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有一把红木算盘,长方形,长29厘米,宽13厘米,高2厘米。四角和横梁的两端,由铜片包围铆钉,十三档,七珠,梁上二珠,梁下五珠,天津市津南铁木制品厂生产。这把算盘是爷爷年轻时经商用的,它比我的年龄还大。
爷爷20年代出生在东北偏远小村,由于从小受过私塾教育,极具聪明才智,有着极强的经商欲望,他一心想做个商人,可是身处那个黑暗的年代,想成就一番事业,哪能那么容易?爷爷只能走街串巷经营一些零零散散针头线脑的小日用品,贴补家用。
有一年,有人说开原的鸡蛋价格比本地的高很多,爷爷便联系几个同伴,在村里逐户收购鸡蛋,每人收了400只,便用两只水桶装好,用扁担挑到离家五十公里之外的开原市卖掉。时值六十年代初期,经济相当落后,交通不发达,爷爷他们一行四五个人背着干粮挎着水壶,肩挑担抗,天不亮就出发。扁担在肩上有节奏的荡来荡去,他们排成一排,将步调与扁担上浮下沉的规律融汇在一起,时而喊着号子,时而讲点笑话来缓解疲劳,脚下的路越走越长,目的地却越来越近,下午三四点钟就能到达,晚上在大车店住宿。第二天起早将鸡蛋卖掉再挑一些季节性的小商品回家卖。这样一来回,能赚二三十块钱,一大家子十一口人的生活,完全系在爷爷的腰间,抗在他的肩上!渐渐的,日子好过些了,他在村子里靠道边的地方,盖了三间土房,开了个小杂货店,奶奶带领孩子们打理,他每次用担子挑回来的物品就算是进货了。这把算盘,就是爷爷开店时候买的,请当时生产队的会计教了他几个晚上,从背口诀开始,一点点的学会了运用。
有一年冬天,爷爷听说倒腾鹿茸非常赚钱,便拿出家里全部家当,又外借了不少钱,去一家牧场收购了半桶鹿茸,和一个卖鸡蛋的伙伴挑着挑子去外地卖。入住大车店的时候,怕被人发现昂贵的鹿茸,他们俩在水桶的上部压了很厚一层稻壳,放在外屋地一个旮旯处。要入睡的时候,爷爷的同伴紧张过度,担心鹿茸被盗,轻声问了句:“老王,水桶里的东西你是不是搁好了?”爷爷一听,心里一愣,暗中用胳膊肘捅了他一下,告诉他:“搁好了搁好了,都是稻壳子,不用惦记。”就是这样一句话,提醒了同屋住宿的某人,不知啥时做了手脚,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稻壳底下半桶鹿茸变成了破棉花。爷爷他们望着这桶破烂,欲哭无泪。那个时代不象现在,治安管理不严,更没有监控录像,窃贼就这样明目张胆地调了包。爷爷和同伴空手返回家,大病一场,差点没了命。
60年代末期,公公和婆婆结婚后,接过了爷爷经营的小店,生活上虽不富裕,却也比其他乡亲们充实。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中国大地,农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公公和婆婆用生产队分来的一挂马车进货,告别了爷爷当年用扁担挑日子的生活,他们赶马车下乡卖货,倒腾季节性的东西,日子越过越好。公公自然成了这把算盘新的主人,天天把算盘打的噼里啪啦响,象极了钱串子的声音。
我家下屋墙上挂的一杆盘子秤,就是公公开店之初买的。手指粗的木杆为老红色实木的,二尺余长,上面镶着铜质的秤星,它也叫铜头二十斤杆子称,铜质的秤杆头,铁质的秤砣,三根铁链,将箕形秤盘三条边的中点和秤杆铜头那端紧密连接成一个立体三角形。公公总告诉孩子们:为顾客称重的时候,千万不要缺斤少两,要用一颗公平的心对待每一位消费者,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他还给孩子们讲解为什么古代十六两为一斤:最早的秤是13两一斤,其秤星是根据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和南斗六星(殉星、妖星、义星、仁星、将星、慈母星)相加共13颗星设计而成。后来,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不少小商贩存在缺斤少两的现象,于是在制秤的过程中,就在原来的13颗星后添了代表“福、禄、寿”的3颗星,意思是如果商贩缺斤少两就会折损福禄寿,少1两“损福”,少2两“伤禄”,少3两“折寿”。这16颗星,要求其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暗喻做生意要心地纯洁,不能昧黑心。由此可见古人在发明秤时的智慧和良苦用心。这些秤星时时刻刻在告诫生意人:做买卖要公平,正直,不能缺斤少两,否则就是在伤害自己。公公经常把这一传说讲给我们,时刻提醒我们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90年代初,我考上一所中专院校,学财会专业,爸爸送我一把白色算盘,也是长方形的, 长39.5厘米,宽7厘米,高1.5厘米,两端用白色不锈钢片加固,木框玉珠,二十七档,珠子分列横梁上一下五,沈阳市算盘厂生产,永固商标。刚开学的时候,珠算学的挺慢,老师不仅要求我们熟背口诀,练习指法从拨打16875开始加起,还教导我们:为人处世,就要象这洁白的算珠,青青纯纯,不差分毫,通过经久磨练,才能用娴熟的技巧,演绎学习和工作上的准确无误。我们牢记老师的教导,因为所学专业原因,珠算练习作为重中之重,强化练习,没多久,加减乘除运算自如。
学校规定达到普通四级就准予毕业,每学期晋级考试两次,每次晋级之前的晚自习上,整个教室里稀里哗啦全是打算盘的声音。第一次考试,我就顺利通过四级,达到毕业标准,可我还想往前考,所以继续练习。班里有个学姐,其他课程样样好,就是算盘打的慢,有一次考试,让我替她,为朋友两肋插刀——我爽快答应了。考试那天,我俩分上下两场考试,我报的三级,她报的四级,两场间隔20分钟,我的三级考完之后,为掩人耳目,回宿舍换了件衣服,拿过她的准考证,走进考场。由于那时候管理不严,准考证上没有照片,所以监考的市珠算协会的老师并没有认出我是冒名顶替的,我顺利考试。考到中途,学校主管纪律的孙副校长走进考场,和监考老师说了点什么,我感觉有点不对劲,可是她并没有把我当面“揪出来”,我仍然低头继续答题。直至交卷之后,在回教学楼的楼梯口,遇见了孙副校长,她严厉地把我批评了一顿,取消了学姐的考试成绩,在板报上全校通报批评了我俩。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在那个几千名学生的学校里根本不认识我俩的孙副校长是怎么知情的。
毕业之后,单位搞承包,我自己经商卖服装。每次进货都是乘火车倒汽车去西柳或者五爱街,尽管上车下车大包小裹的多有不便,可是比公公婆婆的大马车快而且方便无数倍。两年后,物流诞生了,我们只要花上20几块钱,物流车就会把货物安全快捷的送到店里。经商过程中,这把算盘派上了用场,每次进货回来的货单,还有预售单,进销差价等等,都是用算盘来完成。
不久,计算机诞生,算盘一点点退出了历史舞台。尤其当代,科技无限发达,各种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手机上手表上都有计算机,携带方便运算自如,我家的两把算盘,已经成了老物件收在柜子里。而那杆盘子秤,也逐渐被新兴的电子称所取代,它独倚墙角,默默衡量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今天,爷爷当年走的”鸡蛋之路“已经变成了高速公路,各家快递车,来来往往,网络相当便捷,足不出户,就能在家安心购物;公公赶大马车走过的乡间小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平坦宽阔;我再也不用挤火车手提肩扛的进货了,只要在把所需的货物图片发给供货商,他们就会通过快递准确地配货过来,而且,我利用朋友圈的辐射功能,把自己经销的商品照片发上去,订单就会源源不断,滚滚而来。一部小小的手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产业信息化所带来的收益和效果。
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两把算盘一杆秤,其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既是三代人的创业史,也是不同时期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们是祖先发明创造自我约束的智慧体现,又是无数劳动者辛勤汗水的凝结;它们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叶小舟,游过万水千山,闯过风雨迢迢,静观盛世中华龙腾虎跃、万马奔腾!

作者简介:王一,原名王泽秀,铁岭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发表于《中国文学》《青年作家年鉴》《现代作家文学》《铁岭文艺》《辽海散文》《新农业》《美塑》《淮风诗刊》《散文笔会》《宜州文艺》《辽宁个体私营经济》《莲花湖》《北方诗刊》《春晖》《深圳晚报》《辽宁职工报》《铁岭日报》《辽沈晚报铁岭版》《铁岭广播电视报》《辽北文学》《太阳山村风情》。2016《辽宁个体私营经济》杂志“老板的故事”征文三等奖;2016铁岭市纳兰性德文学大赛三等奖;2016铁岭市端木蕻良文学大赛二等奖。 2017年盛京网络文学全国大赛优秀奖。
