喜良“成体诗”》有感而发,心至笔随,率性而就,作为一得之见,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谬。
2022年3月23日于宝鸡。

作者简介:
成振林,扶风南阳人,出身革命家庭,乐学躬事,品性纯良,志趣雅致,默然敦厚。自持谦敬,洞理宏忠,退而自奋。以笔作壶浆,芳正歌国诚,铸梦奉献而不辍
20年军旅生涯,20年地方工作。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合肥炮兵学院团职党委秘书,大型国企党办主任。爱好文字工作,时有文稿见诸国家和省市报刊并获奖。
在党庆百年华诞之际,获光荣在党50年之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